一、国际化城市建设对公共文明的要求
1.满足国际化城市经济发展的要求
国际化城市:首先,应当是区域经济活动的核心,这一要求意味着城市经济活动重心逐步从有形产品的制造与流通转向以信息化、知识化与服务化为主要特点的无形产品的生产。其中面向生产者的高端服务业,例如财务、广告、金融和法律等行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城市参与国际商务活动与经济活动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征;其次,创新与知识成为城市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发展创意产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创造财富;发展文化产业,丰富文化产品的生产与贸易;发展数据信息产业,服务科技与城市发展。国际化经济发展使城市成为金融资本、信息、技术、知识与人员等要素的聚集地,而上述要素的聚集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基础设施以及有品质的人居与人文环境作为保障。
2.满足国际化城市规模持续扩大的要求
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国际化城市空间结构多从传统的单核心模式向多中心城市模式发生转变。随着人口与产业从中心城区迁入郊区,满足其生产生活需要的零售业、服务业、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设施也应当建立完备;对公共服务的便捷、高效与信息化要求日益提高。因此城市规划中所体现出的公平公正与科学理性,公共服务与公共管理中的以人为本与优质高效都是国际化城市公共文明的具体要求与重要内容。
3.满足国际化城市文化影响力提升的要求
除了经济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文化领域的国际吸引力也是国际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国际城市的文化吸引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拥有宜居的生态环境、时尚的休闲方式、宽松的文化氛围,吸引来自全球的高端创意、文化、艺术与娱乐领域的人员与机构;拥有特色的文化资源与品牌文化活动,成为国际旅游、国际会展与国际休闲目的地;拥有独特的城市个性与清晰的城市气质,提高城市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城市文化的形成是缓慢的,但也是最为持久的,城市经济进步的同时没有文化的协同提升,城市形象必然僵化与空洞。文明友善的市民、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是城市国际文化影响力实现的前提基础。
二、深圳现行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指标体系及评价
1.公共文明指标体系的构成
现行公共文明指标体系由公共环境、公共秩序、人际交往、公益行动四个维度展开测评。其中公共环境,主要考察城市卫生环境和空气、水质量等市民身边环境,以及城市道路、公共设施、公共文化设施、社区生活环境、社会治安环境等;公共秩序,主要考察市民在公共场所的行为表现和城市交通秩序,特别是市民驾车、骑车、乘车、行路是否自觉遵守法规和秩序;人际交往,主要考察在公共场所市民的行为是否热情、友善、文明,如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能否主动为老弱病残孕妇让座,能否耐心细致回答外来人员求助询问,以及社区邻里关系是否融洽,市民是否有较高的归属感,观看文体表演是否符合文明礼仪要求等;公益行动,主要考察市民参与慈善捐助活动、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以及见义勇为的情况。上述四个测评维度之下又分设不同指标,每一指标之下分设不同的测评内容。测评数据主要通过现场考查与问卷调查两种途径获得,再按照指标评分体系及权重计算得出公共文明指数得分。
2.现行公共文明指标体系的特点与不足
现行公共文明指标体系全部采用针对公共文明行为本身、行为后果、行为评价的一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一方面,可以非常具体地发现公共文明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有针对性提出整改建议;另一方面,也能够对城市公共文明水平进行一个整体的定量描述,比较客观地反映城市公共文明建设的阶段性发展态势。但是,在国际化城市建设视野之下,这一指标体系也显现出一些不足:首先,这一指标体系专注于不文明行为本身,忽视了造成这些行为的思想根源。公共文明行为是人内在文明的外在表现,城市生活中不乏公共场所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交通违章、开斗气车的情况也时有出现;这些不文明行为背后,意味着习惯于中国传统“熟人社会”的人,即使生活在充斥着“陌生人”的现代都市,很多与公共文明相关的现代意识没有建立起来。缺乏公共空间意识,缺乏他人意识,最终导致了规则意识的欠缺,对待规则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存在侥幸心理,对规则的遵守与否几乎完全依据是否有利于自己来决定。这种心态与国际化大都市的市民素质相去甚远。但现有指标体系测评的主要是与行为相关的外显要素,缺少对市民素质与观念的认识。其次,现行的公共文明测评局限于对物理公共空间与人的行为与后果的测量评价,而忽视了这些后果产生的社会根源。人的文明水平受制于人的现代化水平,人的现代化无法超越社会的现代化水平而先行完成,因此建设包括经济现代化、制度现代化、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的社会整体现代化,营造包容、适合现代性生发的社会环境,才能培养出具备现代意识与现代精神的现代人,并且最终实现与国际化城市相匹配的公共文明。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现行的公共文明指标体系,测评维度、指标及内容仍旧比较局限于传统的公共文明内容,应当参照国际化城市建设标准,重新界定公共文明的内涵与维度。
三、国际化城市建设视野下公共文明的内涵与维度
国际化城市建设背景之下的公共文明内涵相比城市化建设阶段有所丰富与拓展,同时其测评维度也发生了延展。单纯关注行为的测评使得公共文明改善主要依赖“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直接反应式强制管理。在强制之下,文明的表象可以维持社会秩序的顺利进展,但是却无益于人们将文明内化为稳定的个人心理机制。因此塑造文明进步的社会环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改善公共文明行为、实现国际化城市建设背景下公共文明提升的根本路径。
1.国际化城市建设视野下公共文明的内涵
公共文明是文明在公共空间的体现,有学者认为公共文明指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生活进步与开化的状态,显然这一界定局限于个人的思想与行为,似乎将公共文明仍然局限于精神文明范畴,同时忽视了对人的行为有影响的更为宏观的社会因素。《深圳公共文明测评指标体系》则将其界定公共场所、空间的文明状态和公民个体在其中的文明行为表现;从定义以及实际测评操作来看:一方面,公共场所与空间局限于物理空间,忽视了社会公共生活中其他领域;另一方面,只是对公民个体进行测评,缺少了对社会中能够影响城市公共文明的政府部门与相关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评价。雷蒙•威廉斯在《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中指出文明(Civilization)“通常用来描述有组织性的社会生活状态”,不难理解,在今天,即使局限于社会公共空间与公共领域,这一有组织的生活状态也绝不简单限于公民的个人行为,公共管理、公共服务,乃至法律与制度规范的建立与实施水平都对整体的社会公共文明状态有所影响。因此,基于上述分析,在国际化城市建设视野之下,对公共文明界定如下:公共文明是公共场所、社会公共生活空间的文明状态,以及公民及其他社会公共生活主体在其中的文明观念与文明行为表现。
2.国际化城市建设视野下公共文明的维度
依据上述分析,国际化城市建设背景下公共文明的维度扩展整合为人居环境、市民素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制度文明、公共文化等六个方面,综合评价城市在国际化建设进程中公共文明的发展水平。其中,人居环境、市民素质、公共文化是公共文明的常规测量项目,但在具体测评指标以及测评内容的选择上,充分考虑配合城市的国际化建设需要;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制度是一个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支持体系,是国际化城市社会公共文明建设与提升的基本保障。人居环境。国际化城市应当具备良好的生态宜居和生活宜居环境,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要,同时吸引国际背景的高端人士来深居留。这一测评项目主要包括市容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公共设施等宜居因素。市民素质。市民文明素质的高低,是城市公共文明水平的重要表现。国际化城市市民素质是指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公共意识与规则意识、文明行为与社交礼仪、热心慈善与帮助他人等方面的素质。公共文化。公共文化指的是由政府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观念、提供精神文化产品,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建立、文化服务的提供以及文化知识的传播。国际化城市的公共文化主要考察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活动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以及城市精神的建立与传播等内容。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经济、管理、法律方式,强化政府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福利与公共利益。国际化城市公共文明建设相关的公共管理领域主要包括社会治安、市场环境、城市规划等方面。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满足公民生活、生存与发展的某种直接需求。国际化城市公共文明建设相关的公共服务主要包括教育、医疗、水电气、交通与通讯等。测评主要通过调查市民对相关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来实现。制度文明。制度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形成人类文明演进的三个主要阶段。在城市国际化建设进程中公共文明范畴内的制度文明泛指在公共空间、公共生活领域,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制度、政策与保障,主要从法制建设、政务公开、社会保障三个方面进行测评。公共文明,让城市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之中,在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同时,保证城市的平稳运行,并且不断提升独具魅力的城市精神与气质。国际化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公共文明超越了单纯的精神文明范畴,综合了社会公共管商业经济论文理、公共服务以及制度建设等多重内容,也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等因素密切相关。公共文明这一新的界定反映了城市全面发展的现实与趋势。
作者:华薇 单位:深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