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等教育向着“大众化”转变,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加趋于多元化发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热点,也是新时期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提出的新要求。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决定共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加快推进了临床医学教育的综合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旨在培养一大批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高水平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一定复合型和综合性特征的技术(包括经验技术、理论技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的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1]。著名教育专家潘懋元认为,应用型人才并非只“应用”知识和理论,不进行研究。恰恰相反,应用型人才不仅在知识的应用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在理论的创新方面常常给人们以启发,特别是应用型人才所开展的应用性研究,更具广泛的意义与作用[2]。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医学院校的主干基础课程,是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主要研究生物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以及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的一门学科。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化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生物化学的延续与深入,事实上,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与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中发展最迅速、最前沿的学科之一。近年来,蚌埠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团队不断加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建设,重视推进教学研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如课程体系尚不完善、教学内容有不合理之处、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创新、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有待进一步改善、学生考试考核机制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我们分别从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方面去逐步完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体系,以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富有潜力的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
1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以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
教学内容是教学中所传递信息的形式,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更新与完善。随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学科发展的步伐,无法满足学科发展的需求,因此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是进一步深入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1.1紧密结合学科发展、针对不同专业特色,改革教学大纲
以往的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和“物质代谢及调节”篇章,现在我们改革了教学大纲,将教学重心逐步向围绕“遗传信息传递”的现代分子生物学知识框架转移。因此压缩了“生物大分子结构”、“物质代谢及调节”中的教学内容,而在分子生物学知识框架方面,除了“遗传信息传递”外,增加了“分子医学专题篇”中的一些内容,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分子生物学内容不足的缺陷,以适应本学科中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此外,我们在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时,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其学科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等因素,按照以基本的教学内容作为框架,对某些章节的学时数和教学侧重点进行微调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制定出适应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另外,为顺应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考虑到现有教学大纲“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在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时,我们还结合执业医师、执业护士、执业药师和临床检验师等考试大纲要求制定适合不同专业特点的教学大纲。这样,在我们所承担的各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中,其授课学时不同,教学内容侧重点不同。
1.2将科研活动融入教学活动,紧贴学科发展前沿,补充学科研究新成果
科学创新人才需要科学创新教育,教师作为教育者是否具有科学创新意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3]。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门学科发展的关键动力则来自于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科研活动,因此将最新科研进展和学科发展前沿作为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是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此外,在教学中补充最新的科研成果更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多年来我们既从事教学,又进行科研,并且将二者有机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存在的问题是学时有限,而且每一位老师的科研方向不同,如何能合理、有效地将科研新进展融入教学过程中,同时兼顾书本知识和学科发展前沿,还需更进一步的探索。为更好地深入以科研促进教学,我们的原则是学科前沿和科研新成果的补充应紧紧围绕日常教学内容,应作为日常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拓展。我们的解决办法是从书本内容出发,每位老师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编写几个大约3-5分钟的科研案例,在集体备课时进行讨论,结合各专业特点,在授课的适当时间补充科学研究新成果,并每年及时进行更新。至于科研案例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展开,不同的老师可自由选择,可以在理论课堂授课时补充,也可以在讨论课时开展,也可以在实验课中进行补充。
2改革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1深入开展PBL及CBL教学,加强病案库建设
目前,教学团队已在我校生物科学、医学检验、营养学、临床医学实验班等不同专业开展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的PBL及CBL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正在逐步完善病案或案例的编写,比如将病案设计成一个故事,通常由3-4幕组成,一个案例中整合了生物化学多个章节的知识点,分次呈现给学生。目前我们所构建的病案库中病案的种类及数量还较有限,需不断完善和更新,并进一步加强病案库的建设。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一些最新、最前沿的理论与实验技术正逐渐被应用于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中。为适应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在丰富扩充病例资料的工作中将目光聚焦于近年来新发现的某些病种、或新的诊断与检查手段,紧密围绕遗传性、代谢性、中毒性、感染性、营养缺乏症等各类型的疾病编写案例,以充分体现“创新性”这一理念。此外病案库的撰写也要考虑到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的基础上,病例撰写时具有“专业特色”,因材施教。例如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病案中着重讨论病例呈现的临床表现及相应诊断,学生运用生化知识围绕临床表现展开讨论,既加深了学生对生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对于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案例可以侧重于一些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和一些科研思维的培养中。例如在编写的“糖尿病”的一个案例中,我们将生物制药的概念及基因工程技术生产胰岛素引入生物科学专业学生讨论的内容。而对检验系学生开展的案例式教学,则偏重于实验室检查,学生运用生化知识分析和讨论检查的基本原理、方法及临床意义。这样,在实施PBL、CBL教学时,教师就以具体的病案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学生在PBL教学过程中,学习更乐观主动,思维活跃、讨论热烈,探索问题兴致浓厚,团队协作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较大提高,多数学生自我评价中认为PBL教学锻炼了逻辑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高层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
2.2坚持双语教学的应用
近年来,我们教学团队重视师资力量建设,引进和送出去培养了数位博士,师资力量逐渐雄厚,这些优秀的中青年教师,成为教学团队实施双语教学的中坚力量。几年来,我们鼓励各位老师坚持开展双语教学,精心制作英文教案和课件,并组织进行集体备课,相互听课,及时交流双语教学中的经验。此外,教学团队还从国外知名高校及研究院所引进了2位特聘教授,指导青年教师进行科研活动和英语教学。
2.3大力发展网络教学资源
目前,国内外都积极进行有关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各种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一方面有利于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缓解传统教学学时少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另一方面网络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填充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目前,我们拥有多种形式的网络教学资源,从生物化学省级精品课程开始,又逐步完成了临床生物化学、酶工程、基因工程等网络课程建设,最近又获得了省级生物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资助。这些网络教学资源容量大、覆盖范围广,从生物化学内容到分子生物学内容,从理论教学到实验教学,提供了多种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进度、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习题测试、网络课堂等。
3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发展教与学一体化
3.1调整实验教学内容
在实验课程体系方面,我们拥有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实验等课程,除了生物化学实验是面向所有医学生开设,其他几门分别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以培养基本生化技能为目标,主要是把生物化学基本实验技术如层析、电泳、光谱分析、离心、分离、提取、制备等融入教学内容中去。近年来,我们调整了该部分实验教学内容,删除了部分单纯性验证实验,增加创新性综合性实验,突出学生基本知识能力、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分子生物学实验主要面向生物科学专业及研究生开设,是以分子克隆实验技术为主,开设综合型实验内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实验课程则是面向医学检验专业开设,包含了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操作、以疾病为主线的临床常见疾病的分子诊断两部分内容。
3.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尝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打破了理论、实践课的界限,在教学中可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从而把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塑造紧密结合起来[5]。我们从各个实验班抽取一些学习优异,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实验动手能力的同学作为一体化教学的对象。这些同学组成实验小组,实验小组同学会先于其他普通同学完成学习任务。首先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给小组同学制定任务。实验小组先预习实验内容,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拟定实验方案,完成预实验报告。根据预实验报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需参与试剂配制、实验用品准备、仪器调试等准备过程,然后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实验结果记录和分析等。实验完成后,这些同学可以回到各自实验班中,指导其他同学的实验操作,并且与其他同学一起对实验原理、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实验结果是否与预期一致展开讨论。教师也可以预先设定一些问题,让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最后教师梳理、总结讨论的内容。讨论课程可以分小班进行,也可以几个实验班在一起,每个实验班派出1-2个代表,制作成幻灯片后进行讲解、讨论。
4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单一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全面评价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而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不同,所采用的评价和考核方式也不同。例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考核内容仍以笔试为主,改革了以往记忆、概念为主的考试模式,增加了重能力和应用的综合题和应用题的比例。此外,我们还建设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试题库,试题库围绕教学大纲,区分难易度,涵盖了多种题型,利用试题库可进行传统的笔试外,同样可以进行在线考核。而在PBL、讨论式等教学模式中,由于是小班教学,教师可根据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还有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体系包括对提出、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获取及评价信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考核。在实验考核中,则包括实验理论考核,侧重于考核对实验理论知识的掌握,采用笔试形式;实验技能操作考核,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对实验技能的掌握;实验报告考核,侧重于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最新兴、最具有活力的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学科的广泛交叉渗透,相互作用,进一步带动了生物科学的快速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加深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才能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对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作者:马佳 段巧玲 郭俣 武文娟 石玉荣 吕静竹 周继红 白长存 石莹 夏俊 单位:蚌埠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