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1、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工业用地和城市用地也在不断挤压农业用地,致使我国人均土地越来越少,我国虽地大物博,但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资源严重不足,造成对土地的过度耕垦、放牧、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与土地沙漠化等问题。也就是说,我国农业发展中人和自然、生态和经济存在不协调的情况。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农业自然资源存在着相对稀缺。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对农业生产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安全、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无公害发展、循环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代价小、公害少、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2、发展生态农业是促进农村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
众所周知,现代农业在促进农业大发展的同时也显露出了它的弊端,如大量消耗了能源和资源,并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些问题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要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粗放型增长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由环境污染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3、发展生态农业是坚持以人为本的迫切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随着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过去“求温饱”,现在“盼环保”。现在人们不仅要求吃饱,,使人均占有的粮食、油、蛋、奶等食品有较大增加;更要吃好,对营养丰富、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要求更加迫切。我们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大力发展新型高效生态农业,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二、我国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态农业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1、农业生态意识不强。
由于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及水平有限,农民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生态意识淡薄。大多数农民只注重开发当前现有的农业资源、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不考虑今后的长远利益。大部分农民青睐传统的耕作方式和生产经验,对生态农业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品牌意识、市场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较弱,农业经营方式仍习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对于现代先进技术的应用积极性不高,对于环境污染问题不重视,生态保护意识较差。
2.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近些年,农村经济在国家的重视和扶持下得到了显著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许多地区农业生产一味追求数量,在农业建设中仍旧强调高产出、高经济收益,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体现在规模化的大型现代种植业,让农民更加重视化肥的使用。化肥对增加农作物产量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统计,化肥对农作物增产作用占40%~60%,如果不使用化肥,农作物产量会减产40%~50%。但农业生产中过度施用化肥,会严重污染到了地下水源,使得地下水的硬度、硝酸盐、亚硝酸盐等成分显著上升引起土壤板结,最终导致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现象也日趋严重,已成为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阻碍因素。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农田平均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化学肥料使用量是发达国家的三倍。在我国市场上流通的蔬菜里,九成以上都有农药残留,四成以上农药残留超标。
3.生态农业技术相对落后。
生态农业往往需要高科技技术进行支持。在我国的农业技术体系中,常规技术占绝对优势,生态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对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治理和培育的技术极其薄弱,表现为技术装备简单,尚未建立与生态农业发展相互配套的技术、设施;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及不足较大。在良种选育、有机农产品生产、节水灌溉、生物能源开发等方面的科技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绿色无公害果蔬生产方面,只强调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提倡施用农家肥,但没有从更高的技术层面上形成系统的产品质量提高方法;在水土植被保护方面的技术水平也亟待提高。另外,由于生态农业是一种包含多种学科的综合性现代农业,所以对于农业从业人员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而我国在一般情况下农民并没有生态农业技术相应的理论知识基础,也没有一定的经验。长期以来,我国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偏低,技术人才短缺。接受过专业技术教育的人口才占总劳动力的15%左右,更别说掌握一门以上专业农科技术的劳动力比率了。
4、对生态农业投入不足,资金来源单一。
生态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应保证一定的事业经费,这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但是,资金短缺问题是我国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一大困难。目前,从生态农业建设的资金来源看,政府的投入是有限的,企业和农户尚未成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主体;另外缺乏信贷等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的贷款支持,尤其是农户投入普遍偏低。由于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生态农业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许多工作无力开展,工作处于应付状态。现在,很多生态农业建设仍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持。
三、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建议
1.培养农民生态农业的意识。
农民的生态安全意识一直是农村生态保护的薄弱环节,发展生态农业,首先必须使农民树立发展生态农业的理念,是要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发展生态农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提高广大农民对生态农业理念的认知程度,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提高农民对生态文明的认同感。培养农民用发展生态农业的理念自觉开展生态农业环境保护,积极从事无公害农产品产业的开发与经营。其次,应注重提高生态农业人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增强其文化素质。加强生态学教学,在教学中对各门学科有意识的结合有关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通过教学形式多样化来加强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懂科学、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达到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目的。
2、治理污染,改善生态农业环境。
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把污染防治工作放在第一位,积极治理污染。从目前来看,量大面广的农业污染主要是农药、化肥的污染,并且治理难度较大。要通过科学实验和示范等各种办法,引导和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来增加有机肥的用量,使土壤的养分提高,由片面的无机农业向有机农业为主,有机与无机相结合的农业转变;普及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从总量上减少和控制污染源。把农业开发、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利用保护更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开发对农业生态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使现代农业发展全面置于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可控范围之内。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贯彻执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用经济杠杆有效的处理对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必要时淘汰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引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立完善的农业生产环境监测体系,应做好农业生产监视性监测、农业生产研究性监测以及农业生产污染性事故监测方面的工作。
3、用科技引领生态农业建设。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生态农业是一种由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系统工程研究方法、生态学原理等元素构成的新型农业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在不断地总结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对现有技术进行优化、组合,要积极采用与生态农业配套的高新技术和先进可行的科技成果。大力推广实用农业技术,如清洁生物能源开发、农业废水分散治理及循环利用、生态复合肥料、绿色食品开发、废弃地生态恢复等,应用现代科技推动生态农业建设。与此同时,发展生态农业,应注重提高生态农业人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加强其文化素质。培养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形成优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增加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资金短缺是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一大难题。因此,在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过程中,财政部门应增加财政预算中生态农业推广专项资金的比重,提供配套专项经费,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增加投资额,政府在对农村项目扶持上应向生态农业倾斜。在资金来源上还应积极吸引企业等其他团体的资金,并通过政策的引导鼓励农民自身投入。另外,注意合理的分配资金,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力求最大限度的利用资金。只有这样,才能使资源效用最大化。通过多渠道的筹集资金,不仅能解决生态农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上的难题,还可以利用更多的资金进行相关的规划、技术培训、新技术开发与推广等工作,进而提高农民施行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作者:李文 单位:沈阳大学经济学院
相关专题:代写文章 兼职 小说月报原创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