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需要人们共同遵守,是维系社会稳定的一种方式。礼貌是人们在生活交际中逐渐形成的,最终通过传统文化或者是行为习惯的方式保存下来。礼貌不仅代表了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同时可以反应出其文化修养,是评价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标准。礼貌用语是日常社交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适当的使用礼貌用语可以使交流更加顺利,但使用不当的礼貌用语则会得到相反的效果。究其原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礼貌用语与当地文化呈现出一致的关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说话方式和习惯都不大相同,人们都喜欢根据自己的语言形式去和他人交流,由于文化导致的语言差异,有时即使双方礼貌的交流,也会造成一些冲突与矛盾。
一、礼貌的概念及内容
(一)礼貌的概念
礼貌是一种无形的行为规范,就是人和人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固定语言、姿势等表示自己对对方的友好和尊敬,代表文明行为的基本要求。国内外研究礼貌的文献有很多,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礼貌是人们在较集中的一种现实目的。人们在说话过程中运用礼貌原则的目的就是取悦他人。2.礼貌是一种敬重3.礼貌是一种语体,语体是指“与社交与经有关的系统化变体”(Lyons,1977)或者指在一定场合下人们说话或写作时的语言变化(Halliday,1978)4.还有一种观点将礼貌理解为语言的表层现象,认为其相当于表层语言编码,研究过程中将礼貌从语言环境中独立出来。5.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该观点在御用学姐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Thomas,1995)何兆熊教授在对礼貌这一概念进行解释时,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第一,礼貌属于一种容易被判断的社会现象,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很容易就可以判断出哪些话语和行为是礼貌的,哪些是不礼貌的;第二,礼貌是人们与外界交流的一种手段,通过礼貌英用于或者礼貌行为,可以更容易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第三,礼貌可以理解为社会习俗强加的标准规范。人生活在社会中,都要遵守社会上确定俗称的规则。总而言之,从语用学的教学来理解,礼貌所关心的并不是说话人对对方是否真正友善、尊敬,而是他用什么方式说话、说了什么,具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给对方留下怎样的印象。因此我们可以说礼貌是一种特殊的语体,与语用学相比,它更加接近语言学现象。在对礼貌进行研究时,很多时候都是脱离语言学环境的,代表着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或者说理论。
(二)礼貌的主要内容有
1.遵守社会公德,公德的内容包括: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尊重妇女、关心老人、救死扶伤等。2.真诚友善,所谓人际交往时的真诚,是指交往时必须做到诚信待人,心口如一。3.宽容理解,就是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尊重别人的想法,理解别人的观点。4.互相尊重、互相帮助,要尊重别人的想法,并给予被人力所能及的帮助。5.遵守时间、遵守信用,与别人约好时间后不能迟到,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二、礼貌的原则
礼貌的原则包括: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当然以上所说的这些原则的背景都是西方文化,并不是在全世界都适合使用这些原则。中国也有自己的礼貌原则:贬己尊人原则、称呼原则、文雅原则,求同原则和德言行准则。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和西方礼貌原则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二者的侧重点有一定差距。例如在英语礼貌用于中,通常要将一致原则放在首位,而中国人在与人交往时则更加重视贬及己尊人和言德行原则。
三、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
礼貌、是人们交流的工具。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在礼貌用语上形成了很大的差异。
(一)中西方的礼貌准则
礼仪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古代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我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的原因。每一位中国人从咿呀学语开始就被教导要好礼、有礼。中国礼仪始于夏商周,历经了千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礼仪体系。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遥相呼应。自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再到后来的大航海时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中西方的礼仪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差距,礼貌用语也出现了不同。
(二)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具体差异
1.日常打招呼时的差异,民以食为天,因此中国人在与人打招呼的时候,一般会问:吃了吗?如果进一步交流,则会问:上哪去?代表自己对对方的关心,带人一种亲切感。但是西方人却无法接受这种打招呼的方式,认为对方在窥探自己的隐私,会感觉非常尴尬甚至不愉快。因此他们在打招呼的时候,往往会说:你好!早上好!或者是“今天天气很好啊”之类的话,而不会问你吃饭了吗或者是你要去哪里,跨文化交际时一定要注意这点,否则可能会引起误会。2.表示“感谢”是的差异,中国人认为,希望别人能够给予帮助一般都不说尤其是在亲人之间或者是亲密的朋友之间,如果对非常熟悉的人面前说谢谢,会给人一种生疏的感觉,反而会让对方不舒服。大恩不言谢这句俗语就是这种思想的写照。相比语言上的感谢,人们更喜欢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对方,这样更显真诚。这是中国人的礼仪习惯。但是西方人跟我们完全不一样,西方人在得到别人帮助后,一定要对对方表示感谢,不论是亲戚还是朋友,甚至是父母,也要说声“谢谢”。如果在跨文化交流中,中方由于认为和西方人关系很好而没有表示感谢,有可能引起一些不必要的争执和冲突。3.称谓方面的差异,中国人一般不会直呼其名,一般在平辈之间或者是对小辈说话、和非常熟悉的朋友说话,才会直接叫对方的名字,否则会被认为非常不礼貌。但是在西方则相反,他们在日常交际中直呼其名的时候是非常多的,只有在不知其名的时候才称对方对先生或者是太太,对于比较年轻的女子则称为小姐,但是家庭成员之间可以直接叫对方的名字,子女也可以直接叫父母的名字,他们认为这是关系亲密的一种表现。而在我国小辈见到长辈要称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直呼长辈名字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4.告别时的差异,中国人在告别的时候会再次表示对对方的关心,例如在与病人告别时,一般会说:多吃点、多穿点、每天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而西方国家则不会这些说,他们会觉得说这些有“指手画脚”的嫌疑。他们则更倾向于表达自己希望对方早日康复,例如:希望你早日恢复健康或者是希望你多保重。
四、中西方礼貌用语的相同之处
礼貌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表示对对方尊敬和友好的语言以及行为。日常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矛盾,如果人们都能够遵守礼貌准则,很多矛盾就不会发生,或者说会被化解。不同国家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受到不同礼貌体系的影响,因此在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尊重、友好时,表达形式可能会存在一些差异。但是无论在哪个国家,这个国家有怎样的文化,相互尊重、友善待人是世界各地共同的礼貌准则,另外在谦虚、真诚以及适度等方面的要求也大体一致。
五、结语
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是由教育、文化、风俗等一系列因素产生的,由于以上差异,想要消除跨文化交流中的差异是不可能的,只能尽量减少语用失误的产生。为了避免语用失误,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了解对方的文化风俗,对其礼仪有所了解
如果交流者了解对方的文化,知道与对方交流时使用什么样的礼貌原则更合适,就不会用自己的礼貌习惯与他人交流,而是选择一种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这样就可以有效减少语用失误、避免冲突。这些所说的文化背景包括几方面内容,一是对方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三是教育水平。
(二)克服跨文化交际中母语负向迁移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负向迁移主要是指说话者的母语文化习惯。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审美观念等或多或少都存在差异,因此在认识事物或者与人交际的过程中,会习惯性的使用母语思维,将自己民族的思维习惯直接套用在对方的语言上,引起误会,因此交际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克服母语负向迁移的影响。总之,礼貌是所有人都应该遵守的准则。礼貌用语更是人们都应该了解的。讲究礼貌是人类社会的文明标志,虽然跨文化交流还是存在着语用失误的情况,但我们都应该尽量克服这些失误。因此在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际中,双方更应注重那些具有文化差异性的方面,以避免语用失误,使双方的跨文化交流得意顺利进行。
作者: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