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在现今中国改革进入了关键时期,教育问题不断显现,尤以农村教育问题更加凸显。农村教育发展水平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局上影响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在新的时期,农村教育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改善整体教育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农村的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一特殊时期、特殊背景下,通过对于农村教育现状的分析下,积极探讨农村教育问题解决的对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教育;农村经济;教师
进入21世纪后,国家发展的重点已从城市转向了农村,相比于城市,农村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中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农村问题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素质低下等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农业作为国家基础产业地位的稳固,并伴随着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客观现实,因此,大力发展适合农业、农村、农民的教育,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本之计。
一、农村教育问题概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0.32%,农村居民为6.74亿人。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外出就业占劳动力人口总数比例大。因此,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教育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所集中关心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也加大力度扶持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农村教育长时期发展落后,城乡教育差距问题拉大,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的商品经济和现代农业逐渐进步,使我国的农村在各个方面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中国的农村也逐渐汇入到现代文明之中。为了保证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保证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任务是艰巨的。农村不是一个孤立的发展个体,是不能与城市完全割裂开来的,城市和农村发展的整体构成了社会主义全局的发展。
二、农村教育的现状
1、教育资源短缺及教学改革滞后
农村的教育资源相比于城镇有着较大的差距,无论是从教师资源或是教育基础设施方面来讲,都明显落后于城镇。这与国家长期的政策有着很大关系。在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率先发展,拥有良好地理位置的先天优势,加上国家的政策扶持,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但在中西部地区的乡村,学校由于经费的短缺,素质教育更多的是纸上谈兵,推行具有较大的困难。城乡之间教育差距逐渐扩大,在文化教育领域与城镇产生了较大的隔阂,严重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例如,在延边地区,农村由于基础设施的落后,加上工资待遇较城市差,极少有年轻教师愿意留在延边地区长期任教。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教师资源直接关系着教育质量的好坏。并且在延边农村任教教师的学历达标率也远远低于城市,在一些偏远的农村,教师并没有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高中毕业教初中,初中毕业教小学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些教师缺少心理学、教学方法的培训,观念陈旧、思想老化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随着课改的逐步践行,延边各地区的中小学都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但是由于农村地理位置的劣势,经济欠发达等因素,很难及时掌握最新的教育信息。
2、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自改革开放后,城镇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而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例如在延边下属村镇,仍然延续传统发展老路,靠天吃饭,农业科技含量低,使得与城镇的差距逐渐拉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目前农村农业技术的开发十分不足,大都通过手工劳动创造财富,机械化程度低。土地分散,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很难将土地集中在一起,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受到限制。建国初期的粗放型农业的发展,使得土地遭受严重损害,肥力下降。对农村经济贡献最大的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没有充分发挥出主力军的作用。生产、经营、管理方式落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只进行简单的农产品加工,没有形成一体化的发展经营模式。阻碍了农村资源的开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民思想观念落后
中国长期封建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这种思想没有彻底地随着社会主义制度所转变,滞后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加上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许多农民认为读书是没有出路的。农民收入微薄,高校的收费制度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农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人,更不开人的思想观念,传统固守的思想,不利于现今人自我的提升和发展。知识改变命运,对知识的不尊重,必然不会带来生活的转变。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要依靠科技、知识的作用。传统的落后的思想观念,桎梏了知识的传播。使得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差距越来越大。进入了21世纪,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转变迫在眉睫,农村更是意识形态转变的短板。我国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出来的。社会上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合商品经济生产的封建残余思想以及恶习,变现出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甚至惧怕改革的观念和保守心理;也有一部分人虽然致力于改革事业,但稍有成就的时候,就失去了继续创业的勇气,有的甚至用既得的劳动财富吃喝玩乐,大肆挥霍,这都是落后的思想观念的体现。
三、对策
1、大力发展地区经济,带动地方教育事业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起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经济的进步能满足地方教育的经费需求,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的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培育依靠教育,所以应着力推动教育发展,促使教育与经济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所需的经费资源,教育事业培养优秀人才,促进经济增长,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应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方针,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发展农村教育,缩小差距,提高农民的素质。
2、加大地区教育扶持力度,推进教育改革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支持,离不开财政部门的资金投入。加大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以“科教兴农”的思想扶植教育事业发展。针对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资源分配,合理整合学校资源。农村也延续应试教育的老路,忽视了农村教育的中、小学毕业生将参与劳动的需求。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均采取同样的教材与教学方法,缺乏地方特色,缺乏创新,不同地区面临的生活、生产环境不同,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也应有所区别。创新独特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应将学习内容和生活、劳动结合起来,推进延边地区教育改革,促进贫困地区教育发展。
3、健全教师的收入、社会保障制度
推动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神圣的职业,正如伟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太阳底下再没有比教师更崇高更优越的了。”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师德对学生的影响尤为深刻,农村教师更应从自我做起,提升自身素质修养,从而带动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准则,努力学习,认真劳动。教育的质量与教学内容、学校建设固然有关,但更离不开教师收入水平。首先,从农村教师实际情况出发,逐步提升贫困地区教师的素质。相比于城镇教师的薪资待遇,农村教师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农村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学环境较差,应合理改善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制度,避免乡村教师的流失,维护农村教师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吴德刚.中国义务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朱翠兰,李小梅,等.新时期发展农村教育的意义、问题与对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12).
[3]谈松华.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4]沈有禄.中国基础教育公平[M].背景: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5]刘志强.关于当前农民思想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西安社会科学,2008(9).
作者: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