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财政金融 >

校园布局调整的实证分析与建议

一、中小学生对班级规模的主要看法

城市学校班级规模愈来愈大影响到教学质量;而许多农村学校却“门前冷落车马稀”,班级规模愈来愈小,也影响学校的存亡。过大过小的班级规模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过大的班级规模常常使教师关注不到所有学生,过小班级规模也常常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我国《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第八条规定学校规模和班额宜根据生源按下列规定设置:非完全小学为4班,30人/班;完全小学为6班、12班、18班、24班,近期45人/班,远期40人/班;初级中学为12班、18班、24班,近期50人/班,远期45人/班。因此,我们也对学生进行了班级规模问题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表9所示。 表9数据显示,小学生对班额的要求较低,43.75%的学生觉得无所谓,30.77%的学生则喜欢小班,而喜欢中班和大班的学生分别为12.02%和13.46%;初中生则对班额有着较高的要求,36.09%的学生觉得无所谓,喜欢小班的学生较小学生比例高,为34.02%,喜欢中班和大班的学生也较小学生比例高。因此,总体来看,中小学生都较为喜欢小班额和中班额。  

二、对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的建议

1.以生为本: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制定的政策价值取向在教育公平成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发展教育成为各级政府基本职责的时代要求下,中小学布局调整就要以建好每一所学校、办好每一个班级、教好每一个学生,即“以生为本”为根本价值尺度来进行。具体来说,要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保教育公平的战略高度来充分认识中小学布局调整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不仅仅是撤并或新建几所学校,而是为了确保国家教育基本政策、政府发展教育职责的全面落实;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不仅仅是为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而是为了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特别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办学规模的问题,而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义务教育阶段布局调整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政策价值取向:在小学阶段,学校布局要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入学实际需求,即要以方便学生就近入学,最好入学距离的半径为3km。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依赖家长、依赖家庭,调查中他们对到较远但质量较高学校去上学多持否定态度就证明了这一点。在实际布局调整中,对学生人数虽少但却因布局调整会给学生造成入学较大困难的校点,要予以保留并采取倾斜政策来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简单的只是出于“投入效益”就进行简单的撤并。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学校的布局调整中也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政策制定价值取向,无论是寄宿制小学还是寄宿制初级中学,都要把学生实际上学距离与优化资源、提高质量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不可只以办学规模为唯一的标准。学校布局调整的基本政策价值取向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要以方便和满足学生的受教育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推动这一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

2.质量为重: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制定的政策价值取向中小学布局调整要体现“质量为重”的价值取向。目前城市学生的“大班额”、乡镇学校的“大通铺”与农村学校的“微型班级”现象,在根源上实际是同一的———质量问题。即为了追求质量,许多本应在家门口学校读书的学生却远赴县城、中心城市学校去读书,这就造成城市学校规模越来越大,而农村学校规模越来越小。特别是随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城市化发展战略的推进,城市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普遍不足,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大班额”现象,致使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固原市小学班额超过80人的教学班共有69个,上百人的教学班有20个,最大班额为116人(固原五小)。西吉县最大的班额达到126人,为全区之最。所以,为应对办学规模“过大”与“过小”并存的矛盾,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一大价值取向就应是在调整中促进每一所学校都能提高或保持教育质量。但教育实践告诉我们过大或过小的办学规模,常常影响到教育质量———根据社会聚集理论,教育规模与质量(效益)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过小或过大的办学规模都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只有适当的学校规模才可使教育质量达到最大化。这样看来,通过中小学布局调整突出体现“质量为重”价值取向,就应在布局调整中理性地对待办学规模,促进教育发展向内涵式方向发展。在长达十多年的布局调整中,各地根据学龄人口减少和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集中趋势,在城市(镇)建设高中、在乡镇建设初中、在行政村建设小学的布局策略,基本符合聚集理论。但同时,也客观存在着简单撤并了一些学龄人口少、规模小但教学质量较高的农村学校和合并后的新学校因多种原因虽规模扩大而质量不高。对此弊端,在今后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应加以注意和纠正。

3.因地制宜: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基本政策策略学校布局调整不应也不能搞“一刀切”,而要根据不同层级、不同区域、不同交通环境下的教育情况来进行。譬如在布局调整中要充分考虑到地域问题。农村特别是山区人口较少、交通不便,合校后学生上学可能会产生较多困难等问题,不能简单地撤并现有的学校。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学生上学路途中的安全隐患。我们的调查明确显示,现阶段中小学生因上学距离较远及交通工具众多而带来了安全问题,如宁夏北部川区一些农村和南部山区众多农村的小学高年级、初中学生都依靠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因此,在初中阶段,在南部山区偏远的广大农村地区,要允许在少数行程远、交通条件差、群众居住分散地区有较小规模初级中学的存在;在小学阶段,更要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交通情况、人口覆盖状况,在南部山区8县(区)允许极少数行程远、交通条件差的小学教学点的存在。也就是说,在今后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未来城镇发展规模、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不仅要避免教学点过于分散导致的资源浪费现象,还要避免班额过大导致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紧张问题。布局调整应做到“原则上,小学应该向乡镇和学区集中;教学点灵活设置,但一般只包含二三个年级。”[1]

4.促进公平: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的政策目标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都应以公平为基本政策目标,学校布局调整也需以此为目标。农村小学的布局调整要因地制宜,在不适宜撤并教学点的农村地区,要继续保留旨在解决低年级学生入学的教学点;在小学高年级可积极稳妥继续探求“合并式”(数校合为一校)、“交叉式”(不适合并校但班额过小,可一、三、五年级设在A校,可二、四、六年级设在B校)、“寄宿式”(高年级学生住校)等多种形式。在访谈调查中,了解到离家较远的学生中午只能以泡面充饥。所以,农村小学在结构优化、布局调整中,要把学生宿舍、食堂等食宿条件摆在重要位置,为学生学习提供基本的食宿条件。农村小学要按照相对集中、规模适度原则,适时合理调整进行,逐步形成中心小学、完全小学、教学点相互关联的网络结构。同时,农村小学在结构优化、布局调整中,除了要把学生宿舍、食堂等食宿条件摆在重要位置,也可采用开校车、租用班车等方法解决学生上学路途较远的问题,但必须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县城及县城以上新建小学要以建设标准化小学为方向,最低办学规模原则上要求达到24个教学班、在校生1 000人(班额40人左右)、占地面积3hm2以上、建筑面积8 000m2以上。农村初中布局调整要充分考虑城镇化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以满足城镇人口增长对初中办学的需求,稳步推进农村初中向乡镇所在地集中。初中学校一般应达到12个教学班、班额50人,校均600人以上的规模,并大力举办寄宿制初中。川区各市(县、区)的农村初中一般应达到18个班、标准班额50人和校均900人以上的办学规模。如在政府能够补贴学生上学成本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如下标准:山区初中,服务半径为7.5~15km之间为宜;服务人口为13 000~22 000人;学校规模600~900人,班级规模保持45人左右为宜,每所学校设12~18个班。考虑到山区初中有相当部分学生要寄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其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可相应扩大。[2]

作者:刘静 解光穆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大学人文学院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高教研究所 


    更多财政金融论文详细信息: 校园布局调整的实证分析与建议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czjr/141056.html

    相关专题: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取熊胆


    上一篇:会计信息化建设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工程量清单在公路建设中的作用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