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标的大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依然偏重于传授知识,致使学生缺乏创新思维的意识。要改变这种教学弊端,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切问近思的能力。
关键词:培养关键;切问近思;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H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9-0128-02
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有了切问近思的意识去学习,对掌握、巩固知识及创新有着极其重要的功用。所谓“切问而近思”就是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然而,在教学中,发现许多教师重视传授知识,忽视学生切问近思的培养,致使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创新思维。这是语文教育教学亟须探讨的话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切问近思呢?笔者根据教育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切问近思的能力,要善于抓关键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思维活动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其思维过程总是引向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倘若学生在学习中不会发现问题,没有问题可想,其思维之源就会枯竭的。但是思考问题要在学习得到表象中进行,赋予相关联知识得以巩固、拓展、创新,而不是好高骛远,凭空而想。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设置一些有益的问题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参与积极的思维过程,进而掌握课本知识,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1.抓住文题设问。俗语说:“文题善佳作成一半。”这就是说,我们看文章的题目好坏就可以大概知道文章的内容好坏。而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大都出自于名家的作品,当然每一篇文章的题目无可厚非。因此,教师教学时应从题眼入手,诱发学生探索文章的思路,有利于把握整体,突破中心。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下面引用课例均为现行人教版)一课时,应紧扣题眼“亲人”这个词设置问题:“什么叫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互相称为亲人?”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紧紧围绕“大娘送打糕失去小孙孙、小金花救老王失去妈妈、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腿”这三件事,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同时,也为课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铺垫。
2.抓住重点句段设问。重点句段是表达文章中心的主体部分。教师在授课时直扑重点,可使学生迅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的第三、四、五结构段是课文的重点段,也是教学难点所在。因为鲁迅先生所在时代远离学生今日生活,文中讲到的事给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带来困难。课前,教师要求学生查阅有关鲁迅先生的材料,然后围绕段落设置如下问题:(1)你对“‘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这一句话怎样的理解?”;(2)“鲁迅先生是一位名人为什么要去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让学生利用这些问题,去品味文中对人物肖像、动作、语言的刻画描写,进而领悟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精神境界及作者对鲁迅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3.抓住文章结尾设问。在文章的结尾设问题,不但可以让学生把学到知识加以归纳、巩固,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拓宽思路,把思维以想象的形式推向高潮。如《穷人》一课,根据故事结局来设计:“二十年后桑娜一家子会怎样?”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感到余味未尽,进而自圆其说,达到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4.抓住标点设问。文章中省略号虽然语尽,但意不尽。这是创设问题的最佳点。如根据《凡卡》一文的结尾使用省略号问学生:“凡卡的梦能实现吗?为什么?”这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运用已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激活了他们的思维活动。
5.抓住文章中心内容设问。教育家徐特立说过:“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际经验,谓之半知;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际经验,知行合一,谓之全知。”由此可以看出,教师不能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应要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这需要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时,留下切实可行的问题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如教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布置一个小练笔:《我与卖火柴的小女孩比童年》。有了这样练笔,学生在行文之中深刻地感悟到自己的童年生活与卖火柴的小女孩有天壤之别,从而抒发出对今天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的思想感情。
二、培养切问近思的能力,利用赏析插图来激发想象
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丰富多彩,生动形象,而且图文并茂,集中地反映课本的内容。其编排目的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大的直观性、形象性。针对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的插图运用到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如《火烧圆明园》这篇课文讲的历史背景远离学生生活的年代,而且他们对了解那段民族的耻辱历史的知识掌握和认知水平有一定的限制。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文章中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要充分地利用插图和多媒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的画面和多媒体的画面,捕捉出被列强毁坏的圆明园遗址里杂草丛生,乱石堆上烟痕犹存的石柱等都伤痕累累的这些信息,然后结合阅读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插图进行想象圆明园昔日的宏大与辉煌和英法联军是如何疯狂地掠夺圆明园的情景;以及列强是如何把世界文化瑰宝化为灰烬的罪行。使整个课堂形成一个控诉列强罪行的场面,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民族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如此一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的时候,应注意引导启发学生,插图中描绘的景象有的只是某一地方、某一瞬间的景象,不能把整个过程完整地展现出来,对于这些图外之景应让学生通过想象来重现、描述。比如《望庐山瀑布》这篇插图,图中描绘庐山美是静止的、局部的画面,而这些画面无法完整地呈现出庐山风景在形、色、声等美的变化,学生一时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为了加深学生对诗的意境理解,教学前,教师应布置学生查与诗歌有关的庐山的资料,对画面进行联想描述,从而使庐山的气势磅礴画面较完整地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又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创新意识也水到渠成。
三、培养切问近思的能力,要运用存同求异法
俗话说得好,有比较才能找出差距,知道差距才能产生新的认识。因此,提高认识的好办法采用比较法,这样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向纵深方向发展,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认识。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培养切问而近思时,应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抓住客观事物进行剖析,寻找出异同点进行比较。同时,教师有意识地从正与反以及不同的差异方面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训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切问近思能力,走上创新的道路。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课,我就紧扣课文内容进行拓展让学生讨论:“同学们,要到北京旅游有几种办法?”问题一出,学生如炸开锅的水一样,争先恐后地举手要抢答,各抒己见。其答案花样百出:坐火车、乘飞机、乘汽车、骑马、步行……教师应趁热打铁,审时度势地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选法。然后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引向各个层面上来。另外,在学习中,也可利用文章重点的词、句等方面进行比较,以掌握重点,突破重点,使学生的思维多元化、立体化。总而言之,教学实践中发现培养学生切问而近思的能力,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使教学活动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使他们的思维跟上时代的节拍,得到质的飞跃。
作者:何佳虹 单位:福建省漳浦县绥安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