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深化改革学说饱含哲学意蕴,本文通过文本分析和逻辑思考,基于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分析全面深化改革学说的哲学内涵:其在“为什么改”上坚持了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论,以把握改革的历史性、必然性、规律性;在“改什么”上坚持了对立统一法则和知行统一观,以明确改革的方向、内容、对象;在“怎么改”上坚持了矛盾运动和实践认识规律,以制定改革具体措施。
[关键词]改革;《实践论》;《矛盾论》
[中图分类号]B013;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882(2016)01-0012-0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习近平同年又发布了《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以下简称“说明”),无论是“决定”抑或是“说明”中都饱含了哲学思维和哲学意蕴。《实践论》和《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是毛泽东最为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篇哲学著作,它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永恒的科学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笔者试图通过对《两论》、《决定》、《说明》的文本分析,基于《两论》的哲学思维去思考全面深化改革学说的哲学内涵。
一、为什么改———坚持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论,把握改革的历史性、必然性、规律性
(一)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历史性
1.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深刻阐述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即辩证唯物认识论。认识具有反复性,它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1]286认识有正误之分,对客观或主观世界的改造有促进或阻碍的作用。正是在对和错的认识矛盾中,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认识才得以不断进步、趋向理性。改革也是一个不断实践、认识的动态历史过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无论是党和国家的面貌,抑或是社会和人民的面貌都发生了巨大深刻变化,其皆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决定》在第一部分即对改革开放的实践成果做了充分肯定,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国家命运、促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关键抉择”和“重要法宝”。[2]习近平在《说明》中也强调必须要坚持改革开放,因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经过实践和历史证明的。[3]因此,为什么要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具有实践证明的历史性的,其饱含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2.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人们的认识运动不断向前推移和发展。《决定》中用三个“永无止境”强调了实践发展、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个重要性和延续性。毛泽东强调,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实践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人们通过不断反复的社会实践逐渐加深对事物的认识,由表及里形成质的飞跃从而达到理性认知。[1]289这种理性认知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实践和认识都是永无止境、循环往复的。认识的无限性也决定了改革的永无止境,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实践发展从而推动更加理性的认识。习近平在《说明》中说到:“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3]这既强调了改革的必然性,也突出了改革的历史性,改革是没有完成时的,也即意味着改革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永无止境的过程,正是在这矛盾和斗争的不断进行中、在这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中,人们的认识才不断地向前推移和发展,国家和社会也才不断地进步和繁荣。因此,我们必须注重改革的历史性和过程性。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必然性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贯穿事物的发展过程始终。毛泽东在《矛盾论》第二部分阐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并赋予矛盾普遍性问题的两方面意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1]322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论是什么时期,矛盾都普遍存在。习近平在《说明》一文中谈到:“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3]当今的中国的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改革的道路上也是矛盾重重、阻碍多多。但正是因为矛盾斗争运动才推动着事物的不断变化发展,也正是因为矛盾的普遍性才决定了改革的必然性。当然,矛盾的解决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某个矛盾后可能又会出现新的矛盾,也正是在这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人类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发展,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不断解决或缓和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发展。因此,承认矛盾的普遍存在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2.矛盾的特殊性具有多种情形。毛泽东在《矛盾论》的第三部分中分析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并阐明了矛盾特殊性的五种情形,同时强调研究矛盾的特性不能带有主观随意性,对具体的事物必须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目前的中国社会面临着多重矛盾,习近平在《说明》中列举了发展方式、城乡差距、教育医疗等多方面的社会矛盾并特别强调了一些领域的消极腐败现象所导致的官民矛盾。[3]每一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有特殊性,每一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方面也具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298因此,面对当前中国的诸多社会矛盾,也必须针对不同的问题和矛盾来具体分析,即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制定具体举措以应对各种各样的矛盾斗争,针对矛盾的多种情形运用不同的改革手段和方式以缓和、解决矛盾,同时制定改革措施积极应对不断出现的各种新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而制定和实行改革的相关举措时也需根据矛盾的转化而灵活转变,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也正是全面深化改革必然性的印证。
(三)实践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规律性
1.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实践论》生动完整地阐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揭示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现真理,改革开放正是一个伟大的、成功的实践,在改革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也揭示出了改革的规律性。习近平在《说明》中指出:“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3]实行改革开放是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的真理,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对改革开放继承坚持的需要,也是继续通过改革实践去进一步认识和发现真理的需求。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帮助我们探索出重要的发展规律。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便曾提出“不坚持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习近平在《说明》一文中也引用了邓小平同志的这段话以进一步强调坚持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规律性,这是不仅是历史经验的证明和现实需要的结合,更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体现。
2.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毛泽东在《实践论》的文末总结到:“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1]305结合中国改革实际,通过改革积累经验、探寻规律同时又进一步在改革实践中来检验它们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这些经验和规律。《决定》一文的开头即指出:“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2]改革开放是实践证明了的决定中国命运以及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抉择,也是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的伟大创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正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即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创立、形成、发展的,其都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的真理。而全面深化改革学说的提出也正是对改革开放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践行。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在改革实践中不断证实和发展真理,也正是改革规律性的生动体现。
二、改什么———坚持对立统一法则和知行统一观,明确改革的方向、内容、对象
(一)矛盾性质———改革方向
毛泽东在《矛盾论》第六部分阐明了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分析了认识矛盾对抗形式的重要意义,并指明解决矛盾的办法是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同的,或者说,矛盾性质的差异决定了解决矛盾方法的差异。[1]318所谓改革,其实质就是在解决矛盾,解决矛盾的前提需要明晰矛盾的性质,那么改革的前提则需要根据当前的社会矛盾及其性质明确改革方向。毛泽东曾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对抗性的,而社会主义存在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1]320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虽存在诸多矛盾,但都属于非对抗性矛盾,其矛盾性质决定我们的改革方向必须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邓小平曾指出:“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4]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面是一个重大的原则性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它决定着改革的成败。习近平在《决定》中也提出要建立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同时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这也是对正确方向和道路的进一步明确。
(二)矛盾状态———改革内容
在明确了社会主义改革方向后,接下来则要讨论改革到底要“改什么”,即改革的内容是什么,这对改革也是至关重要的。实行改革是必然的、是毋庸置疑的,但具体要改什么则是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国家国情和社会矛盾而变化制定的。那么如何回答“改什么”的问题呢?首先我们则需明晰目前社会的矛盾状态。《矛盾论》第五部分讨论了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问题,任何事物运动都包含静止和变动两种状态,也即任何矛盾都存在同一性和斗争性,两种状态相互结合构成了事物的一切矛盾运动。当前,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事实上处于一种既适应又不适应的状态,或者说是一种部分适应而部分又不适应的状态。根据这种矛盾状态来确定改革内容,即是要改革那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部分,保留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部分,即明确“改什么”,也明晰“不改什么”。《决定》中包括除开头和结尾的16个大部分,分了三大板块确定了60条改革任务和300多项改革举措,这些改革内容事实上也都是根据矛盾状态来调节矛盾的体现。
(三)知行统一———改革对象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都在讨论深化改革的问题,改革的内容包含甚广,改革的手段形式多样,但有一个宗旨始终未变,即我们国家的改革的改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制度而是制度的具体形式,这不仅是对改革方向的清晰指明,也是对改革对象的深刻明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内容与对象虽可合二为一,但依然有区别。改革的内容可能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更,但改革的对象是亘古不变的,其对象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形式,改革也只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全面深化改革更是对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其实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知行统一观的运用。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深刻分析讨论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并总结人的认识发展过程是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即知行统一。结合知行统一观来分析当前改革对象的确定,我们不难回答。这既是我们在实践中所认识和发现的真理,也是通过实践证实和发展的真理,对于改革对象的认识我们已通过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往复从最初的感性认识发展到了理性认识,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主动飞跃,同时又从理性认识中回到实践中去,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飞跃,这也正是实践和认识的结合的体现,是知和行的统一的体现。
三、怎么改———坚持矛盾运动和实践认识规律,制定改革具体措施
(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理论思想指导改革
1.实践是人的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论》第一段即说到:“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是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1]290并强调:“马克思主义者是把人类的生产活动作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1]290实践是人的实践,认识也是人的认识,离开了人自身、离开了人类社会一切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必须注重人在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习近平在《说明》中谈到如何改革时强调一定要走群众路线,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来改革。”[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改革无论改什么、怎么改,首要关键即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这不仅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区分旧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标志,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一直所坚持的哲学基础。《决定》中每一部分、每一段落、每一项具体改革措施都深深体现出对人民群众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尊重,改革的目的也即为人民群众谋福祉,要将改革的一切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哲学意义上来说,这正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尊重与发挥,是对人的实践性和主体性的推动与发展。
2.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决定》在开篇第一部分即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要以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2]无论是治国执政或是改革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指导思想。自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一直坚持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指导思想的执政理念,改革开放以来历经多次改革,改革的指导思想也一直坚持并延续着。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一方面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论述了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理性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帮助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理论若不能结合实践,那么就会变成空洞、抽象,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的理论;实践若不能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那么就会变成盲目、冲动,没有任何价值存在的实践。因此,改革必须要有重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才能真正地推动改革发展、实现改革成效,也才能真正使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成员,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二)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围绕重大课题、抓关键问题推动改革
1.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毛泽东在《实践论》的第七部分结论中总结到:“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法则。”[1]299并强调这不仅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也是人类思维的根本法则。同样,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也必须坚持对立统一的法则,运用辩证思维促进各方面的协调、统一发展,同时也要注重抓住和把握改革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实践论》的第四部分中,毛泽东全面论述了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强调研究任何问题、任何过程,都要分清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要全力捉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才能更快速、更合理、更科学地解决矛盾问题。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3]这些关键和突出问题正是改革的主要矛盾,全面深化改革把坚持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把经济体制的改革作为重点,把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为经济改革的核心,这些都是对矛盾原理的生动把握和诠释。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涵盖甚广,涉及到经济、市场、政府等方方面面,针对不同的领域运用不同的改革手段和方式。矛盾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那么对于不同的矛盾该如何去应对和解决呢?毛泽东在《矛盾论》第三部分“矛盾特殊性”中提出了一个重要哲学方法论,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矛盾的具体特性作具体的分析,不能带有主观随意性和一而概论性。《决定》一文中罗列了数百条具体改革措施和方案,这也正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体现。习近平在《说明》的第二部分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框架作了进一步说明,全会的决定是以重大关键问题为提纲,按条条谋篇布局,在《决定》的第二至第十五部分中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六个方面,具体部署了相关任务和措施,具体包括6条经济方面,3条政治方面,2条社会方面,文化、生态、国防、军队方面各一条,当然这只是分总体,其中还涵盖着若干条具体措施。这些都是对矛盾特殊性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的生动验证。
(三)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注重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1.运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结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实际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做了深刻完整的阐述,要求确立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在《矛盾论》中又进一步系统地论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在第一部分中讨论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两种对立宇宙观,要求要运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结合改革实际,联系《决定》全文,也深深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方法论的灵活运用。习近平在《说明》中在谈到“关于讨论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时提出了三点意见,并对第三点做出特别解释,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整个党和国家的发展全局的,不是单个领域或方面的改革,要统筹规划,关注整体发展。[3]也就是说,改革在注重实践性的同时还需要注重整体协同性和系统协调性,即要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能用孤立和静止观点的看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对纵向深入的贯穿,也是对横向延生的拓展;既要做到对局部发展的关注,也要做到对整体全局的把控,饱含丰富哲学思维,是对辩证唯物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深刻体现与灵活运用。
2.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相统一。毛泽东在《实践论》的最后部分对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作了生动总结和深刻阐述,对实践改造世界问题作了具体说明和论述。人类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即是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而改造客观世界同时实质上也是对自己主观世界的改造,既是对自己的认识能力的改造,也是对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改造。[1]309全面深化改革其实也就是对人类世界的一种改造,既包括客观世界也包括主观世界,是对二者的结合统一。《决定》中提出了六个“紧紧围绕”,其中一个即是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正是对主观世界改造的生动体现,其实也推动着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两者是互相联结、互相推动的。改革表面上看来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与发展,实际是上更是对人的主观世界的积极改造与推动,本质上是都为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2-332.
[2]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13(22):3-19.
[3]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J].求是,2013(22):19-27.
[4]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4.
作者:孔剑寒 单位: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专题:职称论文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