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
一、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威胁
1.就业形势严峻。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以平均20万至30万人的速度增加,2013年更是突破700万。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政府精简机构、企业减员增效,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的整体严峻给大学生心理带来也消极影响,同时也增加了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难度。2.人才培养脱节。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存在明显滞后,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我国高校在教学改革上无法紧跟市场变化,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也无法与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与时俱进。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而且阻碍了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3.学生个性鲜明。随着网络化的普及,许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偏离了正常轨道。如今大学生,他们个性鲜明,具体表现在自我意识感强烈,敢于接受新鲜食物,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他们表现出抗挫能力较差,叛逆性较强,思想观念复杂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就业忧患意识淡化的特点。这使得高校辅导员难以捕捉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加剧了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难度。
二、提高辅导员开展
就业指导工作中实效性的策略通过SWOT分析法,可以看出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应完善相应的机制建设
1.加强队伍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对于是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根本。因此高校要重视辅导员的队伍建设,要为辅导员的个人发展提供相应的晋升平台。这种晋升不仅仅只是行政职务上的晋升,而是可以使辅导员可以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来实现个人的发展,如辅导员可以成为就业指导专家、心理咨询师以及学生管理专家等。2.完善考核机制。合理科学的监督考核机制,有利于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高校应建立健全辅导员考核机制,明确将就业指导工作纳入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同时对于就业指导工作表现突出的辅导员,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热情。3.建立培训机制。通过建立健全高校培训机制,有利于弥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专业素养不足,努力提高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必须加大培训力度,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提升辅导员的就业指导服务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高校在培训中必须注重就业心理引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维权常识、就业个性指导、创业技能引导、就业技能培养等方面内容培训。
(二)辅导员应提高相应的工作策略
1.提高重要性认识。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辅导员必须深刻认识到自己对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辅导员应充分了解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并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2.树立全程化理念。辅导员应该树立就业全程化的理念,将就业工作贯穿于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辅导员应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辅导员应在求职过程中的技巧、权益保护等方面着重进行服务。只有这样分层次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才能使就业工作顺利开展得到保证。3.加强理论学习实践。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缺乏专业化训练的辅导员群体必须通过理论的学习时间,努力自己的就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辅导员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在从容应对新形势下出现的就业服务需求,才能让就业指导工作逐步走向专业化,以满足学生就业的新需求。4.认真做好具体就业服务指导工作。(1)就业观念教育。在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辅导员可以通过对每个同学的了解,掌握学生的就业心态,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调整其就业期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2)就业信息提供。辅导员应建立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充分利用邮箱、飞信、QQ群、微薄以及微信等多方面的网络联系方式,及时地为毕业生提供有效可靠的就业信息。(3)就业心理指导。坚强自信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辅导员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要及时跟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对于学生的消极心态及时发现及时进行疏导,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4)就业权益的保护。目前大学就业指导局限于落实就业政策、树立择业观念,求职技巧培训等方面,而对于指导毕业生在就业中掌握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往往被忽视。虽然发生争议、侵权事件比例虽然有限,但具体到某一位毕业生、某一个家庭来说,大学生顺利就业事关重大,绝无小事。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辅导员可以结合实例,让毕业生了解在就业过程中的自身合法权益的防范意识,提醒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必须警惕哪些陷阱,结合劳动合同法使他们能够在签约过程中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作者:李玲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
第二篇:医学生就业指导
一、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及力度偏低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及执行力度偏低。各个学校基本上都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就业指导中心的人员数量有限,真正掌握就业指导专业课程的相关专业人员明显缺乏,且大多数为兼职,本身需要承担大量其他工作,没有时间与精力深入钻研就业指导课程,造成他们对就业信息、市场以及政策的把握和解读不甚到位,就业指导的内容比较单一化,表现为程序式与经验式的片面指导,从而直接影响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国家出台了多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包括引导毕业的学生到基层一线进行工作的诸多计划,但许多大学生在就业的观念上仍持保守、传统的理念,不愿意到基层医疗单位就业,致使许多计划和基层就业项目流产。医学院校应经常组织未毕业的学生到社区医院、乡镇医院参观实习,加深他们对基层医疗单位的了解与认知,让医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基层医疗单位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在基层单位发展的广阔空间。
二、心理干预在医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影响医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可以归为两类: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在社会因素既定的情况下,个人心理因素对就业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干预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施加策略性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的变化,其在医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如下:
1.提高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医学生心理压力巨大,在求学以及就业过程中,产生了种种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突出表现为对未知前途的迷茫与恐惧,对社会所呈现出的不公表现出的愤怒、期待与现实的落差造成的颓丧与厌世等,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影响。学校就业指导的核心目标及其宗旨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竞争力中的表达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身心素质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是可以通过心理干预得以调整、激发与提高的。通过心理干预,让医学生从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价值观、个性特点等多个角度认知自身,全面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人际交往、求职技巧、适应性、团队合作性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为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科学有效指导。信息社会瞬息万变,每个人周遭的不确定性因素也极大增加,这意味着医学生在丧失了“天子骄子”“精英分子”的身份后,面对就业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各种不确定性越来越多,但辩证来看,医学生的可选择性也随之增多,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及实践基础上,要帮助医学生树立就业的主体意识,让其意识到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从进校开始就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而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干预的理论与实践可以为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让学生理解自己是行为的主人,尽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形成良好的就业态度,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蓝图。
3.提升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一般会组织就业政策与相关信息的发布、校园招聘会、就业指导课程等常规性就业指导行为,但对医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焦虑、恐惧、自卑、从众、依赖等心理问题却收效甚微。另外,在求职过程中的技巧培训也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予以正确指导,要提高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的深度,必须提高相关人员的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以及不同心理发育水平的医学生,组织相关专家设计心理干预方案,秉承面向全体学生、关注特定群体与个人的原则,帮助他们正确面对和处理与就业相关的各种生活事件与压力,更加自觉地维护与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从而让学校的就业指导更加系统、深入、有效。
三、将心理干预与医学生就业指导相结合
就业心理干预首先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充分了解,可以通过《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知觉压力量表》等对全体医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可以采用《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量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等检测医学生在职业取向上的具体情况;其次可以结合谈话法、观察法、档案分析法、心理沙龙等方法对学生的特质进行了解与评价。根据问卷与测量结果,制定相应的干预方式与内容,心理干预常用方法及内容如下:
1.班级团体心理训练。团体心理训练是由团体心理咨询引申而来的,团体心理咨询指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来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形成良好的适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心理训练,在团体心理训练中可以设计与就业择业相关的情境模拟以及问题探讨,根据目前医学发展中出现的以及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形设置主题,让学生学会认识和处理自己消极的应对方式,实现自我教育与发展的功能,能够正确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学会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如何与人共处,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性以及与社会适应的契合度。
2.团体心理治疗。通过筛选与自愿原则,组成8~12人的小组进行团体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指为了某些共同目的将多个当事人集中起来加以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其疗效显著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人际互动是团体心理治疗的引擎,团体心理治疗通过个体之间的互动来实现治疗目标,通过希望重塑、普通性、传递信息、利他主义、提高社交技巧、行为模仿、人际学习、团体凝聚力等疗效因子的相互作用,改变团体成员的治疗性。面对在医学生群体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就业焦虑、心理障碍以及不良行为等,团体心理治疗的效果会比较显著。另外,根据医生的职业特征,医生不仅要具备优秀的医疗能力与医德,还要有和患者以及家属进行沟通的能力、处理医疗事故的应变能力、与医疗团队通力合作的精神,而这些都需要通过增强人际互动的能力来实现,团体心理治疗无疑为医学生提供了一个提升人际互动与心理健康水平的良好平台,可以提高自身在就业竞争中的心理优势,增强就业竞争力。
3.个体心理咨询与治疗。个体干预与团体干预虽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终极目标都是帮助医学生建立对自我的良好认知,实现个体与社会的良好对接,个体心理咨询与治疗作为团体心理训练与治疗的补充,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这种咨询方式对于不适合参加团体干预的医学生以及希望能和教师就某些与就业有关的心理问题有较为深入交流的学生而言比较合适。个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目的同样是在良好的治疗关系基础上,运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对学生进行帮助,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4.心理干预的内容。认知行为治疗理论认为,人的思维居核心位置,自动支配人的意识,左右人的情绪和行为,认知行为治疗是通过探究、对话、自我审视和自我觉察来识别和认识这些思维的;每次干预聚焦于重点议题,强调认知和行为的改善,帮助他们识别并且理解自己的问题,对有效信息进行传递以及教导式指导,最终改变适应不良的模式;对于医学生而言,改正以往对自身职业认知过程中的不合理信念非常有效。角色扮演实质上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的方法,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医学生可以改变自己旧有的行为或学习新的行为,进而改变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其主要作用是在扮演过程中可以显露扮演者个性上的弱点和行为上的缺陷、为扮演者提供宣泄不良情绪的机会、使扮演者学会合理而有效的行为方式等,角色扮演的形式主要有心理剧、空椅表演、角色互换、镜子技术等;对于未来从事医护工作的医学生而言,可以更加体谅和体察病人及家属的情绪,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打好基础。支持性干预是在对医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情况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给予倾听、接纳、解释、暗示、鼓励、调整等支持性的心理干预;针对不同年级的医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所处的阶段,给予不同方式的支持性干预,每个阶段给予的支持性干预手段应有所区别。放松干预是由行为医学领域发展而来的一种治疗方法,是通过一些固定的程式使人达到身体放松的状态,使人体的非自主反应如心跳、呼吸和血压、肾上腺素的分泌在自主的控制中,从而达到心理上的松弛;可以结合音乐疗法,在播放舒缓背景音乐的同时,指导学生闭目敛神、集中注意力,均匀呼吸,按照一定顺序收缩每一组肌群,消除精神紧张、减轻烦躁不安、忧虑和抑郁的情绪,音乐疗法可以贯穿讲座、团体训练等过程中进行,学生也可自己实施。除上述具体的心理干预方法外,要构建医学生就业压力心理干预的长效机制还必须与学校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建立就业压力心理干预的预防机制以及信息沟通机制,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其途径有设置就业指导课程、讲座、沙龙等,普及就业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另外,学校可以成立校级—院级—班级(社团)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属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校级网络;各系均有一名辅导员担任系心理辅导员,配合心理中心开展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属于系级网络,根据系部特点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班心理委员和对心理健康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属心理健康体系的班级网络,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同样应该建立校、系、班三级就业指导网络,两种三级网络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就业心理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面对日益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压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强调,要大力创造就业岗位,通过多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要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开创更多更好的就业服务形式,开展就业压力的心理干预是就业指导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给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组建心理学、医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团队,联合校内外的各种专业性力量,提升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与服务能力,坚持不懈地做好就业压力的心理干预,帮助医学生在理论学习与临床学习阶段开始有序、有效规划并设计自己未来的职业蓝图,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作者:何源
第三篇: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思考
一、课程教学形式单一
就业指导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多数采用课堂教学,仅从理论层面进行讲解,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现象,这种单向填鸭式教学方式很难符合思维活跃的90后大学生要求,同时实践环节的缺失也造成该课程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进一步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国内高校至今尚未出现统一的就业指导课程教材,不少任课教师借网络查找就业指导相关资料以及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通过设置教学专题的形式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就业有示范作用,然而由于任课教师工作经验的个体差异,导致了日常教学的随意性。造成了课程教学内容不充实、知识相对滞后,多数时候教学内容停留在国家就业政策解读、个人简历制作、面试技巧传授、毕业手续流程讲解等方面,而对于事关学生就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等核心关键内容涉猎较少。
二、师资队伍不完善
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综合课程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比一般的课程甚至部分专业课更高。就业指导课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把实践经验和人生阅历融汇到课程教学过程中,给尚未步入社会的学生以前瞻性的指导和洗礼。然而,就目前全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师资力量配备来看,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对于特殊投资背景的民办高校,情况更不容乐观。传统认为,学校的教学成果展现在学校特色专业及重点学科的发展上,也是学校大部分师资力量所在。就业指导方面的教学队伍则由行政人员以及辅导员兼任,由于日常事务的繁忙,很难做到全面细致的课前准备,甚至临时应付。同时,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多半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大多数是刚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离开校园踏入社会后的第一份工作再一次地回到了校园,社会阅历不够丰富,对众多行业的了解也不够深入,这进一步限制了教学效果。
三、提升就业指导课教学效果的对策
针对民办高校目前就业指导教育面临的困境,我们既要遵循传统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民办高校自身及学生特点,推进课程的相关改革,从构建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健全师资队伍等多个方面入手,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完善课程体系
就业指导课程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质量,进一步会影响社会发展和进步,因此,科学规范系统的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不仅是促进学生成才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要推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相结合,分层次分阶段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对应的教育。对于大一新生,要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结合自身条件及社会需求,通过设计职业生涯,有的放矢的提升自我以适应社会整体需求。大二开始,要引导学生将所学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形势相结合,学好专业课的同时积极探索行业需求的最新动向,将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与行业需求相结合,紧跟行业前进步伐。大学第三年,是学生开始分流分化的一年,不少学生通过两年的大学生活逐步认识到自身的条件及社会需求,此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内容,重新选定职业目标,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思考就业方式,认知考研究生、自主创业等非传统模式。加强就业技能培训,着重开展创业教育。第四年,多数学生就业观念基本成型,此时重点要放在就业政策解读、求职技巧传授以及就业心理辅导上,及时与毕业生沟通,协助其以最好的状态实现就业目标。
(二)丰富教学内容
就业指导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现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解读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还应该进行就业思想的辅导,作为社会中坚力量,学生的成才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因此要教育学生将个人志向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树立远大目标和崇高信念;同时也积极推进就业心理辅导,作为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着较高的心理预期,对社会整体形势过于乐观。因此要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求职心理,对可能遇到的困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要明确自己的定位,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在日常求职过程中能正确对待不同的遭遇,平静地接受挑战。此外,要特别重视创业教育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地位,创业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就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创业是当今社会走向成功的重要途径,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重任,也是社会发展对高校培养人才的要求。
(三)拓展教学方法
就业指导课特殊的课程性质决定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实的需要,针对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应采用多样化授课方式,课堂教学除传统的教师讲授外,还要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方案设计、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主动接受教育,通过实际体验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进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学校还应大力推行“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引进来”就是邀请成功人士讲述其就业创业之道,给予大学生指导和启迪,这包括往届毕业生中的优秀人才,当地或全国知名企业高管及各行业有重要影响的人才。他们有着成功的感召力和说服力,容易引起当代大学生的兴趣和重视。“走出去”就是积极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参观、访问,通过与用人单位的交流,让学生切实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加以弥补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四)健全师资队伍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就业指导课程要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就业指导课程要实现正规化发展就必须建立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各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要设置专门的就业指导教研室,除聘用部分有着丰富经验的行政人员担任课程兼职教师外,还要培养就业指导专职教师,并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修培训。此外,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聘请校外企业高管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兼职教师,通过定期讲座等形式传授先进就业理念,不仅对学生是一种洗礼,对专职教师也大有裨益。
四、结语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直接关系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而影响到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的专业发展及招生工作。广东省教育厅2007年就曾建议将就业率与年度招生计划挂钩,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建设,对就业率低的高校减少招生名额,因此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统筹协调,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学科研究等方面加强建设,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作者:钟纯 单位: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
1.全面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系统还没提出
当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过于随意,从指导方式到工作内容十分单调,基本上都在向学生解释就业方针、给予有关的就业消息及帮助学生做好择业准备等方面来进行就业指导工作。大部分就业指导人员把提升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与顺当就业当作唯一的目的,让就业指导工作变成重服务、轻教育的短视工作。同时因为中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始的时间晚,近些年,各高校即使慢慢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但许多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人数少、工作量大且队伍专业技能较薄弱,让大多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仅是简单的放置形式。高等学校未全面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念,同时在现实中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认识上就存在偏差。还未形成符合新形势进步需求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系统。
2.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政策和调研
对于如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缺口,为能让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符合新形势的需求,引领大学生有着正确的就业想法,按社会要求健康就业,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就成了一件急需解决的大事。
2.1构建全面全员联动的就业工作体制
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仅是学生的事,更不是哪个老师的事,它是要求学生、老师、家长与社会各界都参加的,建立由校领导班级、中层任教管理者、就业指导老师、班主任、学生代表等构成的工作模式,经过上下联动体系,全面征集各种就业资源,真正将学生就业作为大事来看,彻底执行学生就业工作。
2.2增进外部联系
积极出击,和当地劳动人才市场就业部门做好联系和交流,与需人企业保持长久固定的合作关系,让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和社会职能指导工作有效结合,及时跟进社会变动消息,实现毕业生供给和人才市场需要的消息相通。高校要抛弃古老的被动接收外部消息的想法,主动和外界的用人企业联系,进一步介绍毕业生,要具备"上门推销"的精神,把毕业生有特色的灵活举荐,和更多用人企业进行密切交流,既可确保毕业生良好就业,又能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知道用人企业对我校毕业生就业评论,且及时交流想法,为学校更好地提升就业指导提供可贵建议,以此确保毕业生的就业率,从而和社会全面接轨。
2.3给就业指导提出全面的条件
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工作团队的扩建,调用专业的就业指导人,组织工作者参与就业训练,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与水准;增加经费的投进,特别是对高校全面负责对毕业生就业率概括的状况,任务过大,唯有确保费用充足,才可保证就业工作正常进行。
2.4全程化就业指导的实现
在学生升学后,就设立就业指导课程,联系所学科目,联系学校项目进行指导,将指导融入到教育任课过程中。由大学的开始到结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都要存在,养成"全程就业指导"的新想法,不能固定在大学生毕业时的工作,主要还是在大学生升学后,就对其给予整个大学的全面指导,按自身的特种确立就业方向与岗位,有主次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全面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总的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有优化人才资源设置,所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把国家当前方针作为向导,时刻有为社会服务的想法,跟随社会改变,仔细研究处理原本的问题,让人才资源设置可以有效化与科学化。
作者:严寒雪 李国平 段荟 单位: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如何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就业
据调查可知,多数的大学毕业生屡屡更换工作,这样的高离职率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影响因素的。首先,很多大学生在选择工作上并不是以自己的兴趣为依据进行选择,而是迫于形势才接受一份工作,当工作不如意的时候就立刻辞职,再换一份其他的工作。如此循环,以至于出现如此高的离职率。这些现象表明: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划是毫无目的,只是一味随众去投简历、去面试,以至于被录取的工作自己根本就提不起任何兴趣,所以工作一段时间不如意就马上想着辞职了。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来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就业指导的影响,学生的自我社会定位不明确,另外一方面,可能由于社会提供的岗位限制,大学生确实无法找到对口专业才随意选择的。如果,学校能增强学生们的自我定位意识,社会能为学生们多提供就业机会,这样都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发展。
二、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开展策略
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一方面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对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是有帮助的。然而,如何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也是值得学校和社会认真思考的问题。如今,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除了需要学校具备一定专业就业指导团队以外,与此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各社团组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这方面的重要作用,多提供一些就业实践,让学生们切身地体验到社会就业的氛围,从中找到自身就业的优缺点,以促进自己的不断发展。
1.壮大就业指导人员的队伍。如今,各大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的制度尚未健全,缺乏属于就业指导的专门人才,这无疑为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另外,社会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于个性化就业指导的不重视,直接反映了这方面的人才资源极少,这都对于开展工作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说,要开展好个性化就业指导,为大学生们带来真正的就业体验,必须要加强就业指导人员的建设,壮大就业指导人员的队伍。当然,高校内选择就业指导人员并非一定得教师,也可以考虑选择一些在行业中有丰富就业经验的人士进入到就业指导人员队伍中,一来是为了弥补就业指导教师过强的理论知识,另外有丰富就业经验的人士通过分享,可以告知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降低就业风险。
2.开创特色的个性化就业指导课程。高水准的个性化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后,个性化就业指导课程有了一定的师资基础,在高校内,可以通过开创一些特色的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做相应的就业指导。当然,由于个性化就业指导课程的特殊性,要想真正达到课程目标,最好采用小班教学模式。这样一来学生能更加专注地去完成课程内容,另外也有利于学生与就业指导人员之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使得个性化就业指导课程真正地为学生解决就业困惑。
3.充分发挥就业服务机构以及其他组织的作用。作为社会性质组织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应该是义不容辞的,工、青、妇及社团组织在这方面也应该给予最大力度的支持。作为特殊的就业指导模式,更应该注重大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在校内学生可能很少接触到真正的就业实践,单纯地听讲一些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为大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实践机会,对于社会就业服务机构而言,是完全有能力的,一方面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些企业的实习机会或者一些企业的面试邀请,让学生们感受一下真正的就业环境。另外,工、青、妇及社团组织也可以组织大学生们开展企业参观、模拟企业经营的活动,以此提高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开展效果,让学生们从中体验技巧、积累经验,为将来就业打下一定的基础。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就业问题的突出,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各方压力也十分大,因此为了缓解社会就业难,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就业进行系统化的指导,努力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工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惑做出一定的努力。另外,开展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也对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有一定的帮助。除了各高校加大就业指导人员建设以外,社会上各就业服务机构以及其他社团组织的大力帮助,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都为个性化就业指导带来了福音。希望大学生们能够顶住就业压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准确定位,成功地找到自己的发展定向,这才是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的重心。
作者:陈文忠 单位: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就业服务局
第六篇: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
一、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的方案设计
(一)突出课程主题内容就业指导实践性课堂与传统课堂不一样,它的主题内容应与实践性相关且主题之间相互联系。自我评价、了解职业、职业定位、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执行性评估等主题密切联系实际。〔2〕“自我评价”除了自我认知外,还必须向身边人虚心请教;“了解职业”需要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并相互讨论;“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需要学生自己制定计划并进行小组讨论;“执行性评估”需要学生通过访谈、调研等方式对职业进行综合定位。
(二)建立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就业指导实践性课程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教授方法,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课程初期教师把班级同学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通常以3-5人为一组,小组成员自行推选组长。〔3〕这种授课方式有利于小组成员的团结合作,通过小组竞争增加学生的积极性与集体荣誉感。在期末任课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发言、作业、课外实践等一系列活动对小组进行评分。这种划分小组的授课方式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与沟通协调能力。
(三)课堂形式多样化在课堂上任课教师可以采用课前演讲、专家讲座、模拟面试比赛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堂形式的实践性。〔4〕任课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合理利用学校资源组织学生到合作单位去交流拜访,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从主观上愿意学习。同时,也可以邀请专家、校友、业界名人到学校进行讲座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增强课堂对学术的吸引力;举办模拟面试比赛,并邀请教师点评;参与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等。
(四)课后练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业指导实践性课堂的课后练习也应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其实践性。任课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如让学生采访专业成功人士、校友、教师、杰出毕业生等来完成“职业生涯访谈录”,通过参加各高校的校园招聘会,实地了解公司招聘的全过程、采访正在求职的学长学姐,询问任课教师有关简历的写法加强实践性学习。
(五)期末考评实践性在期末考评方面,也应体现教学改革的实践性。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团队合作制作“职业生涯规划书”、“创业计划书”;进行招聘模拟面试;撰写个人简历等方式进行期末测试,对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学期情况进行实践性的综合考评。
二、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的保障体系建设
(一)校内校外资源的整合利用学校现有资源为学生寻找与专业有关的企业或单位,为学生提供参观、实习的社会实践活动场所,帮助学生更早、更深入地了解所在专业的工作环境与社会环境。
(二)专业与行业资源的整合学校教务部门和就业指导部门在学校层面进行资源和实践教学计划的统筹,然后由学院来实施具体的实践教学。〔5〕充分发挥专业和行业资源在就业指导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利用学院资源邀请所在行业的专业、名人、杰出毕业生走进课堂进行讲座,使学生有机会与之近距离交流,了解行业发展前景、岗位需求,实现学校毕业生就业与企业用人的统一。
(三)健全机构,规范管理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大纲制度建设,使教学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迈进。在考核环节细致合理的基础上制定综合成绩考核办法,包括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社会实践成绩、就业实务成绩等,旨在锻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达到教学目的。建立监督机制,采用包括小组评议、教师交流等督促方式。
(四)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对行业、就业走势、工作岗位需求的不了解,是绝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任课教师的不足之处。因此,要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强化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各高校可以在完善教师队伍结构、加强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在职培训、开展实践教学交流和科研活动、安排就业指导课程教师进行短期挂职锻炼四个方面进行强化。任课老师应积极进行教学探索和实践,创新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将实践性教学紧密结合。〔6〕在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性改革方面,高校应积极借鉴成功的教学案例,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使就业指导教学更具特色、更具专业性。着重教学方面的应用性,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使就业指导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支持,实现教学初衷。
作者:王忠华 宁欣 林天鸽单位:辽宁大学商学院
第七篇: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机制
一、就业指导工作的专家化
对大学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时候,会涉及很多内容,比如人力资源方面、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就业心理研究、毕业生就业和管理研究、有关法律法规研究等内容,在就业指导中,这些内容占据着一定的地位。同时,还要加强求职应聘技巧、人际交往、职业道德素养等内容的了解。这些内容均是需要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进行了解与掌握。也就是说,在开展就业辅导工作的时候,辅导员不仅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内容,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行为规律以及想法,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从事工作范围,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职业能力等,让大学生可以以更好的心理状态迎接挑战。因此,辅导员一定要学习相关的就业知识,参加一些培训活动,努力增强自身专业素质与业务技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
二、就业指导工作的系统化
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要想有效实现这一效果,就一定要加强培养计划的制定,展开细致、系统的教育。在培养的过程中,辅导员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其一,自我认知教育。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可以让大学生积极参与测评工作,利用气质测评、心理分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这样才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工作。除此之外,也可以组织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的才能,明确自己的优势,分析自己的不足,进而正确评价自己,进行自我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其二,职业认知教育。辅导员可以通过聘请专家讲座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专业方向,进而展开职业规划,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其三,社会认知教育。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参观、考察、实习,明确用人单位的要求,并且积极参加一些市场招聘会,了解就业形势。其四,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对于大学生需要具备的综合实践能力而言,不仅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还包括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只有在学生具备综合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才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相应的应用,实现成功就业。
三、就业指导工作的个性化
就业指导工作的个性化指的就是在保证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让大学生可以发掘自身的个性与特长,进而取得相应的发展空间。针对现代大学生而言,其更加具有个性,在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均有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在帮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可以达到指导的目的。为了有效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辅导员一定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具体情况开展具体工作。辅导员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的利用,搭建有效、顺畅的信息交流渠道,建立完善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对每一位入校的学生设立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档案,明确学生的专业取向,之后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学生职业的规划。同时,根据职业规划原则,对学生职业素质进行测评,并且展开跟踪指导,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学生的成功就业。与此同时,辅导员还要进行个性化的指导,采取逐一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想法,之后进行分类,结合实际情况,给予学生相应的帮助,让学生可以端正自己的态度,进而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实现成功就业。总而言之,就业指导工作是具有很强复杂性与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辅导员一定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将其看作是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实现大学毕业生的成功就业。在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本着对国家、学校、学生负责的态度,强化就业指导工作机制的构建,让大学毕业生可以顺利地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
作者:罗晶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外语系
第八篇: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
1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的原则
总体目标是从宏观上对阶段目标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是方向的保证,同时也确立了课程的总体质量规格。[3]阶段目标是根据学生所处不同年级特点制定的各年级具体目标。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在正确选择职业和顺利就业的基础上,提高育人质量和就业质量。阶段目标应该是根据年级特点,有针对性的从职业规划意识养成、职业规划方案制定、就业能力培养、就业信息服务等几个方面强化指导。坚持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的原则,要注意对大学生实施全过程、不间断的就业指导。要从培养教育的全过程入手,研究影响就业率的深层次问题,抓住实质问题构建具有针对性的全程化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4]同时还应注意各阶段性目标之间是连续的、递进的,而不是独立的、分化的。
2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
这不是单一的一门课程所能达到的,必须是由一系列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课程模块构成一个课程体系。在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由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全部教学内容按照教学目标、学生年级特点等秩序和联系组合而成的广义的教学体系。既包括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第一课堂教学活动,也包括未列入教学计划的就业咨询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2.1大学一年级就业指导课程的设计
大学一年级的就业指导课应该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专业、认识职业,树立职业规划意识,确立学业生涯规划方案为教学目标。主要课程包括《专业介绍与就业分析》(理论课2学时)、《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与指导》(理论课16学时)、《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课16学时)。
2.2大学二年级就业指导课程的设计
大学二年级的就业指导课应该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确立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为教学目标。主要课程包括《大学生职业人格测评》(实践课2学时)、《大学生职业倾向测量》(实践课2学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8学时)、《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实践课2学时)、《专业社会实践》(实践课8学时)、《就业调研大赛》(实践课8学时)等。
3小结
本文是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对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进行的研究,并在部分专业进行了实践层面的操作。下一步,应该分别制定校级层面和二级院系层面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校级层面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应更加突出导向性和整体性;二级院系层面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应更加结合学生专业特点。
作者:毕作庆 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业学院
第九篇:辅导员参与学生就业指导
一、辅导员要努力弥补就业指导的不足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也应当看到辅导员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梳理这些不足,实际上更有利于辅导员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说辅导员自身的心理结构。由于刚出高校大门,对自身的就业过程往往缺乏深刻的反思(辅导员常由毕业生留校任教,相比之下并没有体验到就业的复杂性与艰难性),对就业的心态缺乏直接的体验,就业指导往往只是间接经验的传递。这就意味着对他人进行的指导有可能没有说服力,甚至会缺乏针对性。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笔者以为关键在于多进行案例研究,案例可以来自书本,也可以来自自身,更有价值的往往是后者。也就是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积累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要善于发现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知道他们一般会为什么着急,会被什么吸引,知道毕业生就业心态背后的心理因素,知道要从学生的哪些方面进行指导才有可能成功。其次,是辅导员“内功”较足“外功”不行。也就是说辅导员往往对学生了解,但对社会上的就业形势尤其是具体某个行业的就业形势以及趋势缺少直接的感知。要解决这个问题,辅导员就要多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人进行接触,通过自己的实地体验与感知,掌握市场的就业信息,甚至是积累一定的人脉资源。
二、辅导员要全力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
总的来说,在就业指导中,辅导员起的是一个内联学生、外引市场的作用,起的是一个桥梁或者纽带的作用。作为一个“中间人”的角色,站到了学生与就业市场中间,这个作用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呢?除以上论述,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辅导员自身的联系能力,而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是说,辅导员要能准确地用语言剖析学生实际情况,切忌用空洞的语言去描述,比如说“这位学生性格内向”如何如何,应当更具体地表述,如“这位学生平常多将事情放在心里,总要等盘算成熟以后再表达,这样的性格往往适合于做一些严谨性的工作,如”等。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就业指导有时还可以采用QQ聊天等方式,因为文字语言往往比面对面的口头语言更有感染力,更能让学生去思考。辅导员还要能将学生的就业预期准确地表达出来,因为学生由于经验的欠缺或者是自身理解的模糊性,往往说不清自己的就业思路。这个时候辅导员就要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准确把握他们内心的思想,然后帮他们梳理分析,进而帮他们表达出来。什么时候学生感觉到辅导员所说的正是他内心所想的,辅导员的就业指导离成功就不远了。总而言之,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是一项精细活儿,是一项技术活儿,远不是说几句大而化之的话那样简单,而是需要辅导员“大(市场就业形势)处着眼,小(学生的就业心理)处着手”,细致而周到地做好这项工作。
作者:李白玉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第十篇:高职学生就业指导问题与对策
一、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不够,致使教学内容假大空
由于就业指导课程的任课老师在基础教育部,因此他们对各个专业的专业特点了解不多,所以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不能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来进行。比如计算机信息专业的学生比较重视计算机软件的发展情况和IT产业的发展情况,而会计专业的学生比较重视会计毕业生就业方向和单位的选择问题。如果我们的就业指导课程能够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来进行,那么一定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可是在就业指导教学中一个教室面对几个专业的学生,为了照顾到全体学生的一般问题就失去各专业的特色。所以针对性比较差。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学生感觉假、大、空就在所难免了。
二、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致使就业指导深度不够
师资力量不够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第一是缺乏高层次的就业指导专家做老师,一般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都是由讲师及以下职称的教师来担任的,这些教师参加工作时间不长,接触社会上层的机会较少,对宏观层面上就业形势的了解比较少,因此做就业指导教师很难高瞻远瞩地给予学生极大的帮助;第二是缺乏资深专业学者做就业指导教师,一般高职学院的就业指导课教师都是政治法律和道德等专业的教师来担任的,这些教师对具体的工业技术和管理技术技能了解比较浅,很难对学生专业就业方面做出具体的指导。比如一个学习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学生,遇到两家公司都需要他,一家是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另一家是互联网运营公司,学生咨询老师,自己去哪里更有发展前途。我们的就业指导教师不具有计算机专业的知识,很难对这个学生做出有效的就业指导。第三是缺乏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型人才做就业指导课的教师,作为一个优秀的就业指导教师,应该有比较广的人脉,能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支持和帮助,在具体指导和帮助学生找工作方面有实际工作经验,但是我们的教师一般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自主创业方面的就业指导不够,致使学生的创业能力较差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能够自主创业的都是高学历的精英人物,而我们职业学院的学生学历低、能力差不能自主创业,所以我们对职业学院的学生讲就业指导课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介绍怎么找工作。基本上不进行创业方面的教育。
三、加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的对策
1.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教学部门加强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我们烟台职业学院领导对学生就业工作及课程高度重视,多次开会研讨课程的开设特色,最后根据就业和学生职业发展形势的需要,将就业指导课程开设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课程的主要特色有以下几点:第一,树立三育合一的教学目标,即职业核心能力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第二,设计三为主的教学思路,即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相结合,以素质目标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教学为主;宏观与微观指导相结合,以微观指导为主。第三,采取三维推进的教学方式,即课堂内化推进、项目养成推进和评价固化推进。第四,实施教学基地三方共建模式,即:学校一方建立了校内实践基地。投资380万元建立了八个教学基地,企业一方建立了203个教学基地,学生社团教学基地有40多个。由以上四方面充分体现了就业指导课程的课程特色。这种有特色的课程不仅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指导。
2.从入学教育开始,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于三年教学全过程中学生的就业指导是从入学就开始的。在入学教育中,我们就有针对性的对各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专业介绍,在专业介绍中,我们主要向学生讲述了专业的就业岗位、职业发展方向以及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并且我们还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做报告,介绍他们在职业发展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都会根据每个学期的课程安排,穿插进行一些就业指导,比如在会计专业的大型作业和模拟实习开始的时候,请职业会计师介绍企业会计工作的经验;请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师介绍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流程;请制造业的主管会计介绍制造业的生产销售情况、以及市场情况,最主要是介绍制造企业的会计工作。通过这一系列的教育和启发,学生的就业意识就会强化起来。临近毕业的时候再加强就业指导课的教育,就会达到最高点。
3.建立校外专家、专业教授和就业指导教师三结合的教学团队为了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我们外聘了人力资源方面的校外专家和各个专业方面的顶尖人才,组成一支强大的就业指导团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并在就业指导中及时地发现人才,为合作企业提供源源不断地人才供应。特别是对订单班的学生我们更是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发展方面的教育。比如对会计系银行订单班的学生,我们采取聘请银行部门经理来校讲课的方式,给学生提供银行职员职业成长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使我们的学生逐步熟悉银行业务,为毕业以后去银行工作打下基础。
4.对自主创业的学生给予资金、市场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利用学校校友会的人脉力量,打开银行、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机构的通道,为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资金、市场和技术方面的支持。比如有的同学准备自己创业搞钢结构方面的业务,我们一方面联系有关企业的技术人员、市场人员进行咨询,一方面联系小额贷款和金融机构为其准备资金支持。这样学生毕业后很快就投入了企业运营。综上所述,就业指导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对教师团队的要求比较高,我们采取了三结合的方式解决了师资力量的不足。而且我们把就业指导和自主创业相结合,从入学教育开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强化教育,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作者:宋志荣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