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财政金融 >

昆曲文化资源保护与品牌建设策略

摘要:本文立足昆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数字化昆曲资源库及昆曲品牌建设的意义和内容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和建议,给出了盘活昆曲文化资源的激活码,为昆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整合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昆曲文化;资源保护;数字化;品牌建设

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昆曲可谓一枝独秀。其凝聚了中国传统诗词文化、古典音乐以及声腔、舞美等艺术之精华,在六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内涵,同时也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这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一份丰厚的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氛围日益浓厚的国际背景下,各个国家都在保护和传承本民族、本地区优秀文化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如何有效地保护昆曲文化资源、更好地进行传承和发展是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昆曲文化资源数字化与文化品牌建设两项建议。

一、昆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一)意义

数字化文化资源这一做法源于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启动的一项被誉为“文化长城”的文化普查工程,研究人员首次借助高科技手段建成“中国记忆”文化艺术基础资源数字平台,解决了以文字或者磁介质记录的资料在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文艺资源方面的许多不足。此外他们建成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重要品种空间信息系统”,能有效整合民间文化重要品种的实地勘测以及数据采集等成果,并以空间信息作为民间文化重要品种管理、查询、应用、后续研究的主要概念和模式,是国内目前唯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空间信息系统。2012年7月,在科技部的支持下,由文化部统筹国家图书馆等产学研多方面力量共同申报的项目“文化资源数字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被列入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可见,文化资源数字化已经被提升到了国家和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数字化文化资源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突破传统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能够极大地拓展文化资源的生存和利用空间。昆曲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曲,无论是从文化保护还是文化资源整合利用方面,都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现代化历史档案的处理模式和技术手段。这不仅是一种新的昆曲史料记载与保存方式,同时它还为提供昆曲文化资源的多维度输出奠定了数据基础。

(二)主要内容

数字化昆曲文化资源库建设是指将一切与昆曲有关的文化资源以数字技术为主要手段来进行收集、整理、记录的过程。主要包括昆曲的数字化文化档案建设、昆曲的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以及昆曲的新媒体对接平台建设等三部分内容。昆曲的数字化档案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珍贵的昆曲文献、演出脚本、曲谱和图片等昆曲表演的第一手资料、关于昆曲文化的相关历史文献及影音资料、关于昆曲及相关文化研究的报刊文献等。昆曲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艺术表演形式,无论是欣赏还是教学都需要通过可视的途径加以展示。随着老一代昆曲艺人的逐渐消逝,这些数字化影像资料将成为保持昆曲原汁原味的关键所在。此外,昆曲艺术的视觉符号也应列入昆曲数字化档案建设中,即利用数字技术将昆曲的妆面、砌末、服饰、置景等视觉符号转变成色彩、图形、图案元素,形成数字化昆曲符号库,以利于在后续研究和衍生设计等领域中的应用。昆曲的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内容主要指充分利用虚拟技术对昆曲文化资源进行表现与展示。数字化昆曲博物馆建设可采取长短期目标结合的两步走方式,首先是在现有实体博物馆的基础上增加部分虚拟展示服务功能。以苏州昆曲博物馆为例,目前馆中除了定期的折子戏演出以及其它静态观展内容外,可适当增加一些虚拟的服务功能,如点播演示、语音导览等可以给游客和参观者很好的心理观照,从而提升关注度和吸引力;第二步是建设一个完全采用数字虚拟技术的昆曲博物馆,并在技术上实现与新媒体技术的对接。这一建议的提出主要考虑的是未来文化消费受众对信息的获取习惯方面。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对各类信息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各种网络终端来实现的,这也将成为以90后为主体的新社会群体的行为习惯。同时,为了弥补传统博物馆只能观看不能进行互动体验的不足,建议在数字化昆曲博物馆的建设中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展示功能外,还应重点提供各种虚拟化体验服务,如提供虚拟的昆曲服饰试穿服务,并能够形成快照留念;充分利用交互技术和多维动态展示技术呈现一个立体化的体验空间,根据不同的剧目更换场景,使参观者可以像体验游戏角色一样参与表演。昆曲新媒体对接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形成统一的昆曲文化网络输出渠道,与各种新媒体终端实现完美对接。传统的文化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口头形式、表演形式、镌刻形式、印刷形式等;而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则是以各类媒体终端所组成的电子网络体系为主导,并已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流趋势。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检索能够在最短时间利用最简便的手段得到直接的信息。目前,尚没有关于昆曲文化资源的统一官方网站,很多检索内容仍处于片段化、不完整状态,有些信息甚至是不准确的。昆曲文化资源的输出应充分尊重大众对文化信息获取方式需求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和体验消费等新型宣传策略和手段,将昆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以数字化昆曲文化资源库为基础,为各种媒体终端提供关于昆曲文化资源的权威性信息查询与发布,这不仅有助于人们认识一个原汁原味的昆曲,同时也有利于昆曲整体文化形象的对外输出。

二、昆曲文化品牌建设

品牌是指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用抽象化的、特有的、能识别的心智概念来表现其差异性,从而在人们的意识当中占据一定位置的综合反应。建立文化品牌本质就是利用经济手段活化文化资源,通过品牌战略扩大文化的宣传力度,使其深入人心。因此,文化品牌建设对于传承和保护昆曲文化意义重大。昆曲的文化品牌建设首先应充分考虑其流布特点,昆曲虽发源于江苏昆山,但其发展流布的地域却非常广。其它地区如福建、江西、广东、湖南、湖北、四川、河南、河北等地都有昆曲的分支。因此,昆曲融合了中国广大地区的人文特色,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共性中的个性化内涵;其次,昆曲的文化品牌建设还应与旅游产业、传媒产业、创意产业等新型经济相结合,通过它们的经济活力带动、活化昆曲文化资源。总的来说,昆曲文化品牌建设应以舞台表演和创作为核心,同时充分利用数字化昆曲文化资源库、现代文化宣传模式和手段、结合地域特色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文化拓展,即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相结合

民俗文化活动是一个地方最具特色的文化展现形式,是当地人民群众因信仰和喜爱而自发传承下来的传统。民俗往往是一个地方社会生活的缩影和历史的折射,带有极强的个性,正因如此,民俗文化也就以其最具个性化、最具平民性色彩等特点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昆曲在传承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无论是在其发源地苏州,还是其他省市,都与该地的地域文化形成了血脉融合的关系。以苏州为例,苏州是一个传统民俗活动非常丰富的城市,昆曲的雅俗共赏使得其与苏州的民俗文化活动关系甚密。在周秦所著的《苏州昆曲》一书中,专门描写了苏州寻常百姓的昆曲情结。书中指出“看戏演戏,贯穿起一年四季的节令庆会,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1],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延续至今的“虎丘中秋曲会”。类似的民俗文化活动不仅有利于昆曲文化的宣传,更有利于提高当地的旅游吸引力。打造创意旅游特色项目是时下各个旅游地的竞争重点。笔者认为关于昆曲与各地民俗节庆活动的关系方面有大量可以挖掘的资料,这些资料目前大多都是静态的史料图片或者文字。通过数字化昆曲文化资源库的建设,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手段让这些静止的历史资料再动起来。比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中那幅增加了动画和声音效果的《清明上河图》,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建议以昆曲为主线,整合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打造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节庆项目,以形成昆曲文化的品牌效应。这不仅有助于带动文化旅游经济、更好地传承昆曲文化,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升昆曲文化的关注度和文化影响力。

(二)与产品设计、创意文化相结合

对于昆曲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人们都有基本共识,即应该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然而,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于其呈现的总体样貌是否具有时代认同感,即从文化符号的角度看是否符合现代大众的审美趣味。昆曲之所以能够成为明清时期的流行文化,是因为昆曲的孕育和产生以及发展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文化审美习惯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等积极因素的关系。而在现代这一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及新媒体技术为主导的社会背景下,昆曲的呈现状态必须要做出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审美要求。而从昆曲的文化中提炼视觉艺术符号并将其运用于服务人们生活、满足人们精神审美需求的创意产业发展中,是当下学术界和设计界应该关注的问题。长久以来,人们对昆曲的研究都只停留在关于昆曲的表演和昆曲文化等理论研究方面。在对昆曲艺术的符号化研究方面尚比较少见。对于昆曲视觉艺术符号在设计领域中的实践应用研究更是凤毛麟角。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市场中,很难寻觅到以昆曲艺术符号为主题的相关衍生产品。这说明在将昆曲由传统文化向现代艺术领域的融合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学术研究观念和实践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不足,而在这一点上,欧美等西方国家以及我们的邻居日、韩等国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方面。这些国家更注重的是对文化符号的提炼和应用,而在理论层面上则较少概括。因此,应首先打破一直以来“重道轻器”的研究理念,鼓励对昆曲文化的符号化应用研究和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拓展昆曲文化的未来生存空间。而数字化昆曲文化资源库中视觉符号库的建设无疑为昆曲视觉符号在现代产品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奠定了极为扎实的素材来源基础。

(三)与现代传媒手段相结合

近年来,关于昆曲演出下基层的活动越来越多,在园林、茶馆、学校甚至是地铁上都能看到昆曲演员的表演。昆曲一改孤芳自赏的态度主动地接近并融入群众当中,是昆曲在新时代发展中的观念转变。此外,白先勇的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以及在台北大学、香港大学所开设的系列昆曲文化讲座等将昆曲文化引入了大学校园,而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也成功地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而白先勇也成了昆曲文化创新的代言人。文化专题片《昆曲六百年》则通过不同视角展示了昆曲发展的历史沧桑,展示了昆曲无与伦比的雅致之美,令人如醉如痴。这些不同层面和不同形式的活动,都充分利用了现代传媒的方式和手段呈现出昆曲的时代发展理念和审美追求,对于向大众普及昆曲文化知识、播撒昆曲爱好的种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数字化昆曲文化资源库的建设可以持续记录昆曲发展中的各种事件,并利用数字化手段将众多看似碎片化的资料进行数据处理与保存,为后续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一手资料。2012年5月,央视播出了一部以吃为题材的大型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该片一经播出便在国内掀起了一股空前的美食浪潮。这说明,文化资源和现代传媒手段的有效整合可以创造出短时间内取得显著宣传效果的奇迹;再如《印象刘三姐》大型实景山水演出,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同时整合名人效应和艺术效应,打造了“刘三姐”文化品牌。这个项目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它非常有效地整合了原生态文化、土著的生活、旅游经济、环境保护等几大资源,其整合效果使它具有了非常稳定的长效性。笔者在对这些成功案例的研究中发现,无论是纪录片还是文化表演,它们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共性特征,即能够处理好对相应文化历史资料的理解、借鉴和利用与现代传媒手段之间的关系这一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周秦.《苏州昆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216).

作者:邹启华


    更多财政金融论文详细信息: 昆曲文化资源保护与品牌建设策略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czjr/124065.html

    相关专题:福建体育科技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上一篇:学术期刊发展伦理学的思考
    下一篇: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