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财政金融 >

科学发展观对马列主义思想的发展影响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列主义理论的继承

(一)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列主义的理论,科学地回答了有关发展的重要历史命题

关于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之后如何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问题,毛泽东讲得更为透彻:“我国现在的社会制度比较旧时代的社会制度要优胜得多。如果不优胜,旧制度就不会被推翻,新制度就不可能建立。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就是指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的这样一种情况。”“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之后,中国要向哪里去?向资本主义,还是向社会主义?有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是不清楚的。事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突飞猛进发展,这一点,甚至连国外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了。”[1]毛泽东正确地阐明了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发展生产力和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最重要的政治前提和条件。社会主义国家不仅要在理论上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且要在实践上用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潜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继承了这些基本观点,非常明确地阐述道:“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发展观是不同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道路的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观是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社会主义发展观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共产党加以领导、推动和实现的。资本主义也谋求发展,但资本主义发展观所追求的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由代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政党和领袖加以推动和实现的。因此,我们所谋求的发展是带有强烈的政治属性的,我们所坚持的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的发展观,我们所实践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我们正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第一要义,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既然几乎所有的无产阶级政权都是在贫穷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那么,发展的任务就变为极为突出和迫切。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之后就把主要精力放到了经济建设和发展方面了,例如1918年列宁就专门撰写了《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重要文章,集中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极端必要性和伟大意义。他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提高劳动生产率,实施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条件。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列宁强调: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提高生产力本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2]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党非常及时而明确地将发展问题置于战略中心位置。邓小平高瞻远瞩,明确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在总结我们党和苏联社会主义经验教训之后也多次强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尤为看重发展问题,这是对我国多年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就是因为我们最大限度地坚持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基本原则。换句话说,不谋求发展,我们就不会有出路。我们最大的出路就在于全心全意地谋发展。科学发展观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七明确指出,发展是第一要义。这表明我党一直将发展问题放到十分突出的战略高度。我们今后依然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稳妥地转变发展方式、全力以赴破解发展难题,最大限度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和“科学发展观”可以说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验的最明了、最简捷、最深刻的总结。

(三)科学发展观极大地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有机结合,构成了我国现阶段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使发展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社会主义的发展的目的,是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观从理论上全面、深刻和系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究竟是什么样的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应该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人民性质。反观我国的改革和发展,三十年来,我国一直将民生问题作为首要问题,紧紧依靠民众,紧紧围绕民众的利益需求而进行发展。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发展,发展的成果由民众一起分享,这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最成功的经验。三十年来,我国民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的飞越,民众享受到改革和发展所带来的好处后,他们才能从心里拥护改革开放路线,积极投身到发展的热潮之中。社会主义的发展实际上是民众自身的发展、利益的实现和价值的体现。所以党的十七大曾经明确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样,我党就直接将发展与人民利益划上等号。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贡献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发展为经济、政治、语言化和社会建设的战略布局,“三局一体”变为“四为一体”。这不仅仅是数字的简单变化,而是表明我党战略布局的重要变化,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贡献。党的十七大指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的结果,也是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和教训的结果。还要看到,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形成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产物,因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了新的情况和条件,科学发展观需要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列主义理论的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

所谓统筹兼顾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党的十七大归纳为: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在统揽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方面列宁做得非常好。可以说,由于十月革命就是在深刻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取得胜利的,因此,苏维埃政权每一个重大决策都与国际大局联系在一起。应该说,在统筹兼顾方面,无论我国还是苏联都有一些教训值得汲取。苏联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统筹兼顾的思想和方法。比如苏联在经济结构方面就长期存在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影响了人民群众基本利益的实现。毛主席早就看到了苏联这些问题,他在1957年就明确表示,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我们的历来的方针[3]。他还表示从6亿人口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邓小平一直强调发展要统筹兼顾,例如他在谈沿海地区要加快开放时就阐述了“大局”问题,即内地要顾全大局支持沿海地区先较快地发展起来,随后,沿海地区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个“大局”实际上就是沿海和内地在发展方面的统筹兼顾问题和协调发展的问题[4]。所以,现在党中央强调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问题,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和关系,就是为了更加科学地、更加从容地、更加顺利地向前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立于理论上的不败之地,就在于它具有科学而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站在战略和哲学的高度深刻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问题的一般的、普遍的方法和关于发展问题的总体观点和看法,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阐述了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的第一要义、发展的基本核心、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发展的根本方法等各方面对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思考,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在发展问题上的成功运用。所以,从实质上说,科学发展观是唯物辩证的发展观,从哲学上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完美统一、发展目的和手段的完美统一。这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执政党,是一个能够从战略和哲学高度把握趋势、把握全局、具有健全战略思维能力的执政党。

1.着力把握发展规律。这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思想。既然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迫切需要破解的时代命题,那么,研究和探寻发展规律就成为重要的任务。从哲学的高度看,科学发展观形成了我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规律。科学发展观着力把握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震规律并不断深化和探索对三大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促进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这主要表现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使命、根本宗旨、社会基础和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深化了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这主要表现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思想,加强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了总体观念。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主要表现在正确地解释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地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目标、发展道路等重要的发展命题。科学发展观着力把握发展规律,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

2.发展问题一定要与当时的国家和社会环境及条件相适应。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所要求的。正确地解决发展问题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这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在其发展历史进程中有过很多教训值得总结。例如列宁时期在国内战争结束后立即着手解决发展和重建问题,发展经济成为最重要的任务。从战争向和平的转轨方向没有问题,但在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发展和建设方面却出现了问题,即这个时期布尔什维克党准备继续沿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来解决发展问题,结果导致了一场政治危机,苏维埃国家被迫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变为新经济政策。这说明解决发展问题不能采用与发展目标不相一致的路径,必须采敢与其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我们今天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我国的发展问题也要求我们必须认清国情,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我国发展呈现出来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所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因此,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3.科学发展观力戒急于求成和急于过渡,力戒以革命热情代替科学实践。列宁在反思战时共产主义说:“我们为热情的浪潮所激励,我们首先激发了人民的一般政治热情,然后又激发了他们的军事热情,我们曾计划依靠这种热情直接实现与一般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同样伟大的经济任务。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了做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过渡阶段。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现实生活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革命发展的客观进程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2]对社会主义的高度信仰是完全必要的,但实行社会主义的措施必须依靠现实的条件。在条件不具备时,列宁不主张发展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1920年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达到峰值时列宁也对建立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持十分的谨慎态度。列宁强调以下几点:一是个体农户还会长久的存在下去,并首先需要国家直接帮助。“小农经济得到切实的大规模的改善,我们就没有出路,因为没有这个基础,任何经济建设都不能进行,无论多么伟大的计划都会落空。”[5]二是“集体农庄的问题并非当务之急。我知道,集体农庄还没有很好地组织起来,还处于名副其实的养老院的可怜状态”[5]。三是“必须依靠个体农民,而个体农民的情况就是如此,并且在最近不会有所改变,因此现在还不能设想向社会主义和集体化过渡”[5]。列宁反对急于搞集体农庄和合作化的跃进形式。总之,列宁的这些论断非常重要和深刻,因为从苏联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急于过渡和急于求成的思维方式屡屡表现出来,而且每一次都给发展事业带来损失,所以,我们现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发展问题,而不能被革命的热情和激情所左右。党的十七大曾经明确指出“,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这实际上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


    更多财政金融论文详细信息: 科学发展观对马列主义思想的发展影响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czjr/112728.html

    相关专题:灌溉排水学报增刊 明清小说论文


    上一篇: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探析
    下一篇:民航电子政务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