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财政金融 >

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培训效益研讨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转移人口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农民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科学称呼。目前,已转移的农业人口有2.689亿多,每年还以1,000万左右的数量增加。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教育培训,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需要,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目前,这一任务基本完成,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的科技、文化水平比老一代有了很大提高。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业转移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见表1)。

二、研究回顾及理论假设

研究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培训的文章很多,但主要研究的是关于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培训的需求、供给以及培训模式、困境与出路,等等。关于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培训效益方面的研究极少,对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培训效益进行实证分析的几乎没有。本文主要对经过教育培训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难易程度、收入增加和从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等因素作了定量分析,权作补阙。影响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培训效益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两类———教育培训项目本身的因素和项目以外的因素。教育培训项目本身的因素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培训内容的设计,即所授课程是否能够有效提高其劳动技术水平,是否能提高其综合素质等;二是对培训周期及地点的考虑,即考虑其流动性特点,以便合理确定培训时间和场所。培训项目以外的因素涉及范围很广,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农业转移人口自身已有的教育程度、企业制度、国家政策,等等。农业转移人口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影响教育培训效益的两大因素。要实现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培训的社会效益,只解决影响培训的两大因素是不够的,还须考虑影响培训的四个主体,即农业转移人口个人、企业、政府和社会。根据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培训的流程及效益评估,本文按照认知、培训、实践、评估的过程进行理论框架设计。该框架中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单向推进,而是循环往复地进行。其因果关系为:认知对是否以及如何进行教育培训产生重大影响;教育培训的效果通过生活、工作实践而体现;教育培训在实践中产生的效益需要进行有效评估;评估结果为未来培训提供新的认知方向(见图1)。上图中,实践所取得的绩效,是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培训评估的核心,而影响培训效益的因素有三个:培训的动机、环境的影响和培训项目的设计。因此,本文假设,在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教育培训后,只有在实践中产生效益,该培训才能使受培训者的整体绩效发生变化。

三、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对于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培训个人效益的评估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于其劳动生产率的研究主要利用文献资料进行计算。调查对象为山西省某市的农业转移人口,涉及27个企业、5个培训机构。调查地点选取劳动力市场、工地、教育培训机构等农业转移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共发放问卷7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样本中,农业转移人口性别比例分别为男性57%,女性43%,年龄分布以20岁~40岁为主。文献分析以统计年鉴和学者研究报告为主,从中获取教育培训所产生社会效益的相关数据。问卷的设计以图1中的理论框架为基础,结合农业转移人口的实际情况,运用李克特(Lik-ert)量表进行答案设计。问卷设计以测量农业转移人口的培训动机、企业或政府的宣传力度、接受培训的内容以及通过培训之后所获得的收益等为主。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对农业转移人口的个人因素主要以描述性统计为主,而对于其他两个因素的分析则采取了多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本研究假定,农业转移人口的教育培训按照认知、培训、实践和评估这四个阶段相互影响的路径进行,因此,在采取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时,主要从结果中抽取了两个因子,即认知因子与实践因子,它们共同解释了总方差的51.71%。其中,认知又分为农业转移人口对教育培训的直接认知和培训后的再认知。前者是与培训同步的即时性评估,而后者是培训后的评估,以此了解农业转移人口对教育培训的认知变化。实践主要是反映培训所获取的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包括工作、业务和生活等方面。就认知与实践而言,前者主要由接受培训者本人进行评估,因为对教育培训的直接认知与培训后的再认知属于主观体验范畴;而后者则可以由他人进行评估,因为其所产生的效益可由外部观察获得。

四、效益分析及结果

(一)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培训效益的基本情况

对教育培训前认知和反应程度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有47.30%的被调查者认为,参加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技能熟练度及更好地满足工作需要”;有22.14%的被调查者将教育培训的目的视为提升综合素质的手段;有13.87%的被调查者将教育培训视为升职加薪的筹码;仅有2.71%的被调查者是因为周围人都参加了,自己便盲目随从;有67%的被调查者认为,如果提供机会,“愿意”或“很愿意”参加职业培训;有2.13%的调查者“不愿意”或“很不愿意”参加职业培训。从培训后的认知和反应程度看,培训内容、培训时间等因素对接受培训者的态度有明显影响:有49.11%的被调查者对所参加的教育培训感到“非常满意”或“满意”;有12.17%的被调查者感到“很不满意”或“不满意”。认为对之“很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占到了选择“很不满意”人数的71.33%。从培训效果评估看,有52.35%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后“很容易”或“容易”找到工作,而有10.12%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容易”或“很不容易”找到工作;在培训所教授的知识、技能方面,有49.17%的被调查者能够对之“完全掌握”或“基本掌握”,仅有7.13%的被调查者反映,“没掌握”或“完全没有掌握”;就培训之于工作的作用而言,有68.27%的被调查者认为,对于所从事的工作“很有用”或“有用”,有9.32%的调查者认为,虽然经过学习,但觉得对于工作“没用“或“基本没用”。由于教育培训的认知、评估反映模型的构建所需变量较多,且各变量之间的高度重合性与高度相关性会给统计工作造成较多困难,因此,考虑到所收集的诸变量之间一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为削减变量个数,同时,在不造成大量信息丢失的情况下,我们选择了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将公共因子用变量的线性组合来表示,即由认知和评估的各项指标估计模型的因子得分。其基本思路为,用因子值系数与各标准得分因子的平均值乘积之和测算因子得分平均值。由于不能直接使用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我们通过将影响因子的主要变量赋予权重,进行加权平均来计算每个因子的平均得分。在此情况下,根据SPSS数据分析,获得培训前的认知得分为3.5791,而其评估得分为3.713。由此得出结论:对于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培训的认知结果,优于培训实际评估结果,说明在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培训的实践方面还需要加强。但同时也说明,教育培训实践评估的因子得分,反映出接受培训者通过教育培训所创造的社会效益是不容忽视的。

(二)影响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培训效益的因素分析

1.农业转移人口的人口统计特征对教育培训所产生效益的影响

在此,我们将教育培训所产生的效益进行界定,其中包括通过培训之后月收入的变化、工作适应程度、寻找工作的难易程度等。在进行数据分析时,我们采用了相关性分析与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描述农业转移人口的人口特征与教育培训效益的关系。分别从年龄、受教育程度、外出打工时间、培训前月收入、工作类别来分析。从年龄结构分析,年龄范围在22岁~33岁之间(包括本数)的农业转移人口所产生的效益(主要涉及所学知识在工作中的应用能力)要优于年龄在34岁以上者所产生的效益。受教育程度与培训后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9,即农业转移人口受教育程度越高,通过教育培训后应用知识的能力越强。在对外出打工时间分析时发现,其所呈现的散点图相关性不强,相关系数为+0.13,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教育培训没有需求,只是无法验证其外出打工时间长短与培训后所获效益大小的结论。从月收入的影响因素看,处于月收入2,000元以上(包括本数)的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培训所获得的效益最大。由此可见,月收入高于2,000元者较月收入低于2,000元者对于教育培训的需求强烈。在月收入高于2,000元者中,有97.13%的人的工作性质属于技术型或管理型,他们对教育培训反应积极。从行业看,从事技术要求较高的职业者,要比从事其他类别职业者的认知效果好;相对地,从事技术要求较低者对教育培训的认识效果较差,态度不积极。这一结果说明,工作性质对于技能的要求程度与工资变化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7。

2.周围环境因素对于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培训产生效益的影响

周围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培训内容的设计、培训时间和地点的安排、政府的宣传力度、企业内部提供培训的机会以及社会对培训所获证书的认可程度,等等。在此,我们重点考虑对于收入的影响、劳动生产效率的变化及接受培训者自身素质的变化三个因素。就内容设计而言,有67.17%的被调查者反映,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技能与法律知识能够改善自己的收入状况,仅有12.67%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人文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中,能够提高综合素质的知识对于工作有帮助。由此可见,能够提高综合素质的知识,其发挥作用的周期较长,在短期内,不及与工作相关技能的表现显著。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有87.13%的被调查者认为,这类知识是“需要学习”或“很需要学习”的。有51.27%的被调查者对于培训时间的安排不满意,其中,有71.41%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时间与工作时间产生冲突。就培训地点看,有85.23%的被调查者反映:“培训地点固定,很难适应流动性工作。”由此看来,关于培训时间与地点的问题亟待解决。政府对于此类培训的宣传力度和企业内部提供培训的机会,与培训所产生的效益成高度正相关,即宣传力度大、提供机会多,农业转移人口的参与度就会提高。参与培训的人数增加了,获得收益的人数便增多了,其相关系数为+0.81。社会对培训所提供证书的认可程度与就业难易程度的相关系数为+0.73。除了以上基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外,我们还利用了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测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并将影响因素的标准化系数进行列表(见表2)。由上表看出,培训内容的设计是所有影响因素中影响力最大的因素,它对培训效益的结果影响很显著。

(三)农业转移人口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

在对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培训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查阅了相关统计和研究资料。资料显示,由于教育培训,农业转移人口所创造的产值逐年稳步增加,特别是近年来增加迅猛。在乡镇企业中表现尤为明显,因为乡镇企业中的主要从业人员是农业转移人口,可集中反映其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在乡镇企业中,1978年劳动生产率是1,786元/人,1990年是10,237元/人,2000年是90,600元/人[1](P381),2011年是32.4万元/人[2](P95)。由此看出,由于乡镇企业重视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教育培训,所以,其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现阶段,农业转移人口已成了我国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主力军,我们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教育培训。它不仅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作者:吕世辰 陈晨 霍韩琦


    更多财政金融论文详细信息: 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培训效益研讨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czjr/110510.html

    相关专题:中文自修 冀玉华


    上一篇:建筑室内设计空间处理分析
    下一篇: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公平性改革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