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社会、市场参与各方的共同支持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品种日益丰富,出现了应收账款融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信托融资、集合票据融资和知识产权融资以及中小企业科技贷款等新的融资产品。但实际上可供中小企业使用的融资品种并不多,金融市场上提供的中小企业融资品种存在设计标准高、手续复杂等缺点,可操作性不强,也使多数中小企业对该类产品望而却步,造成实质意义上的融资品种单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银行业中小企业通过贷款方式的融资成本一般合计为央行公布的同期基准利率的1.3~1.6倍,其他融出融资机构融资成本更高达央行同期基准利率的3~5倍。一是信贷风险成本较高。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对冲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可能采取提高贷款利率以此降低可能存在的风险损失。二是隐性融资成本过高。比如融资中间环节过多,每个环节均有费用支出,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企业融资成本。
一、融资担保乏力
按规定,担保机构担保费率不得高于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50%,而在未形成科学合理的风险共担机制下,许多融资担保机构不得不以较低的担保收益承担100%的贷款担保责任,导致部分规模较小、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的民营担保公司出现亏损后主动退出担保行业。并且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很多行业景气度不断下降,部分企业贷款出现不良并沿担保链蔓延,部分行业企业互保联保不良情况的增加,不少商业银行开始收缩互保联保贷款。
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多层次融资体系,增加中小企业金融供给。一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关系,形成健康的财务硬约束机制,减少政府背景的融资主体在信贷市场挤压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二是丰富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机构体系。监管机关应进一步明确政策性银行和小贷公司、P2P、大型银行、中小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服务中小企业机构体系中的角色,来拓展中小企业资金来源并丰富服务小微的金融机构体系。三是要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推动优质信用中小企业借助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票据、集合信托等融资渠道扩大债务融资比例,培育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弱化信贷资金的垄断地位。
(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一是坚持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在精准、及时、适度上下工夫,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适度增长,满足中小企业信贷资金需求。二是落实扶持中小企业的融资政策。不折不扣地将定向降准、扩大支农支小再贷款等政策落到实处,鼓励和引导法人金融机构“盘存优增”,并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通过减免税、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帮助企业减轻负担,创造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中小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的制度环境。三是改进中小企业信贷管理模式。引导金融机构要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力度,针对中小企业“短、少、频、急”资金需求特点开发市场适应性强的信贷产品;引导建立合理科学的利率定价机制,灵活设定利率;引导金融机构自上而下转变和完善考核体系,规范定价和服务收费;优化中小企业授信审批流程,减少“过桥贷款”导致的融资成本压力。四是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对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理财业务等方面的管理,清理不必要的资金“通道”和“过桥”环节,缩短融资链条,并清理整顿金融服务收费,取消没有实质服务内容的收费项目和变相不合理收费。
(三)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是建立信用担保制度。建立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信用担保体系,引入财政性和商业性担保基金,更多由政府出资控股参股的融资担保机构,完善再担保体系,通过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把更多金融“活水”引向中小企业和“三农”。二是完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将更多的企业信息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完善小微企业信用平台建设,增强企业信用信息的全面性、实用性和透明度,强化银企信用关系,对企业自觉履约形成约束,增强企业诚信意识,提高融资能力。同时,配合相关部门加大对违约企业的惩罚力度,坚决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失信行为,共同营造诚实守信的经济环境和社会信用环境。三是建立风险协调机制。加强经济下行趋势下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合规风险等金融风险的监测、预警和提示,建立地方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与预警机制,引导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的合理预期,建立区域性风险应急处置基金、应急预案和市场化退出机制,防范风险传染和扩散。
作者: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