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财政金融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与创新(10篇)

第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分析

摘要:新媒体时代,互联网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媒体技术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努力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主动占领高校新媒体阵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移动通讯技术迅猛发展,大学生成为新媒体技术中最广泛、最活跃的群体。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新媒体技术已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是形成了一种环境,新媒体以其信息资源的丰富多元性、交流的便捷性和传播的迅速性,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新知识、新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等方方面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全面分析新媒体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努力探求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对策,对处于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现实的意义。

一、正确认识新形势牢牢把握好机遇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在信息化的社会中,网络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引起了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新媒体尤其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价值尺度、道德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新媒体自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快捷性、交互性和平等性等特点,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和效果以及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等方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新媒体的开放性: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媒体技术不论在传播时间,还是内容和方式上较之传统媒体有了很大的进步,都有极大的开放性的特征。新媒体展现出的信息资源丰富等优势,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相对固定、覆盖面有限、内容单一枯燥的局面。在这种有利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有效利用网络新媒体,及时掌握最新的、全方位的资讯,第一时间主动地给大学生传达积极向上的信息,并对不当的言论进行及时辟谣。(二)新媒体的方便性、快捷性:完善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的手段大多以课堂理论教学灌输为主,班级主题活动、个人谈心和社会实践为辅,长此以往,学生极易从内心产生抵触情绪,当成“任务”、“作业”去机械化地完成。在新媒体环境下,微博、微信、论坛、QQ、短信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日渐成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并凸显出优势。它不仅能够快捷地发布即时信息,而且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方式把教育内容迅速传达给受教育者,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生动、深入人心,更易被学生接受。(三)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虚拟性、平等性: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的信任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信任感的缺失,是师生之间进行良心交流难以跨越的“鸿沟”,也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网络信息的可选择性、平等性、无权威性,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亲和力、人情味。”[1]大学生在与老师的交流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因为惧怕老师而不敢说真话、说实情,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不高。而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人际交往中,个人真实的一些社会特征被模糊化了,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人际交往的心理距离,减少了心理防范,有助于大学生倾诉不良的情绪,排解内心的苦闷,敢于展示真实的自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手段经常与学生进行良性的双向交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四)新媒体的交互性: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交互性是新媒体最突出的优势之一。新媒体的这项特征,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上而下的、静态的单向灌输模式。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每个人的身份不再单一,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加工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受教育者可以在自由环境中自主地选择自身需要的教育内容和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这种交互性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由被灌输者转变为全程参与者,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主性的增强。

二、寻根问源积极应对新挑战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汇冲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处的大环境愈加复杂,面临的新情况层出不穷。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在社会上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此外,现代传媒技术的发达,使国内外一些错误思潮扩大了传播范围,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被大大弱化。大学生首当其冲地受到这些不良影响,给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严峻的挑战。(一)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开放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提出了挑战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的特征,信息传播在时间、空间、内容上都处于一种”无屏障”的状态,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激烈碰撞,与之伴随的难免有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其中既有积极健康的信息,更不乏消极的思想,甚至还有危害国家安全,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信息。再加之大学生对信息的过滤能力有限,就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的难度。(二)新媒体技术的虚拟性和交互性对大学生诚信品质和健全人格的保持提出了挑战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大学生大多数的社交平台都是以匿名的方式进行,个人真实的社会信息得到隐私保护,自然会造成言行无法规范,真实性更得不到保证的情况,很可能会引发一些诚信危机事件。在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沟通的环境下,大家面对的不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文字或图片,难免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漠然,仿佛人人都戴着一张“面具”。部分学生沉溺虚拟网络世界,容易造成性格孤僻、逃离现实等问题,例如,在现实生活中,不乏有这样的报道: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如鱼得水的人,当回归现实生活中时,会产生极大的心理反差,出现心理危机,导致人格障碍。因此,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时刻关心学生动态,及时发现问题。(三)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提出了挑战大学生群体往往紧跟时代的潮流,对社会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且容易接受,并产生认同感。而教育者往往由于缺乏对新生事物的敏锐性、观念陈旧、网络应用水平差等因素使他们在新媒体环境下,处于信息劣势的境地,导致无法及时获取、掌握新资讯,无法第一时间有效地传达、反馈给受教育者有利的信息,与受教育者产生“代沟”。因此,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就显得迫在眉睫。

三、积极寻找新对策主动占领新阵地

高校肩负着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理解和把握新媒体的特征,趋利避害,积极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从容应对挑战,从内容、方式、手段上不断创新与发展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一切工作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展开。

(一)营造文明有序的校园新媒体文化氛围,开展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2]大学生是最富朝气的代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校园文化网络建设的先进性,以先进的思想理论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宣传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充分发挥和挖掘大学生的潜力。在设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上,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在内容选择上既要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也要符合校园自身特色,将教育活动开展的教育人、易于被人接受,从而壮大校园新媒体文化建设的队伍。

(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和载体,提高实效性在新媒体的环境下,要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关键在于要找到一系列符合新媒体环境的需要、符合大学生特点的工作方法,不断探索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和载体,和学生“接轨”。在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载体功能的”桥梁”作用,以互动、渗透、引导的方式开展学生工作,实现和学生沟通无障碍,提高师生之间的凝聚力。例如利用微信公众号分享积极向上的内容,用QQ进行日常消息传达,用微博话题讨论听取大家关于某事的意见,用网络课堂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等。

(三)健全高校新媒体监管机制,指导与防控相结合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的增加了信息监管的难度。胡锦涛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3]一方面,高校要通过与通信管理部门合作,加强对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监控和引导,从根本上净化网络环境,创造健康稳定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高校和社会单位要多采取合作,以开办讲座等引导的形式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教会大学生如何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如何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自觉杜绝不良信息,提高自身免疫能力。

(四)高校要大力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良好的媒介素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传播技巧将需要传播的信息及时传达给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在于要具备对当下社会热点信息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及时、全方位捕捉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对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辨真假、明是非。”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造就一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大学生“网民”,高校要真正的适应新时代、新潮流,就要注重教育工作者的选拔和培养,打造出一支既具有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熟知大学生心理特征、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又熟练掌握并运用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为高校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充分的技术和能力保障。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当下,高校应高度重视和利用新媒体,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紧紧抓住机遇,正视新媒体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牢牢贴近当代大学生实际,时刻紧跟时代步伐,适时地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才能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从容前行。

作者:赵林阳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第二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课联动的路径

摘要: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稳固学生价值信念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保证。异地办学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第一课堂教学资源欠缺,第二课堂缺乏有效指导,第三课堂媒介应用不足等问题。既需要分别完善三个课堂内部问题,同时也需要实现三个课堂的联动,三课联动的具体路径是确保师资和质量,加强实践环节,指导活动开展,增强育人功能,丰富载体与媒介,理顺部门职责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三个课堂;联动

1引言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稳固学生价值信念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保证,而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主要是三个课堂,分别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为主的第一课堂、以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课外实践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和以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日常交际和网络互动为主的第三课堂。”[1]自1999年我国高校大幅度扩招以来,不少高校在异地扩建新校区以弥补扩招所带来的教育资源和发展空间的不足,但异地办学模式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个课堂的开展带来一定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对此,我们根据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在借鉴张虹等人的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研制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个课堂现状调查问卷》,运用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研究方法,以广东省某所财经类高校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该高校两个学院学生,对该校思想政治教育三个课堂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

2异地办学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个课堂存在的问题

2.1第一课堂教学资源欠缺,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第一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为另外的两大课堂提供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形势与政策课等。”[2]根据调查情况而言,该校新校区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就教学资源而言,新校区往往与校本部相距甚远,无论人员、经费、设备等都需要进一步补充。例如,由于班车固定及有限,授课教师下课后往往匆匆离去,无法与学生交流,第一课堂的效果难以加强。而且,由于路途遥远,部分教师考虑时间成本问题并不愿意到新校区授课。第二,就教学方式而言,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缺乏联系具体实践。部分任课教师把主要的精力和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课堂理论教学上,教学课堂相对封闭,教学手段相对单一,造成只是反复在概念原理中兜圈子、绕弯子的恶性循环现象,使学生失去兴趣。调查显示,64.3%的学生认为教师授课形式较为单一,较少结合实际。

2.2第二课堂缺乏有效指导,学生功利性较强

第二课堂作为教育的实践阵地,为第一课堂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载体和丰富的实践平台,是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载体。但是,根据调查情况而言,该校新校区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缺乏有效指导。异地办学模式下大部分高校将一、二年级学生安排在新校区学习,三、四年级学生安排在总校区学习。由于低年级学生课余时间充裕,组织活动较多,同时教师的“走教”情况普遍,常常对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关注不多、参与不够、指导不足,使其缺乏比较深厚的理论指导和积极的思想引领。具体表现为:一是出现举办活动形式化的迹象,而且活动过多、过散、过乱,需要进一步整合;二是出现学生参与的功利化迹象,部分学生参加社团的目的在于获得评奖评优的机会,部分学生策划与组织活动是为求享受指挥其他同学的权力感。调查显示,仅有28.3%的同学开展或参与活动是为了服务同学。

2.3第三课堂媒介应用不足,部门协调不畅

第三课堂主要的载体是学生宿舍和互联网,“相比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第三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延伸,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道德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3]但是,根据调查情况而言,该校新校区思想政治教育第三课堂教育媒介应用不足,而且部门协调不畅。第一,就学生宿舍这一阵地而言,新校区在后勤系统和学工系统等部门整合度不高,难以在基本服务的基础上开展相关宿舍文化活动,即便实践活动也表现出形式单一、种类较少、未能贴合实际等问题,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同时,由于资金、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宿舍文化活动的宣传不足,学生参与人数少,第三课堂教育受到很大制约。调查显示,仅有34.6%的同学对宿舍文化活动感兴趣。第二,就互联网这一阵地而言,互联网是大学生课下交流学习的平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对于新兴的媒介手段,如微信、论坛等各种交流平台运用不够,未能全面和深刻了解和满足“95后”大学生需求,致使第三课堂教育活动未得到最为广泛的认同。调查显示,有62.1%的同学认为老师未参与其网络交流。

3异地办学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课联动的路径

异地办学模式下,解决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三个课堂的问题,既需要分别完善三个课堂内部问题,同时也需要强化三个课堂的联动,达到三课合一育人的效果。即: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为主体的第一课堂应该重视实践环节,因为第一课堂的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经验,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更加应该使学生课堂中学到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使其在实践中内化知识,并且利用所学知识塑造符合自己的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课外实践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加强理论指导,应该注重对学生“三观”的塑造,达到育人功能;以学生宿舍生活和网络互动为主的第三课堂应该不留空隙,将其当做前两个课堂的延伸,将学生宿舍、网络社群等作为提升学生素质修养、培养学生交往能力、促进学生朋辈正向交流的主阵地。需要注意的是,三课联动必须要从顶层设计上加大重视程度,借助各部门人员,利用各个时间与空间进行无缝式教育,实现三个课堂的互融互动,真正做到端正学生的“三观”,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优化学生的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1确保第一课堂师资和质量,加强实践环节

第一,提高重视程度,深化课程改革,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课程来抓,保证异地思政课程教学的质量。“设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项科研经费,让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难点问题科研化,通过研究让学术问题成果化。”[4]同时,在教师课时量和课酬上体现思想政治课的重视程度,适当提高异地思政课教学课酬。第二,要将第一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形式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使“95后”大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理论的理解。同时,深入浅出地教学,营造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使知识更有利于吸收转化,如漫画形式、动画短片、改编音乐等都可用于教育。

3.2指导第二课堂设计与开展,增强育人功能

第一,全盘整合第二课堂资源,严格学校层面对学生活动的审批制度。学生活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前报予学校审批,学校对各主办单位的学生活动进行整合,促进相关主办方沟通协调,争取使不同主办单位合办相关度大、重复性高的学生活动,做到在节约资源的同时提升活动质量。第二,加强第二课堂引导,发挥其育人功能。新校区的相关教育人员应该深入学生群体,参与其第二课堂活动,正确指导其活动开展,及时发现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动机,及时对动机不良的行为予以纠正。

3.3丰富第三课堂载体与媒介,理顺部门职责

第一,丰富第三课堂的载体与媒介。就学生宿舍这一阵地而言,可以“设立学生宿舍文化活动室,建立‘党员宿舍’挂牌制度,开展‘宿舍文化节’,让学习型、节约型、安全型、和谐型宿舍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5]就互联网这一阵地而言,可以建立专题网站,开辟教育工作专栏,在栏目设置、信息采集与内容发布上坚持唱响主旋律,牢牢把握网上舆论话语权和主动权。也可以建立学生网络自律会、学生网络社团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网络写作大赛、网络辩论大赛等,并利用微信公众号等热门媒介进行班级比赛及评比公布。第二,理顺各部门职责,确定牵头领导人员并形成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形成联动一体、相互协调、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

作者:戎眀杰

第三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讨

摘要本文首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从价值目标的重新定位、教育工作方向的转变等方面对“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主要方向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针对这些创新主要方向对其教育创新对策进行了重点分析,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等院校;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对策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分析

1.1要将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根本目的

应该在充分尊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规律的前提之下,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作用之下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充分发挥出其价值作用,实现其教学目标,就必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努力满足国家以及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要求,同时又要关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要以满足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成长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1.2要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并且真诚地帮助学生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讲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需努力调动思想觉悟较好且协调能力较强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出其“主导性”作用,做好教学引导工作。其次,对于一些“问题”学生,要关心、理解并且把握这些“问题”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实际需求,要积极地与之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让他们能敞开心扉,这样既能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也能够帮他们解决一些思想上的问题,在和谐融洽的气氛当中完成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3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

据调查,当前许多高校针对大一入学新生,都会进行一个心理调查测试,而通过测试结果,总能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而针对这些心理问题,则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这不但是学生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理念深入贯彻的具体表现。做好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工作,首先便需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以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增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从而不断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2“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主要方向分析

2.1需对其价值目标进行重新定位

总的来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具有两大价值目标,分别为社会价值目标以及个体价值目标。这两大价值目标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且共同发展的关系,个体价值目标它是社会价值目标的基础,而社会价值目标,它又是个体价值目标的进一步延伸。但是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通常只强调社会价值目标的的实现,而忽略了学生个体价值目标的实现。而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之下,则需要对这传统的目标定位进行一定的改革,应将社会价值目标与个体价值目标放在同等高度,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2.2需对其教育工作方式进行适当地转变

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其工作方式上,存在着诸如重视教学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重视理论思想的灌输而轻视学生的接受情况,重视对学生共性的分析而忽略对学生个性的把握等问题。这一传统的工作方式便违背了“以人为本”理念。在“以人为本”思想理念的指导之下,便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其工作方式进行适当调整,要将教学结果与教学过程、理论思想的灌输与学生的接受情况、学生共性的分析与学生个性的把握等方面都有机地结合起来,必须要注重高校学生之间的主体性以及差异性,如前文所述,必须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建立起一个“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因材施教的工作体系。

2.3需对其教学动力机制进行创新

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作机制有一突出的特征,那便是政治性过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动力来源,主要便是来自自上而下的政治运动以及行政命令。这种传统的动作机制的优点便在于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可以快速地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但是却也存在着保障制度不健全、激励机制不足、缺乏长效性等问题。而在“以人为本”思想理念的指导之下,便需要我们对这一传统的教学动力机制进行创新,通过建立并且完善这一保障制度与激励机制,来有效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从而有效保证其长效性。

2.4需对其教育环境进行优化

毋庸置疑,生活环境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总的来分析,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从国际形势来分析,随着信息的高速传播,高校学生面临着西方文化以及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容易让他们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观念;从国内形势来分析,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就业形势等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了变化,人们的思想活动也变得更具独立性、选择性以及多变性。国内外环境变化会对高校学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使得他们诚信意识薄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以及集体荣誉感等等。这些负面影响都极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以“以人为本”思想理念为指导,以形成教育合力,来对其教育环境进行优化,减少其不良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

3“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对策分析

3.1不断解放思想以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目标

正所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当中,也必须要不断解放思想,以正确的思想理念为指导以实现正确的教育价值目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当中,也必须要始终凸显学生在其教育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性地位,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师生之间不再是一种上下级关系,师生之间应该做到平等相待,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而在家庭当中,家长也应该要时刻关注孩子的生理需求以及心理需求,要积极地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尊重他们的人格与尊严,并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其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2建立起一个“因材施教”的教育工作体系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群体,他们之间的个性差异性以及个性特征日渐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之下,对其工作方式进行一定的转变,要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把握层次性,从而建立起一个“因材施教”的教育工作体系。首先,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分析。其次,还需努力整合多方面的力量与资源,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在教学过程当中,尤其需要注意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疏通与引导相结合,并进行一定的言传身教,切实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

3.3建立并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制度与激励机制

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之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则需要建立一个与国家法律法规相互协调、与学生全面发展相衔接、与学生成长成相互适应的保障制度与激励机制。首先,应该建立并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保障制度,政府相关部门以及高校应该加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重视程度,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并且培养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从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有物质保障以及师资保障。其次,应该建立并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要能够充分调动学校、社会乃至家庭的积极性,使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去。激励通常可分为两方面: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对于物质激励,可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对于在教育工作当中有突出贡献的集体或者个人都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精神激励,则可通过设立诸如“优秀辅导员”“先进个人”之类的荣誉奖项,激励全社会共同关心并且支持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建立并健全激励机制当中,应该始终做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从而使其激励机制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3.4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形成教育合力以不断优化教育环境

在当前的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便需要以“以人为本”理念为指导,形成教育合力以不断优化其教育环境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高校应该加大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以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与学风。其次,各级党委与政府部门也应该将优化高校周边环境当作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要依照法律法规来加强对高校周边的文化娱乐活动、商业经济活动的管理,与此同时还需加强对相关设施、实习基地等的建设,从而为高校学生的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提供保障,并加大对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视力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择业、就业。再次,社会相关团体机构的信息传播,网络信息传播也必须要以正确的舆论来引导学生、以优秀的作品来激励鼓舞学生,要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最后,正所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长也必须要认清自己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必须要做到遵纪守法、积极向上,要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徐启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障碍及对策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4):30-34.

[2]吴新业.以人为本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2):44-46.

作者:翁秋燕 单位: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与进步,网络等新媒体的崛起,特别是网络舆情的兴起,给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本文旨在探寻研究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为创新教育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舆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华网北京2013年1月18日电: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于1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可见,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容忽视。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与进步,互联网等新媒体也飞速发展,现已成为传递信息、促进交流的重要载体。2014年,中国的骨干网络、宽带网络等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IP数、域名数、网站数等互联网基础资源数量均已跨入全球领先行列;此外,中国网民数量早已于2008年就超过西方国家,跃居世界第一位。据查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以网络为首的新媒体日益普及,不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给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影响

为了深入探寻研究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影响,笔者实地走访了山西3所公立高校,选取了200名在校大学生及100名高校教师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主要为访谈。实际有效访谈300人,访谈有效率为100%。通过对访谈结果归的纳整理,笔者发现,新媒体环境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既带来了有利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一定压力。(一)新媒体的出现有力地推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是现代新媒体的日益普及,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提供了成本低、速度快,更为广阔的交流沟通平台。同时,新媒体打破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时空距离束缚,让他们随时随地就可以联络,提高了互动的时效性。二是新媒体为高校师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资讯获取平台。网络上海量信息的即时传递满足了师生对资讯的需求。一方面,网络资讯平台为老师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扩大了老师们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有听不明白的内容,也可以课下利用网络搜索相关资料进行辅助学习。三是新媒体拓宽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现在传统的课堂教授型教育模式已经不再是高校教学的唯一模式。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又有了新模式,利用网络视频、图像等手段来展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更生动形象地把知识传输给学生。另外,还可以利用QQ、微信、微博、BBS论坛、贴吧等网络互动工具,组织学生展开各种讨论与互动,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二)新媒体的出现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压力。300位受访者均表示每日的生活均会接触到网络,每天都会接触网络资讯。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在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是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传统的授课形式虽然比较单一,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都是经过千挑万选后才进行传授的。新媒体环境下一些网络不良信息肆意充斥,比如色情、暴力、赌博等垃圾信息、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违背的价值理论、与社会公德人类道德相背离的不良观点等都有可能进入大学生的视线。特别是近些年网络事件频发,大量网络舆情滚动式地刷新着网页。大学生虽已成年,但总体还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期,缺乏对网络信息的有效筛选能力,容易轻信网络传言,这些不良信息的存在给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极易带来负面影响;另外,一些自控能力弱的大学生甚至会出现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的状况,给自身及家庭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挑战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减少了师生见面机会。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也减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见面的机会。为了图方便快捷,有些老师对一些问题的布置安排喜欢采用电话、邮件、聊天工具等方式进行,并不与学生见面。互联网的存在减少了师生面见的机会,这也不利于老师近距离观察学生的整体状态。三是对老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00位受访老师中,有35位表示对新媒体的运用掌握不熟练,特别是年龄大的老师在这方面的感慨更强烈。在新媒体环境下,这就对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老师们必须不断与时俱进,跟上科技发展步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二、新媒体环境下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当下,我们应积极把握新媒体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有利一面,同时,对于其带来的不利影响也必须引起重视。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方面,切实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一)充分利用新媒体渠道,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一是搭建主题教育站点。在高校中建立专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向网站,有效引导学生们展开网站信息浏览和评论互动。网站中除了设置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加入一些社会正能量及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典型例子外,还可以加入一些关于网上流行的社会问题的正方向的网络舆论。二是搭建互动沟通新桥梁。可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微博、博客、日志、贴吧、论坛等,广泛展开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沟通。并利用这种学生们喜爱的新潮沟通方式,及时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内心需求,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二)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切实发挥网络新媒体的利用实效。一是提高教育工作者运用媒体的技能。特别是要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应培养一批网络高科技人才,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建立对网络资源,尤其是对网络舆情信息的技术分析平台,更好地为学生进行方向上的把握与指导。二是提高教师对网络信息,特别是网络舆情的政治敏感度和方向引导能力。高校教师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对网络各类信息的把控,平时要培养自己关注网络信息特别是网络舆情的习惯,及时利用新媒体平台把正确的观念输送给学生,并且要在班级网络互动平台上积极主动地掌控各类事情发展的正确方向。(三)增强大学生信息筛选能力,实现对网络信息的有效利用。学校可专门开展有关网络信息分辨的辅助教育课程,聘请有经验的网络舆情分析专家给大学生做讲解,以增强他们在纷繁芜杂的网络资讯中分辨信息良莠的能力。只有大学生自身提高了对信息的把握度,才能让他们从根本上正确解读各类信息,有效利用各种资讯来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四)实行网络信息舆情监管,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一是建立健全高校网络信息舆情管理机制。各高校应形成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利用制度,比如网络信息舆情监控制度、网络信息舆情研究判断制度、网络事件处理制度以及突发性网络舆情应急预案等。二是对各类制度进行严格把控与执行。设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来对制度进行深化落实。三是建立严密的奖惩机制。(五)稳固传统的教育方式,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活动。传统的课堂教授模式,千百年来能一直沿用至今,恰恰证明了它存在的科学性。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虽然高校教育方式与教育内容深受网络等新媒体的影响。但高校绝不能忽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学方法,更应该创新优化传统教学模式,做到传统教授方式与新媒体教育模式互相结合。高校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在课堂上注重加入引导教育,多讲一些先进人物事迹来积极引导大学生,利用生动的例子来降低理论的枯燥度,提高授课的吸引力。另外,各高校还应积极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网络舆情讨论小沙龙、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辩论赛等,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以更趣味的方式给大学生传授了各种知识。另外,传统的面对面沟通谈心也非常重要。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虽然利用网络沟通方便快捷,但网络毕竟也有局限性,教师们在教课之余,要增加与学生的面谈几率,聆听他们的心里话,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引导他们。综上所述,新媒体,特别是网络舆情的兴起,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压力。新媒体环境下,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便捷,综合传统教育方法,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督促引导大学生提升自我修养,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和择业观的形成。

作者:程兰 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摘要:现代教育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但我国的高校在这方面却始终存在着缺陷,这就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提高认识。在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教育中一定要做好人文关怀的融入,重视起教育中的个性化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本文主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进行了分析,希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帮助。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课程一直以来都受到学校的重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教育的效果始终难以突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融入人文情怀的内容是尊重人性、体现思想教育内涵的重点所在。因此,在当前高校亟需进行教育改革,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去。下面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情怀进行详细讨论。

一、人文情怀的内涵

人文情怀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从哲学的角度上来将人文情怀主要关注的是解决人所遇到的问题。从伦理学角度上来看则是主要指人的价值、尊重任的个性和全面发展。其核心所在则是将人当做认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从教育学的角度上来将则主要代表的是教师需要足够的尊重人、关心人,从而促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关心照顾下得到健康的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在不同的角度对人文情怀都有着不同的解释,但其在根本的核心内容上是基本一致的。可以说人文关怀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①尊重人的主体地位;②尊重人的个性发展;③尊重人的多样性需求;④促使人的积极性得到提升,激发创造能力;⑤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在社会中是发展的主体,只有真正的认识到这一点并将其灌输于教育当中,才能真正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情怀的缺失

(一)教育对象错位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问题的疏导,促使人的思想观念能发生转变,从而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整个环节当中人始终是最主要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在高校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常常会以日常行为的管理活动来代替思想教育,也就是对学生的教育完全的转换成为了行为上的约束和限制,导致教育对象出现了明显的错位现象。(二)忽视学生自我发展需要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未来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也就是说人的思想接受活动发生制主要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但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常常会出现学生需求被忽视的现象,导致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方面难以得到满足,人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正常的发挥。这种教育方式将严重的影响学生内心发展,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要障碍。(三)忽视学生个性教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一般都采取传统的教育方式,而在这种教育方式中,教育理想总是在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用一套相同的模式来要求各种不同的学生。这种教育模式中更加看重的学生的共性,而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却有所忽视,将学生看做是抽象的学习者,而不是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对学生的个性教育忽视将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限制,给他们的未来带来一定的影响。(四)忽视教育过程我国的高校教育中长时间以来都采取传统教育手段,教学中多采取灌输式方式,受教育者则是被动的接受学习内容。从表面上学生是顺从的,但事实上学生的内心是十分抵触这种方式的。传统的灌输教育中重视的是最终的教育效果,但却又将教育效果体现在考试的成绩上,完全的忽视了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力培养以及体现性的教育,难以真正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一)重视个性化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将人文关怀融入其中,应当重视起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出个性教育的方案,从而实现学生的素质全面提升。长时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都比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了限制。在现代社会中人的创新能力显得格外重要,而创新能力与学生的个性发展之间又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此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思想,要充分的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重视起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素质提升,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心理疏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的大学生当中有很多的人都存在着心理上的一些问题。面对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应当对此加以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从而减少问题的发生。对此,学校方面应当通过各种形式的人文教育活动或者人文实践活动来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同时要建立起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对一些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从而促使他们能保持健康的心理。(三)创新教学课堂方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以课堂方式实施的,因此在课堂教育过程中更应当体现出教育的人文关怀。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是在课堂中一味的将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却对学生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忽视。课堂上体现人文关怀则表示的是教学中教师需要提升人文品味,强化人文精神,给予学生更多的内心关注并了解到他们的实际需要,维护他们的尊严,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真正的体现出人文性,从而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化的发展[4]。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的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只有积极的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建立起自我意识,才能更好的为教学提供帮助,促使教育效果得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融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而素质,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价值观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对此加以重视,积极的采取多种不同的措施来实施教育,从而促使教学的效果能得到提升。

作者:赵翠翠 单位:吉林化工学院

第六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与一定的客观环境联系在一起的,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必然要与环境发生联系和互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劣与否,直接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在当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尤其是受当前还未完全走出全球金融危机阴影的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出现了许多新因素,它们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与一定的客观环境联系在一起的,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必然要与环境发生联系和互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劣与否,直接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在当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尤其是受当前还未完全走出全球金融危机阴影的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出现了许多新因素,它们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优化社会人文环境

1、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在国际事务、国际组织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但为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奠定了基础,而且进一步坚定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价值取向,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根本条件;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各种社会活动密切相关的。在不同的所有制和不同的社会生存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思想政治品德意识。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正确处理个人、社会、集体和国家的关系。同时,还必须净化社会风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2、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调查结果警示我们,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扩大,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出现了信仰危机、理想信念模糊、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道德滑坡等现象。因此迫切需要加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使大学生坚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念和信心,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根本任务,引领他们把个人追求融入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之中,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不懈奋斗;另一方面,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教育、时代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日常教学计划之中,积极探索适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新内容和新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体系。

二、完善学校内部环境

1、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校园文化不仅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体现,而且对大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群体意识,校园文化通过特定的人文环境的熏陶、渗透和升华,将其长期培育和积淀的传统作风和学术气息转化为环境中大学生共同的观念追求、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从而不断作用于校园文化主体,实现育人的目标。2、建设高校的育人环境教师是塑造年青年一代思想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更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的教育对学生的品德发展产生直接的强烈的感染作用。加强教师理论素养,真正发挥教书育人功能。当今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工作要求。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更要不断地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海人不倦。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把握本专业最新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全局,及时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出的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做出科学的回答,着重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育才有深度和广度,才更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吸引力以及感染力,才能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三、创建优良的学生认知环境

1、树立现代家庭教育观念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遵循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和培养。家庭教育是否良好,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家长还要注意率先垂范,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一定首先做到,要以自身良好的品行修养为子女做出表率,积极引导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是非观和荣辱观,做一个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2、加大网络监管的力度当今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他们基本上都熟悉电脑,热衷于网上获取信息、传递信息。他们更喜欢通过博客、QQ聊天、BBS及论坛等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是对于处于青春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好奇性强、自控力差,在面对网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时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这就需要相关部门采取措施,首先,政府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坚决杜绝网上不良信息的传播。其次,学校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督和管理。要加大宣传合理利用网络的力度,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合理使用互联网和手机,提高对黄色网站、暴力和淫秽色情信息、不良网络游戏等危害性的认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主动拒绝、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

四、结论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一直是最受人们关注的问题,关系到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文章根据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实际情况,找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不合法问题;然后针对薄弱点,寻找突破口,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比较有效的措施,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目的。

作者:郑华 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七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模式

摘要:在培养高校学生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高校学生进行传统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和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相适应,也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需要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从方式、内容以及观念上进行创新,使其能够达到为高校学生的成长以及成才进行更贴心的服务,提高高校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

一、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大学是高校学生结束校园生活进入到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也是学生通过学习知识以及实践等来武装自己的重要时期。伴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的新事物以及新思想对高校学生造成了困惑。而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学生用辩证的方法对待以及处理新事物和新思想,避免偏激,解除困惑,可以使其提前认识并了解社会,让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能够达到为社会培养出甘心奉献、有一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同时也为高校学生能够顺利进入社会打下了优良的基础。

二、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代高校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他们出生时正值我国进行着改革开放,成长又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时期,因此他们基本上全部都接受了系统的义务教育,有着健康积极的价值观。总的来说,他们普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及对改革开放所实施的政策等表示认同,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的实现有信心。然而仍然还是有一少部分的高校学生对理想信念甚至政治信仰感觉很迷茫,因此造成了他们缺乏责任感、团结观念及诚信意识差以及心理素质差等继而逐步出现了扭曲的价值取向等现象。因此,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是以课堂教授的方式,缺乏互动和实践的环节。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使高校学生们都感觉兴趣不高比较枯燥,另一方面又很难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此外,目前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部分都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所教授的案例大部分都与学生们的生活不相关,很难让学生们产生共鸣。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以期达到能够使高校学生学以致用以及避免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诱惑的影响的目的。

三、关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的研究

(一)通过实践教学开展各种实践活动高校教师通过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们印象深刻,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有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课程实践和专业实践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社会实践以及生产实践可以让学生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还锻炼其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多参加青年志愿活动以及社团活动能够帮助其更好的了解民情社情国情,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就。此外,学校还可以选择与一些机构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建立实践基地,进一步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作保证。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所在地区的资源,比如对于有红色革命资源的地区可以结合相关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的建立,政法院系或者相关专业可以联合所在地区的检察院或法院等机构共同建立学生普及法制知识的实践场所。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能够增长高校学生们的见识,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并逐步培养出对他人以及社会的责任感。(二)扩充教学内容,讨论时事热点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授课教师应该经常在课堂上与高校学生们讨论部分广受关注的时事热点问题。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同时还可以避免学生们受到一些别有用心言论的影响,免得他们被一些不当言论所误导。对于一些颇受争论的热点问题,可以通过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辩证的以及全方位的去看问题。此外各个高校还应该积极建设一些“红色”网站、微信公众号以及官方微博等,在发布必要的教学活动以及校园生活相关的信息之余再用平等交流的态度及方式对热点事件进行正面的引导,将网络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四、结语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对于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成才成长成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日后高校学生们顺利地步入社会。但是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实践,与时俱进。除了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还需要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为高校学生们建立相关的实践基地,使高校学生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锻炼。此外还应该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扩充,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兴趣,逐步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变成注重实践、内容丰富多彩的新模式。对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模式进行创新,提高了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了高校学生的素质和水平,为培养集知识、道德、高素质于一身的社会人才做出了贡献。

作者:任懿

第八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分析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从教育观念和文化载体的运用两个方面,对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运用现状作了分析;其主要存在物质文化载体欠完善、精神文化载体挖掘力度不强及文化载体运行形式与内容不协调的问题;针对其存在的问题,从打造物质文化载体的硬件、挖掘精神文化载体的隐形功能及创新文化载体三个方面,提出了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运用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运用现状分析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观念的转变。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但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依然是权威者,仍没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面临大多数受教育者处于从属、次要地位的现状,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运用思想政治文化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角色及地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例如,在教育实践中网络文化载体的运用,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获取教育资源的地位是平等的,打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枝独秀”的现状,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灌输者角色观念日渐淡化。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运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并运用新的文化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增添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开会、谈话等,枯燥乏味,流于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大折扣。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高效思想政治教育者积极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与时俱进,使得文化载体的覆盖面更广、内容更丰富、影响力更大。特别是新的网络文化载体的运用,给我们提供了新颖的思想政治教育文本、视频及活动设计资料等。此外,文化载体的发展促使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有所丰富。例如:由重庆邮电大学创办的“红岩网校”等活动形式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物质文化载体欠完善,精神文化载体挖掘力度不强。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文化载体欠完善。高校教学设计陈旧,传统的校园文化宣传媒介校报及校园广播未能紧跟网络时代的发展步伐,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宣传,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显著。在网络媒体时代下,高校学生更喜欢手机、电脑等网络文化载体,但在当前网络文化载体的运用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各方面还不成熟。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精神文化载体挖掘的力度不强。无形的精神文化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它是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2]。我国存在着丰富的精神文化载体资源,例如:长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博大的中华名族精神。最后,一些高校在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缺乏对精神文化载体挖掘的力度,这制约了精神文化载体的运用与发展,这如要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利用传统文化内容方面缺乏深度,存在照抄照搬的现象,挖掘较为浅显且浮于表面,尤其是一些高校在制定校训时,缺乏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特点,直接照搬古典诗词。2)文化载体的运行形式与内容之间存在的问题。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文化载体的运行形式而轻教育内容及实践。例如:部分高校在讲解、宣传核心价值观时,搞的活动是轰轰烈烈,但是活动过后却鸦雀无声。其次,文化载体的运用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力度不够且二者存在不相匹配的问题。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形式缺乏创新,依然按传统的文化载体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其内容较为单一,教学方法缺乏活力,较为生硬等。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即使采用了先进的文化载体形式但教学内容却依然沿用陈旧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料,使得文化载体的运用形式和内容不相匹配,这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

三、提出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运用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物质文化载体的硬件实施。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就需要高校打造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的硬件设施。各高校要根据本校实际,提高图书馆、教室等物质文化载体的设施质量及服务水平;将传统的校园媒体与网络媒体相结合,构建校园贴吧、校园遗失物品网上宣传等新的文化载体。此外,美好的环境可以愉悦身心,可以撬动学子的创新思维,这就需要高校创设环境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例如,武汉大学校园内的樱花映衬着古朴的建筑,给学子提供了读书做学问的好环境。高校在校园的整体规划和建设中要积极营造一个绿树成荫,湖面与绿树相映,建筑物与绿地相衬托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将校园打造为美丽的艺术殿堂。2)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化载体的隐性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化载体的存在形式具有无形的特点。精神文化载体是在高校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情感态度,其集中体现在高校特色的校风、教风及学风之中。首先,高校要定期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开展职业道德和政治理论的培训,要加强师德师风及学风建设。开展各种学术及思想的交流活动,建立师德及教学水平考核机制,营造为人师表与博学敬业的教风,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度挖掘精神文化载体及内容的能力。其次,加强校园精神、校训校风、办学理念建设。谱写宣传好学校的发展史,建立校史馆,让校训深入师生的内心,设计好校徽、谱写好朗朗上口的校歌,以增强师生对校园的认同感,在无形中传承校园文化。最后,要注重挖掘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载体中的德育内容。3)让创新贯穿文化载体的运行始终,注重教育的实践性。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让创新贯穿文化载体的运行始终。只有不断探索、创新及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运行形式及内容,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保持鲜活的生命力;才能使形式与内容相协调;才能更好的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实践活动。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运用文化载体的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注重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让“先进的思想,一旦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物质力量。

作者:吴菲

第九篇: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构策略

【摘要】如何保证校园文化与成教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同气连枝已经成为高校成人教育发展过程中重点关注的话题。本文从校园文化对于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出发,探讨校园文化的缺失与重构策略,旨在全面提升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期待为高校成教的发展抛砖引玉。

【关键词】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缺失与重构

成人教育学生是高校受教者的一部分,其发展应该得到关注。但是现阶段诸多高等院校对于成教学生的关注力度不高,使得校园文化在成教群体中严重缺失,影响了成教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甚至制约高校成教水平的健康发展。因此,笔者针对高校成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的缺失与重构展开讨论。

1解析校园文化对于成教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1.1导向作用校园文化对于长时间生活、学习在其中的全部学生乃至员工而言是一种环境文化,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感召、影响、引领受教者的行为习惯。1.2激励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时俱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1.3约束作用所谓约束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其一是以规章制度为基础的硬约束;其二是以心灵感召、情感共鸣为基础的软约束。高校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成人教育受教者学习生活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构成校园文化对于成教学生的约束[1]。

2透视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缺失的现状

2.1认知层面的缺失现阶段,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校、教师、学生3个方面对于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的认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学校层面一般将成人教育看作是进修,进而对其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重视程度不足;教师在教学、科研中主要针对统招学生进行,忽视了成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一般都是具有社会工作经验的,对于校园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不强,使得其对校园文化的认知出现缺失[2]。2.2精神层面的缺失校园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所以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现阶段成教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精神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功利化明显,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诸多成教教师、学生对于成教的价值取向理解出现偏差,将校园文化与日后的发展结合过于密切,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够以精神主导着手;其次,物质化强烈,现阶段诸多高校甚至成教学生将教学设备的先进性、食宿条件放在校园文化的首位,割裂了校园文化中精神与物质之间同气连枝的关系;最后,活动化倾向严重,诸多高校认为校园文化是依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展示出来的,没有真正理解校园文化是艺术性、思想性、学术性相统一的精髓。2.3实践层面的缺失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实践是重要的方式,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高校成教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在实践层面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边缘化问题,由于成人教育机制比较特殊,学校和教师针对成教开展的实践活动比较少,导致成人教育实践活动被边缘化;(2)单一化问题,现阶段高校针对受教者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实践活动形式依然主要停留在校园活动、讲座、实习上,对于成人教育而言形式过于单一;(3)形式化问题,高校针对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实践没有单独的管理机构,所以开展的实践活动往往跟随统招生进行,存在严重形式化问题。

3探讨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重构的策略

伴随社会全面发展,教育事业发展成为党和政府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现代化建设集中关注的话题。高校成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实现深化改革,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成人教育中重要思想工具肩负着重要责任,而在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关键途径[3]。3.1精神文化重构(1)将以人为本思想深度融入到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构建中去,保证校园文化满足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诉求,符合成人教育受教者的自身心理发展规律;(2)在重构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实践中凸显与时俱进的精神,保证校园文化与时代发展相对接;(3)凸显文化育人的基本理念,正确处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注重立德树人,提高校园文化的综合人文气息[4]。3.2制度文化重构(1)在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中深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在构建制度文化中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在构建制度文化的过程中,结合成人教育的特点,保证校园制度文化既符合教育规律,又发挥约束作用,进而推进校园文化发挥其职能以提高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水平[6]。3.3行为文化重构逐步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7],以丰富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的强化,为和谐、积极的校园文化重构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等纳入到成人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得学生在积极校园文化中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8]。

4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中校园文化发挥导向、约束、激励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传统办学理念等因素的制约,高校成教校园文化不仅在认知上存在缺失,同时出现投入、精神、实践等方面不同的缺失。基于此,在日后的发展中,为保证高校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实效性作用,必须进一步强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完善制度文化建设保证校园文化对成教学生的规范引导,另外需要为学生构建完善健全的校园文化环境,以保证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得益彰、同步发展,共同推进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

作者:李冰

第十篇:高校“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摘要:由于社会背景、生活环境的差异,不同时代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了解“90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目的性的教学活动,成为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本文通过简要分析高校“90后”大学生的主要特征,指出高校“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以期能够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促进“90后”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90后”大学生;主要特征;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90”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出生和成长的,他们见证了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经历了新事物、新观念的强烈冲击和碰撞,身具有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需求。因此,根据“90后”大学生的具体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重点。

1高校“90后”大学生的主要特征

1.1个性张扬,思想开放,自我意识强烈信息化的发展,使得“90”后大学生能够接触更多的信息,在信息收集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也更加活跃、开放,并且具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90后”大学新生善于发现问题,并且乐于同老师、同学分享自己的见解,以证明自己的能力,与以往羞涩、胆怯的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大多显得更加活泼、大胆、自信和张扬,而这种个性,也反映出“90后”大学生思想不成熟、依赖性强、自我意识强烈、思想较为独立的特点。1.2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在价值观方面,很多“90后”大学生会在利己的同时,顾及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认为亲情、友情、健康、爱情等因素在人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价值选择上,更倾向于务实和功利,比较重视精神需求与现实利益的结合。在做事情之前,一些学生首先会盘算自己的利益,热衷于追求现实的成就和眼前的利益,而且很多学生把学习、担任班干部、入党作为自身发展的机会和筹码,以学分为前提,参加各种校园活动,忽视了真正的内涵,价值取向由传统的政治化、道德化转变为以经济为基础的功利化。1.3崇尚享乐主义,思维方式不成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可以享受更高的物质条件,具有更多的物质要求,能够明确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从而形成了超前消费、追求享乐的思想观念。例如“90后”大学生中的名牌服饰、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等消费品。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为“90后”提供了了解社会的机会,接受海量信息的“90后”思想早熟,会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但是却缺乏足够的能力。1.4适应能力强、心理素质不高“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烈,适应能力较高。由于从小备受宠爱,许多“90后”学生具有严重的依赖心理,走进大学后,面对同样的群体,会逐渐产生失落感。不能及时处理日常生活琐事、难以招架复杂的人际关系,再加上缺少生活磨炼“90后”大学生的心理脆弱,缺乏奋斗的勇气,在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很容易产生错误、极端的想法。

2高校“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2.1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90后”大学生独立意识较强,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传统的“管理学生、约束学生、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90后”的发展需求,因此,高校应该突破传统“填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2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思想独立,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和自我防卫意识,希望他人能够尊重自己、认同自己。因此,在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高校必须结合其思想特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高校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掌握学生的情况,客观、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调节自我,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3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因此,高校应该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性,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例如,高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等平台,增加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表达机会,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高校应该不断优化师资力量,通过丰富网站内容、创新活动形式等方式,建立完整的教育网站,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同时,高校可以通过社团、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2.4重视心理状况,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虽然很多高校比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较低。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引进心理专业教师,加大培训力度,建立一支工作能力较强的工作队伍,及时排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高校应该建立完备的大学生个人心理档案,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各个时期的心理状况,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及时性。同时,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开设相关心理知识讲座,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我。3总结总而言之,由于时代背景、生活条件的差异,“90后”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应该根据“90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以提高“90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90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者:邓丽霞 单位:毕节市毕节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财政金融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与创新(10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czjr/106888.html

    相关专题:会计电算化软件下载 制冷技术


    上一篇:三生教育研究述略
    下一篇:学生科学素养与科学实验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