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都设置有会计电算化专业,怎样使会计电算化专业办出自己的特色,怎样使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标准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每个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团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会计电算化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的实践,探讨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路及内容。
【关键词】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专业建设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会计制度的不断改革和ERP的高速发展与普及,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素质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因此,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要适应时代发展,牢固树立专业建设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及时对专业建设进行调整和改革,办出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方式不合理、实训条件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对会计电算化专业进行改革十分必要。本文结合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河南财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与改革实践,对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与改革进行探讨。
一、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当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都设置了会计电算化专业,但其人才培养目标与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区别并不明显。实际上,会计电算化是一个过程,一个系统工程,一个产业链,不管是以前“使用计算机记账”还是现在“使用ERP系统提供会计信息”,这些都只是会计电算化的结果,只是其终端环节。然而,会计专业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已经能够“使用ERP系统提供会计信息”,所以会计电算化专业就不需要再去培养会计电算化终端环节的会计人才,应该去培养适合会计电算化系统工程其他环节的专门人才。由此可见,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没有与会计专业从本质上区分开来。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
大部分高职高专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体系都是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来构建的,课程大部分选自于本科课程,有的甚至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几门计算机课程就变形为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没有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致于造成其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与实际职业工作岗位严重脱节。现如今,财务软件的主流技术已经转向以网络为基础的ERP软件。然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大都以单机系统为主,缺少网络系统的教学内容,教学软件基本上都是选择了某一种软件进行操作流程的学习,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很慢。由于学生缺乏对其他财务软件的学习和了解,导致毕业后无法较快适应所在工作单位采用的财务软件。
3、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
大多数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设备简陋、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的状况。课堂讲授是教师们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一个教师对一个班级,授课内容以理论为主,忽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本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系统化知识无法生动展示出来,造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此外,教学设备不能及时更新,对使用实物模拟、计算机辅助教学等造成一定影响,无法真正把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与现代化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课堂效果甚至比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教学模式还要差。
4、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落后
完善的实验实训条件是保证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在于配备相应的教学设备、教学软件和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然而,不少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没有专门的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学生只能在公用机房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训,无法保证足够的实践课时,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进度。另外,不少高职高专院校的实验实训设备落后,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及时进行更新,这也造成了实训效果不理想。
5、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高职高专院校中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以年轻教师居多,而且大多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工作,没有会计相关工作的实践经验;还有部分教师是“半道改行”,以前主要从事计算机专业课教学,没有系统地进行过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此外,学校还有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教师没有时间去更新知识,也无法到企业亲身实践,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二、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专业定位不准确
相对于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职高专教育中的高职院校成立较晚,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相应滞后,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引导,导致教育教学观念陈旧。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会计电算化就是“用计算机做账”,无非是会计专业手段的改进。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在会计电算化专业出现之前,会计专业早已经存在,而且会计专业从来就没有因为其手段的改进而改变其称谓。因此,不能简单地用会计电算化专业去取代会计专业。但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基本上趋同于会计专业,专业定位不准确,这是导致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
2、专业设置不恰当
高职高专教育是随着高等教育大发展而诞生的新的教育层次,由于高职院校发展的历史不长,大部分专业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时,往往借鉴本科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甚至某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就是本科的“压缩饼干”,也就是课程设置类似,仅仅压缩内容。由于普通本科培养目标定位于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其课程设置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学科研究有交叉和重复,有的课程内容存在重复现象。高职高专院校课程设置普遍参照普通本科院校的同类专业,没有脱离本科课程设置的框架,所以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内容重复交叉现象十分严重,这也是导致出现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
3、专业建设的保障力度不够
由于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定位不准确,没有从根本上将会计电算化专业与会计专业区分开来,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的保障体系也比较薄弱: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办学经费不足;无力购买或更新实验设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专业的软、硬件建设滞后于专业发展。其次,专业建设与企业联系不紧密,与行业、企业脱节,尽管许多高职高专与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却不多,大多数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此外,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不舍得投入经费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没有精力开展企业工作过程研究,进而影响实践教学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出现上述问题的关键原因。
三、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路及内容
1、重新找准专业定位,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不同区域、不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特色不尽相同,为了更准确地把握会计电算化专业内涵,掌握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出符合规律的专业标准,河南财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团队经过多维度的调研和研讨,将会计电算化专业定位为:要面向信息化产业链,即信息化软件的生产企业、使用企业、信息化管理部门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学校教育应拓展学生知识结构,专业要明显区分于会计和信息管理。同时,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岗位群分析应从分析会计电算化系统入手,其人才培养应注重整个信息系统对人才技能的需求。在会计电算化专业岗位群分析的基础之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很清晰了:培养面向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服务行业、行政事业单位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备会计基础理论和知识、掌握会计电算化基本技能和方法、熟练应用ERP财务业务一体化软件的重诚信、强实操、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2、改革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
河南财专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树立“能力本位”课程观,将传统的按学科划分的课程体系,调整为按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与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开发出新的课程,并重新进行课程设计,构建基于企业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一是增加网络、系统维护、数据挖掘与管理方面的课程;二是减少高层次的会计专业课程或压缩课时;三是加强ERP沙盘模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供应链实训的教学;四是加强选修课的比例,根据信息化产业链的全过程,允许学生有目的地选修相关课程。根据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能力培养要求,河南财专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构建了“认知、专业、仿真、顶岗”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接轨。“认知”即认知实习,是指通过对实训基地企业的参观和校内ERP沙盘模拟实训共同完成,旨在了解企业基本生产工艺流程,加深对会计账务处理过程的理解;“专业”即专业实训,是指通过使用校内实训平台进行实训,这些平台的特点是单据仿真、业务仿真,使学生加深专业知识的掌握;“仿真”即仿真实训,是指在校内实训室模拟企业会计业务,进行单项和综合训练,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程序;“顶岗”即顶岗实习,是指在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中介机构和企业或公司参与审计及会计业务处理。
3、创新教学方法,自主研发“微课程”教学模式
河南财专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自主研发了基于互联网的“微课程平台”。“微课程平台”是在知识体系碎片化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而成的。“微课程”教学模式已经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得以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会计电算化的课程知识被拓展碎化成了800多个知识点,录制了207个简短的操作视频,放在开放式的网络平台上,学生利用业余的碎片时间进行碎片化知识点的学习,通过完成老师设计和推送的任务作业,把知识点有机地组合起来并在企业实务中进行验证和实践。因为是非常小的知识碎片,操作视频也就几分钟,学起来没有压力,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样把以前放在课堂上讲的东西,完全放到了课下,实现了翻转课堂的效果。通过“微课程平台”这种教学手段的推广,全面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每一个教学循环,老师通过教学平台发布任务,学生领用任务,通过微课程平台学习、企业调研,小组共同完成作业任务上传至平台,老师在平台上查阅并进行点评,选出优秀学生作课堂展示、老师讲评。在这个教学循环中,课堂交给了学生,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创新、团队协作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可以自己控制学习进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对薄弱知识反复学习;可以把自己的任务作业上传,得到老师一对一的指导;真正的课堂上则是师生互动,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阐述自己的设计思路,成为课堂的主角,老师仅作点评和引导。“微课程平台”削弱了教师“教”的成份,把教师请下讲台,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只是任务的推送者、过程的引导者、实训的配合者,师生高度互动,突出“学生讲,教师评”。
4、完善实验实训条件,积极开展深度校企合作
河南财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现在共拥有9个校内实训室和1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完全可以满足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和实践的需要。校内实训室配有先进的模拟实训设备,设施先进,现代技术含量高,具有仿真的职业氛围和产学一体化的功能,平时可同时容纳上百人进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完全有能力满足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能力训练的需要。校内所有机房均可进行会计类教学实训,会计类课程全部安排在机房,因此,会计电算化专业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可以进行专业课的实训,解决了该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容易脱节的问题。此外,积极与企业合作新建校外实训基地。每个实训基地具有满足顶岗实习要求的办公条件、满足工作要求的资料。还建立了以专业带头人和企业兼职实训教师相结合的校外实训办公室,以便完成制定实训计划、落实实训任务、检查实训效果等工作。
5、大力培养专业教学团队,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许多课程,是整合后的课程,需要同时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和信息化专业知识,这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很高。积极支持和鼓励在职教师采取各种渠道进行专业进修和学历层次的提高,及时更新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通过提供执业资格考试帮助和制定奖励措施,鼓励教师取得中高级会计职称证书,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到企业兼职,通过参加实践来实现“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支持教师申报参与各种级别的科研项目,广泛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聘请企业信息化工程师为兼职教师,定期来校讲座,并对兼职教师进行教学理论、备课方法、教学组织的培训,提高其教学能力。此外,还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带动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实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飞:新形势下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1(2).
[2]张小红、吴平萍:浅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改革[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作者:张桂丽 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