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遥旅游业发展阶段概略
(一)市场导向型时期: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
市场导向型的旅游业发展,主要依托市场,按照市场需求来开发旅游产品。市场导向型下的平遥旅游业焕发出了更多生机活力。城内开发出了一系列新的景点,如书院、镖局和各式与晋商文化相关的博物馆、展览馆,加上城外开发的景点,平遥的景点已经超过25个。这大大增强了古城的可游览性和观赏性,延长了游客在古城逗留的时间。同时,其他旅游产品也大量地涌现。档次不同的古典风格客栈、宾馆、饭店、酒楼纷纷出现;平遥当地固有的老工艺品———推光漆器也大放异彩;作为平遥三宝之一的平遥牛肉得到了被产业化开发[2]。
(二)文化导向型时期:进入21世纪的十多年
文化导向型时期,旅游业产品开发主要围绕传承和交流文化的主题展开,依托文化的多元性,不断拓宽旅游业自身产品渠道和增强旅游业所带来的正面社会效应。随着我国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政府大力扶持旅游业发展,平遥古城的旅游业发展也从中受益。从国家文化部到山西省委、省政府再到平遥县委、县政府,在大力推广之前形成的旅游品牌和旅游标识的前提下,平遥推出了“平遥中国年”“平遥国际摄影展”等具有强大号召力的旅游文化会展品牌,从而带动了更大范围内、更深层面上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的宾朋聚集在平遥,使平遥成为了蜚声海外的中国旅游景点[3]23-24。
二、平遥旅游业发展对英语的不同需求与对应的英语教育价值取向
平遥旅游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对英语有着不同的需求。同时,旅游业发展的实践需求推动着对英语教育本身的价值取向的探究、明确、深化和发展。本文从理论上梳理、讨论、总结英语教育价值取向的问题,正是为了让有效的意识再投入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推动外语需求市场的发展。
(一)资源导向型———需求单一化
资源导向型发展时期,平遥旅游业对英语的需求是单一的,仅限于外国游客到访时的日常生活用语沟通,偏口语化[4]。这样单一的需求,使得英语教育的参与主体缺乏对英语教育活动本源性价值的探究和拷问。英语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实践水平尚浅、外部需求单一的中国外语教育界很难被注意到和抽象出来。这一时期内,外语教育处在一个发展的懵懂时期,只注重授课过程的方法论和过程论,对其的本体论和价值论关注甚少。在实务上,教育过程更多地是知识到知识的传授;在理论上,英语只是作为一种工具而服务于改革开放这个大局,这便是该时期英语教育的主要价值所在。
(二)市场导向型———需求商业化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特别是1997年平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市场的商业化运作使平遥旅游业对英语的需求更加深了一步。除了在旅游业“食宿行游购娱”六方面直接用于交流的英语向纵深拓展外,英语也逐步向旅游业务上游渗透[2]。在旅游业的前期商业运作中,旅游公司的对外宣传、策划、接单、谈判、合同等环节都对英语有广泛而持久的需求。类似旅游业这样的商业运作模式,促使社会各领域中专业英语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外语教育界与其他专业和学科的融合[5]179-180。这一时期,商贸英语、科技英语、法律英语、医药英语、体育英语等专业类英语方向开始萌芽,英语教育的价值取向由单一的交流价值进一步发展为为市场和经济社会输送的人才不但要听说读写译能力强,还要有其他高度的专业化技能和知识。在一线城市和沿海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地区的高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多地在英语技能之外,加上了对其他专业技能的要求。与此相适应,在课程设置上也有了更加明细的分类,商务英语、国贸英语之类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三)文化导向型———需求多元化
这一时期,中国加入WTO,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和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在国家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平遥旅游业迎来了发展的又一个春天,旅游业开始在更深层次上挖掘文化元素。以平遥古城为例,传统领域中古老的推光漆器工艺、晋中剪纸刺绣、晋剧、晋商票号文化等一系列文化符号的开发,都离不开英语的对外宣传;在新兴领域,“平遥国际摄影节”和“平遥中国年”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这也离不开英语作为中间媒介的作用。当广泛的文化元素被引入到传统的旅游业中时,英语教育价值取向变得目标庞大。因为文化所创造和传承的个体包罗万象,很难被准确把握。我国1989年版《辞海》给出“文化”的广义定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学术界被引用最多的关于“文化”的概念解释出自人类学学者泰勒。他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其他能力和习惯的综合体[6]。在英语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旅游业使用的英语,肩负起了向外国人宣传介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习俗的重任。这当中各个层面、各个种类的物品、制度、习俗等等,都需要用英语来描述,旅游业对英语的需求显然已经变得多元,而不再是满足旅游者基本“食宿行游购娱”的简单口语化英语了。
三、从平遥旅游业发展看英语教育价值取向
文化所创造和传承的个体是纷繁复杂、难以把握的,但人作为各种文化个体的创造者是不会改变的,所以外语教育价值取向应该由关注不确定的客体而转向关注教育本身的主体———人。为了呈现和演绎文化的多样性,主体自身必须是内蕴丰富和独具特色的,否则人所创造的文化个体就不可能异彩纷呈、形态各异。如果外语教育培养出的是千篇一律的语言机器,那英语就仅能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毫无创造力和生命力可言[7]。英语作为工具,是基础价值,但不是终极价值。
(一)英语教育价值取向实然状态———工具论
平遥旅游业发展的轨迹,可以让人清晰地看到市场对英语需求的改变。从最初在旅游业中只简单应用的口语化交流,再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英语更加专业化、商业化的需求,都是把英语作为一种客观工具而使用的[8]114-117。英语所承载和传递的内容背后的东西并未得到关注,英语教育价值目标也仅将英语看作是工具,注重知识传递,而忽略了英语作为媒介所要标识的其实是包罗万象的文化。
(二)英语教育价值取向应然状态———人本论
对于掌握英语的人而言,如果他们作为个体的个性和特点被抹杀,那么他们在使用英语进行基本交流和文化传递时将是机械死板的。因为主观能动性的缺乏致使他们无法具备传递庞杂的、变化多端的文化元素的能力[9]115。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学习英语更重要的是掌握英语本身会为人打开一条接触外界文化和外部世界的渠道。而这条渠道的不断拓宽,势必让人本身的内在世界更加强大,从而具备更强大的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所以,关于英语教育价值取向的探讨,在文化这个结点上,由客观考察转向了主观考察。就旅游业、就市场谈英语教育价值取向,都是功利的;当关注点从客观转向主观时,从经济化、商业化利益转向人的时候,英语教育价值取向就回归到了一切科学和学科的母体———哲学,也增加了更深层次的审美旨趣。关注接受英语教育者本身的内涵丰富性、个体独立性才是英语教育价值取向应有的状态,因为这些掌握英语的人最终会用英语传递和传承文化,创造新事物、开辟新天地。
(三)英语教育价值取向的两个平衡点
1.个人与社会的平衡。当英语教育的价值取向被归为人本论时,这是站在主观的角度的探讨,但主观的东西,始终要被运用于客观实践,当英语被应用于实践时,自然是要作用于社会的。在英语服务社会的客观价值和丰富个人的主观价值上,要有个平衡;虽然要强调英语教学价值取向的人本论,但也要注意去实现英语对社会应有的价值。2.本国与外国的平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根植于语言:不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就难以真正掌握该语言[10]。外语教育的目标已由“语言能力”拓展到了“交际能力”。这个“交际能力”中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目前在英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英语教师太过注重外国文化的讲授和传递,而忽视了本国文化的对外传递。事实上,现在中国的年轻人对于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在英文方面的了解,要远胜过对大部分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很多英语教师在讲授起西斯敏大教堂、国会山、好莱坞的时候,也应该让学生知道有关故宫、瓷器、四大名著等的英文表达和文化价值所在。我们的教学大纲和课文设置,也是偏重外国文化的传播,而忽略了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和传承。所以,在跨文化交际层面上,英语教育价值取向应该注意本国与外国之间的平衡,不能一味地对西方文化顺从和认同,而要大力弘扬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优秀文化。
四、结语
英语教育价值取向不在于单纯地培养会使用语言工具的人,而要注重培养自身内蕴丰厚、具有独立个性和文化品格的人,不能人云亦云,谄媚西方文化,否定本土文化;而要客观理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促成自我价值最大限度的实现。如何摒弃非此即彼的价值判断,促成这样一种综合的、整体的价值实现,才是值得更多外语学习者去追求和思索的。
作者:郭艳 单位: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