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特点
首先,开放式教学,淡化“教室”的概念。工作室是面对市场开放式的,由教师带领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课堂得以延伸,从而扩大了教学活动的场景,缩小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不再被动地接受既成的结论与事实,而是可以通过自己主动的探索、分析、归纳选择自己所需的东西。加强了教学与市场的联系,缩短了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的距离。其次,“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化教学,针对性强、实践性强、教学互动强。项目涉及本身的专业面较广,课程内容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突破了单一课程的内容,教学内容不依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而是知识的扩展、延伸和深化,扩展学生的视野,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学生通过调研、组织素材、企业交流等直接参与的生产实践活动,使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面对企业和市场,从而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学习目的更加明确,社会能力得到磨炼,就业后能很快融入企业,缩短职业适应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再次,“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借鉴了“师带徒”的言传身教之法,强调教学互动、示范性教学等。在实践教学方面,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另一方面,工作室教学中的项目对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出了高要求,教师必须通过实践不断地充实自己,包括对新设备、新工艺的认识,管理体制,各种工艺流程的正负面影响,以及产品开发、品牌运作等方面的经验,使自身专业综合能力得到较快提高。最后,“项目+工作室”教学建立了教学与市场的桥梁,成为教学与企业合作的纽带,可获得直接经济效益,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合作。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参与项目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起到助学作用。
2“项目+工作室”模式的实施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对实施“项目+工作室”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与途径。(1)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在广东女性职业教育集团的基础上,成立“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位一体的服装设计专业分理事会。在服装设计专业分理事会的指导下,立足于“项目+工作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以工作范围为课程内容的组织边界,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以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为课程实施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与企业联合开发项目工学模块课程标准。同时,依托企业优势,推进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完善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落实校外实训基地的组织工作,保障学生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顺利开展。(2)构建“项目+工作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珠三角区域,深入服装行业企业,依据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关注服装产业的发展动向,在前期“0.5+2+0.5”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深化“生产性实训”与“工作室”教学,构建“项目+工作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适时调整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3)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服装设计专业以服装设计、管理等就业岗位为目标,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以工作室为平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改,在课程教学与实习、技能鉴定、教学管理与评价的全过程中,将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融入教学内容。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标准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符合工作室教学要求的模块化专业课程标准。并以典型项目设计开发专业优质核心课程与配套教材。(4)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确立“引进人才、培养骨干、专兼结合、优化队伍、提高素质”的指导思想,从专业课程建设的实际出发,开展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师培训,主要通过下企业培养、建设岗位模拟工作室等形式,加速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扩大兼职教师队伍规模。通过引进与培养,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工作室”教学团队,同时,每个“工作室”设“工作室”负责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或合作企业的专家担任。(5)加强“项目+工作室”教学运行与管理。各“工作室”负责人将全面负责本“工作室”的教学与管理工作,撰写教学大纲、教材、教案等,安排日常教学及考核评估,组织专业方向的实际项目引入。为了保障“工作室”的良好运转,制订了科学、健全、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了学分制管理制度、仪器设备专人管理制度、指导工作制度、实训环境管理和劳动保护管理规定、督导检查制度。
3实施“项目+工作室”模式取得的成效
我院服装设计专业从2007年开始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一些经验。特别是中央财政支持的服装设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加大了与企业的合作力度。我们在此基础上,积极探讨“项目+工作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途径和方法。2012年,我院服装设计专业确定了“项目+工作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成立项目教学“工作室”群,承接企业设计项目,逐步完善“项目共享、人才共享、师资共享、基地共享、成果共享”的教学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同时建立由合作企业技术骨干、服装设计行业协会领导以及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理事会,全过程参与。在“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一方面大力推进专业建设与改革,在2012年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高职教育重点专业的申报工作中获得建设立项;另一方面大力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服装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服装成衣设计》以课程内容改革为核心,以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为重点,以工学结合为课程体系改革的切入点,取得了改革的成效。2011年该课程获得院级精品课程称号;2012年在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职类立项建设项目中,获得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立项。其次,教师素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理论得到提升,教学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发展。这期间完成的《服装品牌运作》《服装造型设计与训练》《服饰图案设计与工艺》等教材都是由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及在校教师共同编著的工学结合配套教材,教材内容紧密结合服装企业生产实际,反映服装设计发展趋势。最后,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服装制版与工艺技术项目、服装设计项目中均获得国赛三等奖,省赛金奖的荣誉;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服装制版与工艺技术项目中获省赛金奖;
4“项目+工作室”模式的深化计划
(1)成立“服装研发中心”管理运作模式,进一步完善“项目共享、人才共享、师资共享、基地共享、成果共享”的工作室建设目标,依托专业建起的“服装研发中心”,加大与各服装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推进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打造较强的专业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2)全面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采用“基础项目与基础能力培养紧密配合、创意项目与创新能力培养紧密配合、综合项目与创业、综合能力培养紧密配合”的“三级递进”式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3)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企业为专业提供真实项目、兼职教师,学生见习、实习及服装产品研发等条件,专业教师为企业开展技能培训,承接企业品牌策划、产品方案设计等外包服务。(4)校企合作凸显产学研结合专业的办学特色,探讨学校、企业和市场三位一体结合,形成多元化的企业合作模式。
作者:廖小丽 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专题:诉求 import export 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