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像是后现代主义的形式问题之一。“公共”首先是指所有的人,包括普通的老百姓都能共享的场所和空间,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一般说来,公共艺术首先要放到公共场所,如广场、车站、街道、商店、体育馆、影剧院等,人们都可以去,那么,公共的概念与图像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现实的公共场所。图像主要是平面的,即英文的graphic。图像的概念非常广泛,除我们非常熟悉的造型艺术中的油画、水墨画、版画等传统的人造物品外,在当代社会中,摄影、电视、电影、数码图像、计算机图像、商业广告、平面设计、商品包装等都在图像的范畴之内。这些视觉产品的共同特点是全民共享、公众共享的,在当代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强行进入人们的生活空间,不管你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它会以各种方式渗透在你的生活里面,进入你的私人世界,使你不自觉地受它的影响,改变你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当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的招贴画,《到底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如此非凡迷人?》在展览会入口摆放展出的时候,波普艺术就叫嚷着要打破生活和艺术的界限。在波普艺术产生之前,尽管现代派艺术家在绘画形式和表达的观念上也很激烈的反对传统。
但是,一直还没有把艺术和生活界限完全扰乱。艺术流派之间也很少发生联系,都在自己的艺术圈子里苦心经营。波普艺术形成是在50年代初期,当时西方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科技的力量改变了生活原有的审美观念,电影、空间小说、广告牌、机器之美无疑给人视觉享受上很大的冲击,无论在视觉范围还是观念横向拓展上,艺术的范围日渐增大。1952年底,英国伦敦的当代艺术学院召开了一个会议,到会的是一批年轻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评论家。例如,评论家阿罗威、建筑师艾利森和彼得·史密森、雕塑家包洛克、建筑历史学家班哈姆、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等人。他们围绕着大众文化和它的含义加以讨论,如西方电影、空间小说、广告牌、机器之美,总之,讨论的是后工业社会中出现的新文化现象和美学追求。仁义上他们成立了一个独立集团,目的是致力于对“大众文化”的关注。当时在西方所指的“大众文化”是指商品电视画、广告宣传画、流行款式等大众宣传媒介。他们认为,科技发展不意味着是物质上急速的膨胀和增值,精神方面也要跟上去。他们认为这些东西不能只看成商品化的手段,而应该作为今天社会现实中的一个方面接受下来并热情地表现。他们一致努力要把这种“大众文化”从娱乐消遣、商品意识的圈子中挖掘出来,波普艺术的感染力和它的范围一样广阔,它接纳一切,接纳生活中一切更为普通的方面。它仍然是艺术,但绝不是为艺术而艺术。既然是“大众文化”那就意味着艺术作品是大众所能接受的上升到美的范畴中去。波普艺术家常常采用拼贴或者批量复制的手法,看起来比较容易。它是通俗艺术,也是自波谱艺术以后,公共图像才广泛用于艺术形式术语里面。艺术设这些无疑启发了劳申伯格的艺术探索,他开始实践凯奇的理论。劳申伯格最初用近似自动主义的方法在画布上乱涂颜色,再把真实的东西贴到画布上,破坏抽象表现主义的模糊空间,同时又通过现成品来填补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凯奇噪音理论的启发下,他对城市生活的废弃品——垃圾发生了兴趣。
今天在大学院校开展的所有设计类课程,都是有着明显“后现代风”意味的影子。设计纤维艺术、漆画艺术、广告招贴、平面设计、服装设计都围绕着中国波普特有的“后现代”美术意识。由曲线和非对称线条构成,今天大广告设计艺术家在设计创造灵感上都源于美国流行的波普意味的作品与潮流,在画面广告设计构图,颜色上都大胆使用比较流行的“撞色”。整个立体形式都与有条不紊的、有节奏的曲线融为一体。大量使用铁制构件,将玻璃、瓷砖等新工艺,以及铁艺制品、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陶艺制品等综合运用于室内讲究人情味,常在室内设置夸张、变形的柱式和断裂的拱券,设计创造形式其主要观点有三点:一是噪音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副产品,和音乐一样是工人创造的音响。二是重复性,现代工业每天都在重复千篇一律的东西。三是艺术家应该自由地反映客观现实,不受传统的约束。凯奇一面教学,一面进行音乐、戏剧舞蹈和所谓混合媒介的试验。后现代风格强调建筑及室内装潢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探索创新造型手法,或把古典构件的抽象形式以新的手法组合在一起,即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错位、裂变等手法和象征、隐喻等手段。注意室内外沟通,竭力给室内装饰艺术引入新意。
广告设计把这些本来不具备审美特性的东西按照艺术构思拼凑起来,使之脱离原来的属性,具有了新的含义,在形式上开“结合”艺术的先河。后现代风广告设计是对现代风格中纯理性主义倾向的批判.
作者:于丹 单位:佳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