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析学习者特征
分析学习者特征包括分析学生的一般年龄特征和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特点、认知能力。它为确定学习起点水平、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中,分析学习者特征除分析学生学习的一般特征外,主要是分析其学习该课程的特征。通过学习者分析,教师可以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学习、发展的机会。
2.分析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分析关系到教学信息的组织。教学内容分析包括划分单元和课,将学习任务进一步划分为小的子任务,找出学习内容之间的层级关系,为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起点提供依据。内容分析法一般使用层级分析法,通过回答一系列“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掌握什么?”的问题,将学习内容排列为一个层级,从而确定教学起点并为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其他步骤提供依据。分析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应以该课程的特点为依据,从有利于学习出发,分析课程的内容结构、重点难点,包括教学大纲及教科书对教学内容范围、深度的规定和要求。将小学信息技术课从整个学科的知识结构到单元和课逐级细分,合理安排教学顺序,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
3.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和教学过程而取得的学习成果或达到的最终要求,它包括认知、情感、技能、态度等方面的目标,教师在编写教学目标时,既要明确教学所要达到的直接学习成果(如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又要重视那些不能看见的重要成果(如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已在教学大纲中作了规定,在教学中要制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把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目标分解为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以便把教学大纲的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4.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与小学其他课程的特点明显不同,讲授型教学模式不完全符合本门课程的教学。教师应当在把握课程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创建适合本门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目前,以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教学”等都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比较符合信息技术课教学,我们不妨借鉴一下。
5.重视上机操作过程
教师要结合信息技术课的具体要求,加强上机实习环节,让小学生多动手实践,使其能够在做的过程中认识和掌握新知识。在上机过程中,教师要告之小学生“怎么做”,即要精心策划技能培养程序,确保小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并帮小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小学生学会边动手,边观察,边分析,启迪他们在实践中进行科学思维。
6.进行教学评价
在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评价贯穿始终。评价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在设计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作用,通过它可以不断地对设计过程进行修正。总结性评价是对教学设计的最终成果进行价值判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教师可以通过随堂提问或者上机操作来检验学生已掌握知识的水平,以此为依据调整教学方向。总之,加强小学信息技术课理论与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要用心设计,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授课,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作者:王亮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