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模式定位不明确
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晚,各高校受师资力量、培养条件等制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差异较大,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其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应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差别仍不够突出[3]。学术学位研究生更强调其科研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侧重临床素质培养,包括专业知识、临床分析能力、临床诊疗能力、临床操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等。
二、培养质量监督与考核体系不完善
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督与考核体系尚需完善,缺乏系统全面的质量监督与评估机制,课程考核多采用课程论文形式,并不能有效地对研究生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全面评价,其教育模式尚未摆脱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传统,侧重科学研究,论文选题也与临床工作实际联系不紧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依靠导师培养和严格的过程管理,还需规范的评估机制及一系列规章制度来保证[4]。
三、提高培养质量对策
培养质量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加强质量监督与评估可以使研究生的培养步入规范化的轨道,重视过程管理,规范培养过程,保证培养质量,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注入全程培养观念,即从研究生导师遴选到招生选拔,从制定培养方案到实施并进行考核评估及论文答辩的整个过程中,保证每个环节的质量,从而使培养质量得到保证。
1.不断壮大高水准的导师队伍,提高师资力量。在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师资队伍方面,可通过以下方式解决:(1)通过“内培外引”等方式,努力构建结构合理的导师队伍;(2)注重导师遴选,应重点考察其知识结构,尤其对本学科发展趋势和临床前沿的了解;(3)加强对现有学术型导师的实践性培训和考察,促进师资转型;(4)增加专业学位导师的进一步深造和培训机会,注重导师对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的学习与交流,促进导师队伍建设。
2.控制生源质量。注重口腔医学研究生生源质量,严格控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入学标准。除研究生招生所必备初试、复试的严格考核和把关外,专业学位研究生还需强调其临床操作基础,应掌握基本的技术知识,具有独立诊疗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和较强的临床操作能力。
3.确立培养目标及培养计划。专业学位研究生所需的“临床、科研”协同培育以能力和思维培养为中心,需因材施教、严格要求,同时,还要保障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实施,制定全面的培养流程[4]。(1)研究课题应与临床紧密联系,主要研究疾病诊断、治疗与服务等临床实际问题;(2)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使研究生培养根据课题选题、研究条件等有序进行;(3)科室应成立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带教老师为指导小组,全面开展临床指导工作;(4)根据研究生培养要求提供相应的临床病例和实践操作机会,应用新技术,提高治疗水平。
4.监督与评估培养环节。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估是保证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5]。学位授予单位通过常态性的自我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完善管理职能,确保培养质量。(1)理论课程:组织成立专家委员会,采取随堂听课,问卷调查,抽查考核等方式,对部分学位课程教学成效等进行督导,对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和举措;(2)培养环节:完善临床训练、中期考核相关机制,成立督导与考核小组,对研究生临床训练、中期考核等环节进行评估,口腔医学临床训练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严格轮转制度,建立培养档案,确保培养质量[6]。
5.规范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培养的总结性成果,反映研究生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的程度,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7]。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临床科研工作训练不可或缺,应重视研究生课题选择,科研课题需结合临床实际,在临床实践中寻找课题,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与技术为研究目标,解决临床中实际问题。论文答辩环节,严格申请条件,实行论文“双盲”抽检制度,提高研究生和导师对论文的重视程度。对学位论文匿名外送评审,从制度上杜绝论文评阅的“人情分”现象,进一步提高学位论文质量,保证学位授予的公正性与严肃性。质量是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以严格的训练,考核和科学管理为基础,通过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机制,建立和实施研究生教育全过程培养体系,为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奠定基础。
作者:孙海涛 钟靓 陶谦 单位: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