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目前我国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数量处于上升趋势。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统计报告显示,艾滋病已经成为造成成年人死亡的第五大原因[1]。据调查,我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以15~29岁青少年人群为主,约占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人数的60.0%[2]。卫生部于2005年已将高校大学生列入艾滋病高危人群[3]。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脱离家长束缚、逐渐走向社会的阶段,在诸多不良诱惑面前,很难正确分辨并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做好校园生活的最后一道宣传防线,对于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十分重要。本文针对630名高职院校学生关于艾滋病基本知识、态度方面的调查分析,为探讨高职院校预防艾滋病教育模式及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某医学高职院校大一新生315人,大三学生315人,共计630名学生。
1.2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医学高职院校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两部分,内容为:(1)艾滋病的基本知识;(2)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的态度。设置“能”“不能“”不知道”3个答案选项。问卷不记名,当场发卷,当场收卷。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1录入问卷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研究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在年级和专业上的差异。
2结果
2.1不同年级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回答正确率
被调查的两个年级的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回答正确率各有不同,且随着年级增高,回答正确率也随之增高。问卷中对于“艾滋病能否被根治”,两个年级回答正确率均最高,分别为95.4%和96.7%;对于“蚊虫叮咬能被感染”,两个年级回答正确率均最低,分别为65.3%和80.1%。由此可见,无论年级高低,对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认识率较高,日常接触认识率次之(见表1)。
2.2三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回答正确率
调查针对三年级临床医学专业(90人)、护理专业(90人)、医学检验专业(35人)、药学专业(35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35人)以及预防医学专业(30人)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回答正确率进行了比较。总体来看,除预防医学专业外,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学生在回答正确率方面优于其他3个小专业。由此可见,不同专业学生对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认识率均较高,日常接触认识率次之(见表2)。
2.3学生对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的态度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对艾滋病的态度、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大多处于中高水平,说明被调查的学生有一定的正向积极态度,尤其是希望依靠社会力量帮助患者。但在“对艾滋病患者具有恐惧感”和“是否想成为援艾志愿者”这两题的正向态度率低于50%,说明被调查的大多数学生在直接面对艾滋病患者时都很恐惧,有躲避心态,依然存在对艾滋病患者的负向态度(见表3)。
3讨论
3.1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认知
调查显示,从不同年级及专业来看,对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有一定差异。按年级比较,三年级学生整体知晓率明显高于一年级新生,说明随着年级升高,在校接受的医学知识不断增多,对艾滋病的认识自然就提高了;按专业比较,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医学检验专业整体认知明显高于药学专业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说明不同专业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有明显差异。因为不同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会有不同,临床医学、护理、检验3个专业的课程都偏重于对此病相关知识的讲解。就问卷不同问题的回答正确率来看,学生对主要传播途径掌握较好,但对蚊虫叮咬、共用刮胡刀、共同游泳等问题,认知并不理想。说明现阶段在预防艾滋病教育过程中,对于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还存在不足,应进一步加大对高危行为以及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对艾滋病认识更深刻、预防更全面。
3.2学生对艾滋病的态度
调查表明,被调查的学生对于艾滋病的态度总体上处于中高水平,但是在与自身生活和学习相关的问题中,依然存在一定的负向态度。所以还要在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加大宣传,引导学生积极正确面对艾滋病及其感染者。可以利用医学院校的教育优势,增加健康教育内容,从根源上解决相关问题。
作者:聂立华 纪颖 蔡纳新 王秋芳 肖焕波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
相关专题:关于金融风险化解方案 论文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