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教育资源的含义
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含义,学者们有不同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高等教育资源是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用于维持高等教育活动正常运行和维护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一切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和无形资源;第二,高等教育资源是各级各类高等学校进行高等教育活动,谋求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第三,高等教育资源既包括有形的资源如基础设施、图书资料等,也包括无形的资源如智力资源、品牌资源等。这些对高等教育资源含义的理解有不同的侧重点,但都没有把高等教育本身作为一种资源,因而形成的概念是不完整的。笔者认为,教育资源包括教育本身和用于教育的各种自然和社会资源。国家为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把教育作为全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推动力量,以期与整个国家的命脉联系在一起。从这个层面上看,教育是众多资源中的一种;为了发展教育,培育人才,教育需要土地、人员、资金、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各种资源的投入,从而形成了教育的资源。在这里,各种资源集中体现为学校的资源,因为学校是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教育的主要工具;当然学校的资源还包括学校长期办学而获得的声誉、凝结的文化等,这些声誉和校园文化是学校个体所独有的,即办学特色。因此,高等教育资源一方面指高等教育本身(国家的所有资源包含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另一方面指流入高等教育的各种资源和高等学校经多年的发展积淀下的声誉、文化等。
二、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需求的无限性
大多数学者对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需求的无限性基本上一笔带过,究竟稀缺和无限在哪些方面,没有严格地定义。对人类社会发展来说,一切资源没有不稀缺的,没有能完全满足人类需求的资源。资源的稀缺和需求的无限只能是相对的,即在特定的时空情况下的稀缺和无限。但究竟高等教育的稀缺指的是什么?对高等教育的无限需求又是指什么?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有两方面:一方面,高等教育这种资源是稀缺的;另一方面,流入高等教育的资源是稀缺的。“高等教育这种资源是稀缺的”指的是高等教育不能为所有人提供,一部分人能受到高等教育,而另一部分人受不到高等教育;“流入高等教育的资源是稀缺的”指的是国家或社会不可能把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高等教育,它是受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所限制的。除了教育要发展,其他行业也要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有限资源要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各行各业中进行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无限性也有两方面:一方面,国家、社会组织、家庭或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是无限的;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对资源的需要是无限的。国家为了增强国力需要无穷无尽的各方面的人才,因此,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无限的;同样社会组织也在不断发展,也不断需要人才;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是无限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个人通晓各方面的知识的要求突显重要,“一个人受的教育越多,越感觉自己的无知”,况且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对资源的无限性需求,体现了流入高等教育的资源(人力、财力、物力和学生)没有满足的时候。当今世界所有高等学校都在引进教师、吸纳经费、购买先进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和扩大生源面,不断使学校资源扩大和优化。
三、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社会上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讨论也是比较多的:一是认为教育资源的配置是由教育产品的属性决定的,并将教育产品分为公共产品(义务教育阶段)和准公共产品(中学后的教育),对准公共产品的教育采取政府投入和市场投入的方式(王善迈,1997);二是认为决定资源配置方式(市场或政府)的不只是产品的性质,还有其他的因素,资源的配置方式是指各种方式在配置中的比例或者说是程度问题(吴怡兴,1999);三是认为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是由教育产品-“教育服务”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决定的。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就是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不同组合,有四种:公共生产-公共提供、公共生产-私人提供、私人生产-公共提供和私人生产-私人提供。义务教育阶段应采取公共生产-公共提供和私人生产-公共提供两种,非义务教育阶段应采取公共生产-混合提供和私人生产-混合提供(王红,1999);四是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是受我国经济体制的创新程度制约的,应该用制度创新来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市场机制和制度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增长的原动力(康宁,2004)。
蒋莱等认为我国高等学校的资源(仪器设备和基础建设)的现状是使用效率低下、管理不善、发展不协调。为此,作者提出了“三期管理”模式,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阎凤桥等认为影响学校资源配置的因素是由学校中最短缺的资源决定的。这些讨论,虽然各自都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但由于对高等教育资源的理解不同,所以侧重也不同。归纳起来实际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影响教育资源配置的因素;二是高等学校的资源在高校内如何进行分派;三是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及其评价;四是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笔者认为,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指四个方面:第一,国家(政府和社会)对高等教育这种资源的配置,包括高等教育的数量和质量。在数量上指要新建(或撤并、升格)多少所高校、成人教育等,允许多少国外教育机构进入本国(教育贸易)等等;在质量上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什么规格什么标准的劳动者,如发展博士、硕士、本科、高职高专专业教育的比例等。高等教育的数量和质量需求是由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决定的。在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大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各方面的需求更大,这时发展高等教育成为了必然和可行。所以国家先后采取了许多措施,如《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办好100所左右的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以及所实施的“211工程”和“985工程”、扩大招生规模等都是从国家层面对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正确解决,关键还在于如何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和途径来配置足够的教育资源”(卢育林,2001);第二,为了实现第一方面的目标,国家(政府和社会)需要对高等教育进行投入,也即要有多少其他资源流入高等学校。要发展教育就要有土地、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要对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学校进行土地大小的投入,要有一定量的教师、教辅人员进入学校,要购置图书、仪器、设备等,要给参与教育的人员予以物质资助。
这主要由中央、地方政府直接对高校的投入(土地的划拨、财政拨款、教育事业费等)和社会各种组织对高校的资助(捐赠、参与办学等)来解决。政府在对高等教育进行投入的同时,也制定专门政策大力引导社会资源进入高等教育,提倡大力举办民办高校,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鼓励社会组织对高校进行捐赠,允许高校贷款等等。这些措施都体现了整个国家资源对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第三,流入高等学校的各种资源在学校内部如何进行配置和使用(包括人、财、物、无形资源等)。合理利用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就是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目前,高等学校仍然存在一方面资源不足,另一方面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的情况。高等学校如何使用已有资源,如何在人、财、物以及隐性资源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第四,个体在一生中如何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即何时何地接受何种程度的高等教育。个体是教育资源的基础,教育是人类知识的传播与继承,没有受教育者,教育就不存在,所以个体决定了教育的发展。在农业社会,种植捕猎是人类的生存所必需,而种植捕猎的技能需要实际操作和现场教授,这种技能多数由长者或熟练者传授,教育的功能是以教育人们的思想道德为主要,故而学堂(学校)少、规模小。
工业社会,掌握一门技术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教育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传授人们努力掌握一门技术、技巧,所以促使了以教授工业技术为目的的专门院校诞生。现代工业社会,人们对教育的需求除了掌握工业技术外,进行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明成为人类对教育的急需,所以推进了现代大学的形成,尤其是在高校内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基础教育在当今社会成为每个个体必须接受的教育,而高等教育并不是所有人都必需的,有的甚至进入高等教育后因某种原因而不再接受高等教育。个体对未来的预期和教育偏好也促使了教育资源的流向,为什么会出现热门专业、冷门专业,为什么有的系/部大,而有的系/部小?这些都包含着个体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结果。
作者:陈海生 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