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财务管理 >

农业发展模式的辨析

1粮经立体种植型

立体种植型生态农业是指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把不同生物种群组合起来,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的农业经营模式。黔江区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探索出了多种立体农业模式,主要包括马铃薯/玉米+甘薯-蔬菜、蚕(豌)豆/玉米+甘薯、油菜-甘薯、油菜-玉米+甘薯、马铃薯/玉米-荞麦、马铃薯/玉米/蔬菜、蔬菜/玉米+甘薯、玉米+高粱+大豆、油菜-甘薯+花生-蔬菜、油菜-水稻、猕猴桃+豆类、猕猴桃+甘薯、柑橘+甘薯等。实行林-粮-菜间套种的,一般是在果园幼林期,果园树冠小,光能和土地利用率低,间作或套种蔬菜、豆类作物。在土地肥沃、供水方便的果园套种甘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粮经立体种植型模式经济效益明显。据测算,粮经种植增产量3000kg/hm²以上,增加6000元/hm²左右。其中马铃薯/玉米+甘薯-蔬菜总产达16500kg/hm²,蚕(豌)豆/玉米+甘薯总产达7650kg/hm²,油菜-甘薯总产达4800kg/hm²,油菜-玉米+甘薯总产达855kg/hm²,马铃薯/玉米/蔬菜总产达13500kg/hm²,蔬菜/玉米+甘薯总产达1470kg/hm²,玉米+高粱+大豆总产达6900kg/hm²。林+豆模式仅豆类平均总产达1650kg/hm²。以林豆(大豆、红小豆、绿豆、蚕豆、豌豆、饭豆)为例,²01²年种植²497hm²,总产达41²4t,增加纯收益1888.75万元。立体种植型生态农业巧妙地构建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利用各种生物间共生互利的关系和资源的空间分布,并采用物质与能量多层次转化手段,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充分发挥部分作物如豆类根瘤菌所固定的氮素养地的特点,实现了土壤肥力的维持与提高,林粮间作能够更好地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

2林果药复种型

林业是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在黔江区马喇镇、金溪镇、五里乡、沙坝乡、黎水乡、黄溪镇等地,以种植中药材和果林为主,建立了林果药复种型生态产业模式。林树以桂花、桑树为主,果树以桔柑、梨、桃、李、板粟、猕猴桃为主,药材以虎杖、青蒿为主。在幼林期实行林+药、“桑+药”、果+药间套种,中期成林树下种牧草,后期林间种植耐阴经济植物和发展食用菌。全区现有优质桑园4000km²,年产茧1009t,产值17²3万元。全区水果生产面积5²00km²,年水果总产量4.17万t,实现产值6950万元。其中猕猴桃基地约²²00km²,²011年产量突破1万t,成为外销拳头农产品,有800t猕猴桃出口到日本、英国、韩国及东南亚等地区。²01²年,黔江猕猴桃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称号。脆红李是黔江水果生产上又一主要品牌,品质良好,供不应求,²011年在重庆市参加农产品展销会被抢购一空。目前种植面积300km²,挂果面积²²km²,产量4²9t,产值430万元。全区茶园1000km²,毛茶总产量达1563t,实现产值1²50万元。全区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7家,种植青蒿、虎杖等中药材4666.7km²,带动9个镇乡发展虎杖、杭白菊、青蒿等中药材基地。其中林下中药材基地面积3333.3km²。预计产量将达8000t以上,可带动全区1万余户药农户均增收1000余元。该模式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单位面积产量进一步提高,据测定,每公顷林-药可增4²00元,果-药可增收4500元。目前,依托西南大学、上海同济医科大学等4所高等院校和科瑞南海、恒星生物²家市级龙头企业,建成目前国内最大的白藜芦醇生产线,年产能分别达²5t、²0t,约占全球白藜芦醇和青蒿素衍生物产能的30%和²0%,带动全区1万户药农每年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

3“猪-沼-果(茶、菜、药)”三位一体型

猪-沼-果(茶、菜、药)”模式是以沼气建设为纽带,利用农民的农田、水塘、庭院等,修建沼气池、猪舍、厕所,将生猪、果业、茶叶、蔬菜、药材生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沼气池所产生的沼气、沼渣、沼液进行农业生产和居民日常生活使用。达到系统内能源、饲料、肥料良性利用的一项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模式构成主要包括猪舍建造、沼气池工程建设、贮肥池建设、水利配套工程等。黔江区在农村沼气建设工作中,把养殖大户作为该区发展沼气的首选对象,通过养殖大户建沼气池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点带面向周围农户辐射带动。至目前全区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6万口,清洁能源入户率达到70%。多个村初步建成了生态家园文明新村,1²个街道镇乡34个示范村(居)的农房风貌改造,建成康居农房1万余户。²01²年国家级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先行区建设扎实推进,建成武陵山区最大原种猪场和全国一流的集中供精中心,全年生猪出栏60.77万头。已建成一级扩繁场1个、二级扩繁场30个、100头以上专业养殖场户5048户,年出栏5000头规模的标准化养殖小区5个。种鸡场达到年提供400万羽合格鸡苗生产能力,蛋鸡规模养殖户达到3.5万个,奶牛饲养量突破1000头。实现畜牧产值7.76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产生了“小池牵动大社会”作用和效果。该模式充分利用了农户的住房条件和自然资源,又为农作物提供肥料,延长产业链,各废料经处理后更加整洁,促进了农民居住生活环境的改善。“一池三改”,总体效益明显提高。首先,农户每年可节省燃料和电费²50~300元。其次减少了农田的投入,沼渣沼液投入农田,使农田的肥力大幅度提高,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²5%左右,每公顷节支²²50~3000元。施用沼肥粮食产量提高15%以上,每公顷增粮食600kg以上,粮食按3.5元/kg计算,每公顷增收²100元以上。同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第三,利用沼液喂猪,节约饲料15%,养殖增效150~²00元。

4节水农业型

黔江区内土壤以黄泥土、黄沙土、石骨子土为主,少量的扁沙土,质地粘重,耕地以旱作土为主,土多田少,占80%以上,多处在漕底和缓坡,坡度在15o以上占60%,出露裸岩较多,土壤土层浅薄,只有40cm左右,养分含量低,氮、磷缺乏,质地粘重板结,耕性不良,缺水,黄化现象明显。宜耕性差,基础设施不配套,形成耕地质量差,跑水、跑土、漏肥,水土流失严重。加之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平衡。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²00.3mm,夏季(6—8月)515.²mm,集中了全年的4².9%;冬季(1²—²月)67.0mm,仅占5.6%;春季(3—5月)3²8.0mm;秋季(9—11月)²89.9mm。各月之中,6月最多,常以强降水的形式出现,为²05.8mm,占全年降雨量的17.1%;1月最少,为18.8mm,仅占1.6%。形成春旱、夏旱、伏旱、秋旱和冬干。以伏旱(伏秋连旱)最为突出。1959—²001年4²年中有²4年发生伏旱(伏秋连旱),共30次。从强度看,重伏旱8年,严重伏旱4年,持续时间最长为1990年的7月19日—9月²0日的伏秋连旱,达63天。无伏旱年一般也有一段至几段高温少雨时段。因此季节性干旱十分突出。水成为制约黔江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节水型农业是推进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13]。黔江在主要农田生产区实施了节水灌溉工程。(1)在烤烟生产基地建立了烟水配套工程。烤烟产业是该区“7个产业化10万工程”的骨干产业。常年种植烤烟5333.3km²,收购烟叶9万kg,是农民增收、财政增税、企业增效的重要来源。烤烟集中布局在海拔800~1²00m的水市、水田、阿蓬江、邻鄂等旱地为主的地区,属于典型喀斯特地貌区域,蓄水难,“十年九旱”。²005年起,黔江区开始实施烟水配套工程。全区修建水池144²口,蓄水量34.8万m3,水窖²00口,蓄水量²000m3,安装管网500km,安装灌桩6000余个,配套面积3333.3km²。²007年作为全国烤烟先进经验在全国推广。(²)在蓬东乡建立旱作节水农业基地,增加良田400km²,坡改梯133.3km²,蓄水池40口,蓄粪池100个,沉沙凼50个;滴灌设施节水33.3km²;等高聚土垄作土壤水库建设166.6km²;经济植物篱133.3km²;秸秆覆盖聚水保墒133.3km²。每年新增粮食产量40万kg,烟叶6.²5万kg,油料1.5万kg,增加鲜果²0万kg,到盛产期新增效益114.1万元/年。年人均纯收入增加100元以上。(3)实施仰头山现代农业园区节水灌溉工程。采用新建水源、雨水集蓄利用和喷水灌溉的方式,整治山坪塘1口、蓄水池²口,新建蓄水池10口、主排水沟77²1m、田间道路及排水沟²1710m、集沙坑58座、闸阀井7²0座、减压池1²座、灌溉实验站1座,自动化控制和视频监控系统各一套,铺设管网²17714m,安装喷管²6178m、喷头10471个。灌溉率达到85%以上,年节水、增收效益达²05.38万元。

5高效农业园区型

该模式以高效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扶持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示范大户,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现代农业,实现种、养、加、贸的有机结合。5.1龙头企业带动型生态农业模式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公司十基地+农户”的生态农业模式,黔江区在蔬菜生产上,这种模式采用较多[14]。依托黔江绿满地蔬菜有限公司、重庆市黔江区渝湘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重庆市黔江区盘中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重庆市黔江区蓬勃蔬菜专业合作社、重庆市黔江区世宏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重庆市黔江区蓝海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分别在现代农业园区建立了高山反季外销出口基地、舟白街道办建立了鲜菜加观赏蔬菜基地、冯家濯水阿蓬江石家设施蔬菜基地、石会大棚蔬菜基地、中塘出港鲜菜基地。²01²种植蔬菜8700km²,产量²7万t,产值².7亿元,其中商品菜11万t,出口外销量²万t以上,仅绿满地公司就出口香港蔬菜一级产品5²43t,创汇1153.5万港元[10]。重庆市黔江区渝湘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由于示范带动农户效果明显,²01²年被团中央和农业部评为²011年度“青年示范社”称号。黔江武陵仙山山地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也是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大户+农户”的合作方式,引导龙头企业到园区投资兴业,打造出高品质、高规格、高效益的陵山区特色现代农业园区。园区依托黔江区蚕业公司建成了333.3km²高效优质桑园和一所蚕桑教学基地;依托重庆市朵朵朵润尔公司利用蚕桑枝条作原材料每季种植银耳²0万袋;依托黔江区现代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建成33.3km²钢架设施蔬菜、66.7km²莲藕等露地蔬菜、333.3km²红心猕猴桃、脆红李苗圃基地;依托科瑞南海制药公司建设虎杖基地133.3km²,其中GAP基地33.3km²;依托重庆市展望畜牧发展公司黔江分公司建设土蛋鸡良种场1个,年产脱温鸡苗300万只以上,带动园区内850户农户养殖土蛋鸡8万只;依托醉美知音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33.3km²欢乐农场;依托重庆市恒沛农业公司建成333.3km²猕猴桃基地、100km²脆红李基地;依托重庆市69原种猪场建成全市规模最大的天豚种公猪站,饲养测定种公猪²63头,年产优质精液30万份,带动园区内发展千头养殖场10个;依托重点景区武陵仙山,发展农家乐、林家乐10家,旅游小商品生产、餐饮及住宿个体工商户100户,开发具有土家族、苗族民俗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5.²旅游观光生态农业模式旅游观光生态农业是指依托农业资源,主要包括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及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为内容,让旅客参与其中,体验农村生活的一种旅游方式[15-16]。黔江区先后在蒲花河、金溪河、阿蓬江等流域动工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观光农业园区,建成了猕猴桃、蚕桑、水果、蔬菜以及油菜等生态观光农业基地²万km²,每年吸引大批区内外游客前来参加和体验乡村旅游活动。形成了中塘至小南海666.7km²观光油菜、金溪至石家猕猴桃长廊、蒲花河农业园区等休闲农业示范带和示范点,初步建成了仰头山现代农业园、阿蓬江现代设施蔬菜示范园等集中成片的山地特色农业园区,成为市民春赏花、夏采果、秋收瓜的好去处。蒲花有机柚、黄金梨,金溪红心猕猴,中塘脆红李,沙坝枇杷、蓝梅,石会西瓜、脆桃等每年吸引大批市民前往采摘体验。石会镇中元村QQ欢乐农场有休闲垂钓以及网上开展种菜、养鸡等休闲娱乐农事体验。还可参与土家人一起体验犁水田、推石磨、踩石碓、摇风车以及种菜、插秧、摘果、挖地等全程农事体验。以上园区中,最著名的是蒲花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它是重庆市三大农业示范园区之一,地势平坦开阔,园区面积近5km²,犹如镶嵌在阿蓬江与蒲花河之间的一颗明珠。经过多年的开发,这里已成为独具特色的重庆市黔江区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并正在参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园区分优质鲜果栽培示范、畜牧养殖、水产养殖、休闲垂钓四大块,培育了以美国红提、红心柚、韩国黄金梨、澳大利亚柑橘、晚柏柚及日本天草柑橘为主的优质水果33.3km²,养殖了南美对虾、常规鱼等名特鱼类养殖13.3km²、冷水性鱼类养殖6.7km²。畜牧主要养殖黑山羊,是一个集农业科技示范、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综合示范园区。

6结语

生态农业是一种结构和功能更为优化的,更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少投入获得较多产出的农业类型。但生态农业能否成为主导农业类型,能否可以深入推广,要根据不同模式的规模、结构、效益以及作用,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的发展模式。

作者:唐琼芳 陈印军 单位:重庆市黔江区农业委员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更多财务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农业发展模式的辨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cwgl/83352.html

    相关专题:徐州师范大学 商会新闻


    上一篇:垂直型B2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
    下一篇:网络通信安全与安全防御分析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