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A股5年首次触及涨停之后,中石化股价就一路“上涨不休”,截至3月7日收盘,中石化股价在13个交易日中已上涨18.36%,名副其实地成为蓝筹股的一杆标杆。
中石化本轮股价大涨的原因,自然是和其率先启动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关:2月19日,中石化发布公告称,中国石化董事会同意将公司油品销售业务板块现有资产、负债在审计、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重组,同时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参股,实现混合所有制经营。
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已成中国下一轮改革“核心命题”的大背景下,中石化的“提刀革命”,显然被赋予了“国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标志性突破”的样本意义。
事实上,“混合所有制”在我国并非是一个新生概念。早在十五大、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十七大等重要报告中,均对此有所提及。并且从实际上来看,市场上也从来不缺乏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案例。
1992年的中联重科,其前身还只是建设部下属的一家二级研究院所,初创时员工只是7人。而此后,在中联重科逐渐壮大以后,又相继经过了公司自身的股份制改造和大股东建机院科研院所的改制,两大主体的变革,最后交汇于大股东的整体上市,最终形成了如今典型的混合股权结构,不同性质的资本融合为与市场紧密挂钩的利益共同体。目前,其年销售产值已经超过900亿元。国有资本增值最高时达到800倍。
拥有相似经历的还有中国建材和中国医药,两家在改制之初在央企序列中只能算是小字辈的企业,在经过联合重组、管理整合和集成创新等一系列市场化改革之后,最终以少量国有资本撬动大量社会资本,实现了以小博大,如今,两家企业早已不是“当年小弟”。
尽管已有先例,但像中石化这样在市场上拥有垄断性质的央企试水混合所有制改革尚属首例。如今,虽然“混合所有制”这个话题被炒得火热,从国家层面各文件报告表述口径上也显示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目前已箭在弦上,但在操作层面,目前却还只是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态势,像中石化这样敢于“提刀革命”的企业,可谓少之又少。目前,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或者其他形式的资本,在对混合所有制改革蠢蠢欲动的同时,却又大多显得顾虑重重。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在谈及“入股国资”这个话题时,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表示,不取得控股权,不会参与国企改革。而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更是明确表示,国企的本钱太大,民企的太小。“我没有钱,我也不敢。”
很显然,民资的主要担心在于,入股国资之后,其较小的体量,会不会迅速淹没到国企动辄几万亿的资本之中,民资也由此沦为“陪太子读书”的角色。如果混合之后取不到“话语权”,这钱不是白花了吗?
民企表示“不敢”尚可理解,让人吃惊的是,大多数国企也竟然表示“不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有某央企老总抱怨道,“在评估、定价机制都不完善的情况下,我以国有资本引入社会资本时,会不会突然有人说我把价钱故意定得太低了?国有资产流失的罪名,谁也担不起!”
坦白地说,目前,对于混合所有制这一改革路径,各方在认识上并不存在原则性的分歧。现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之所以呈现出“雷声大、雨点小”的态势,其实更多的是顶层设计的原因。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9日在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所说,现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基本政策已明确,关键是细则,成败也在细则。
是的,的确在于细则。混合所有制到底怎样混,非公资本如何参与到国企改革中来,哪些领域可放开,国有股份应占多少比例,民资、外资可以参与多少股份等,如何才能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目前,就这些问题,国家亟需拿出一个操作性强的细化方案来,否则,所有在此层面的“探讨”,恐怕都只是饥者画饼,混合所有制改革,就真的不好“混”!
相关专题:答辩委员会决议 答辩委员会决议模板 答辩委员会评语 答辩委员会意见 硕士答辩委员会决议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博士答辩委员会决议 硕士答辩委员会评语 博士 论文答辩委员会评语 海南医学院学报 坚守个人干净这条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