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建筑样式符号是其所在地的区域性地域文化的汇集和凝练,其象征着城市的精、气、神,是构建现代城市的视觉形象体系的重要基石.提取城市传统的地域性建筑中的视觉符号元素创建城市形象,不仅能够让逐渐趋同的城市视觉形象呈现出特有的个性,还能传承即将弥散的地域特色,让现代城市重现故乡熟悉的味道.
关键词:传统建筑;符号;城市形象;传承
城市视觉形象设计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它所囊括的林林种种、包罗万象,其研究领域涉及到社会学、传播学、设计学…….在强调个性和注重传统文化传承的现代,标新立异的城市形象设计并不会让城市的视觉辨识度提高,而构建在城市中特有的文脉之基础之上的视觉形象才能够将城市的气质外显,才能够让城市的精神、文化展现于具象的视觉形象中.而沉淀在传统建筑中的建筑艺术样式符号是城市文化的凝练,是公众乐于接受和认同的具体视觉形象符号样式.这些经典的建筑样式符号是地域性文化经过历史长河记忆拉结而成,它们是能够彰显城市特色底蕴的本土性视觉语言,所以如若在城市视觉形象设计中将城市固有的传统建筑样式符号进行融合和应用,不仅能够很好的展现城市的精神,还能够让设计具有很强的个性和原创性.
1解读现代城市形象设计的趋向
城市形象应该是城市内在的特质的具象表现,它是人们给予的城市总体评价和心理认知,应该是集合公众的共同意愿而缔造出来的视觉形象.但是大多的城市视觉形象设计偏向过度追进科技化、时尚性,这一现象让城市多了许多陌生感,同时又感觉似曾相识的“熟悉”,之所以“陌生”是因为城市原有的韵味在消失,原有那种熟悉的味道没有了,而所谓的“熟悉”则是众多的城市呈现出趋同的面貌.虽然现在很多城市都在强调名人、名景,以期望塑造出具有记忆点的城市视觉形象,从而提升城市发展的软实力,但是这样的城市形象往往都是脱离了整体地域性文脉的断点式开发,而非体系性的整体塑造.现代很多城市的形象设计往往是简单而直接的对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古迹、自然景观之精华进行攫取,一个塑像、一个景区固然是具体的视觉形象,而未经凝练和符号化的视觉语言是苍白的,未经整合的视觉形象是不成体系的,致使很多的城市形象设计呈现出虽有各自的视觉节点,而并未整合出城市的内涵之合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城市形象的设计任然还是有政府“一言堂”的现象,政府是筹划、决策、宣传城市形象的主体,民众的意见和意愿相对式微,致使很多城市的视觉形象设计的公众认可度比较低.随着公众生活品味和文化层次的提高,加之新媒体技术的发达让民众参与更加便捷,因而现代城市形象设计中的民众的印记越来越多.所以现今很多城市的城市形象的设计都是征集民间创意,再由政府集中进行设计研发,进而能产生民众意志为导向的城市形象设计.目前,国内的城市视觉形象设计,虽稍显杂乱,识别度和传播性都略显不足,但仍产生了很多精彩案例,例如杭州市,其城市的标识是源于杭州的经典印记,是公众心理中的印象.究其原因就是其萃取了传统建筑中的建筑符号,从而提高了识别度的同时也得到了公众的认知度.所以这样的成功案例也得到很多城市的效仿,即便是城市标识中的城市传统建筑符号未有充分体现,但是在城市形象的整体传播中,传统地域性建筑的建筑符号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例如在10年上海世博会中的各地方展馆就将这些传承已久的精髓展现的淋淋尽致.可以说现在的城市形象设计追求时尚、科技之外更注重地域性的差异性和传承性,可谓是“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仿照古法而融合现代也就成为了现代城市形象设计总的趋势,而城市中固有的传统记忆中的视觉语言符号是城市形象设计攫取的优秀而丰富的设计资源.
2传统地域建筑符号在城市形象中再生设计的优势
黑格尔将建筑视为是建筑材料组合在一起而表现出来的象征性符号,也就是说,建筑的形式符号是人们精神情感表达的物化表象,是人们用来交流而产生的共同表达形式,是一门“符号技术学”,建筑符合了一般符号学的特征.早在二十世纪而中期,建筑符号学在符号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中产生,成为符号学体系中的新一员.所谓建筑符号学就是基于符号学的研究方式方法和研究成果去解析和探索建筑的中的各种问题,如文脉、内涵、造型等等.在符号学领域看建筑会剥离建筑各自的物理性的使用功能,更多的是关注建筑中的文化内涵.从意义出发解析建筑的外在造型的形成,材料选用和组合,使用功能的划分,以及共同所产生的意指性视觉语言体系就建筑演示符号系统.传统建筑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场所,更是孕育了城市生活文化的根源,其中的建筑样式符号是人们情感和思想的具象表达,是人们精神的物质载体,是地域文化在其中的延续.传统地域性建筑中的建筑样式符号是城市民众精神的依托,是蕴含这人们的精神内涵,也是我们解读城市区域文化和了解城市生活的一个缩略.虽然创新是设计所要追求的,但是我们要正视设计中的创新,不能够将创新理解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真正的设计创新是对传统的扬弃而非否定,传统是设计的魂和根,而城市中的灵魂之凝炼应该可以说就是隐藏在城市的传统建筑之中,也就是说传统的建筑符号样式就是城市的魂和根.同时建筑中的样式符号是有其明确和具体的视觉形式,相较于文字、绘画等艺术中的视觉符号其象征性更加具有象征性,在建筑中提取视觉语言符号是相对容易.并且建筑本身就具有原创性和独特性,进而良好的应用城市传统建筑中的样式符号能够让城市视觉形象设计展现出城市个性和底蕴.在城市形象设计中运用传统的地域符号能够有效的助推城市的品牌效应.建筑符号是能够被感知的客观存在的形式,是精神的具体物化而成的视觉形象和象征意义的实物载体,传承而来的建筑符号是契合了本地民众的审美标准,也符合他人对当地语境内涵的认知.可以说传统建筑中的符号样式所蕴含的美在人们心中已经形成了共识,如若将建筑符号样式良好的应用于城市形象设计中,可以让所设计出来的城市形象更好的得到人们的认可、认同.具有城市特有属性的城市建筑符号会让城市视觉形象具有城市文化的专有属性,这样的城市视觉形象不仅具有有独特性和原创性,还可以让市民产生归属感,从而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助推城市高效发展.
3传统建筑符号在城市视觉形象重构设计中应用
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时尚和新奇的形式成为了城市视觉形象的主流,但是城市也因此而迷失了其特有的视觉特征和本质内涵.各个城市成为了他人的影子,形成为了趋同甚至相同的视觉形象,所以我们要在城市视觉想想中展现固有城市的味道,而城市中的传统建筑符号则是我们为之寻求的城市形象设计设计源泉.但是也不是简单的拿来就用,而是要从传统建筑中提取建筑符号,再重构而成城市视觉形象,让古之精髓重新回归民间.传统建筑中的建筑样式符号是历经了千百年的沉积而成的,是人们凝练自身对所处区域风土、人情等等综合因素而形成的具体视觉形象,它也是设计师们所乐于应用和攫取的设计资源.在具体的城市视觉形象设计中,对传统建筑中的建筑样式符号的应用大体有两种:一种是表象符号的直接应用,另一种是符号的隐性介入.直接的表象符号的应用是直接的对建筑中的构件形式直接应用,将建筑中的精髓直接展现.例如苏州十大建筑之一苏州火车站,整体造型上是各种几何线条组成的菱形、方形、圆形的粉墙黛瓦世界.整体上最为让人震撼的造型就是来源于苏州园林中花窗和铺地花纹的菱形屋顶,绵延不绝、高低错落的小菱形屋面即能展现出苏州小巧玲珑的风格,有给一种浑然一体的历史沉积的厚重之感.这样建筑构件的造型的使用不但呼应了城市固有的古典文化,还是具体形式造型的沿承.在颜色上,黛色的屋顶和白色的东西墙,传承了粉墙黛瓦的苏州传统建筑之精髓;在城市形象设计中建筑符号的隐形介入则是更多的精神方面的的表达,注入独特神韵的城市形象设计本,能够引发人们的深思,带给人们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加是精神内涵上的交流,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味.例如杭州的城市标志,城标融合江南建筑中具有标志性的翘屋角与圆拱门作为表现形式,很好的定位出杭州的江南地域特征.城标中的建筑样式虽然是经过提炼和融合,但是其中的精神内涵是古时形成,而今又为人们所认可的视觉形式.所以在几轮评选中,无论是十五位的中外专家还是十二万市民都比较认可这个蕴含建筑样式符号的城标.建筑中的独特的风味,高超的工艺……对民众的吸引是从未因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建筑就是通过其独特的建筑符号传递信息,这些符号虽然很复杂,但是大体上也分为指示性图形性和象征隐喻性.其中指示性的图形符号其特点就是与使用功能联系紧密,能准确而清晰的表达其目的.鉴于这一特性,我们还可以在现代城市视觉形象中的导视系统部分让这类建筑建筑符号样式再生设计,如洛阳市内的部分导视的设计就是如此.这样的应用不仅能良好的完成其指途识径的功能,还能够传递出其造型上所负载的信息,展现出城市区域性文化和历史文脉.而建筑中大量的隐喻性符号和象征性样式图案也是城市想象设计中需要攫取的宝库,因为很多的象征性的样式和图案是经过时间的洗礼的,是已经为人们所接受的,可以说是人们心中亘古不变的精神所在,那么这些更多的是应用于城市的景观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等等方面,这些视觉形象会给人们遐想的空间,会引导人们去追寻城市的韵味,从而感知城市.
4结语
千年的文化精髓沉淀而成的建筑符号样式形式丰富、花式繁多,它们是区域文化中独一无二的内在力量.先辈智慧的结晶——传统建筑样式符号不仅能够满足物质需求也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对于城市形象设计来说,城市中传统建筑中建筑样式符号就是一个个绝妙的音符,可以将其中的精华拆解、再造、重组,继而可以谱写出崭新的另一部时曾相识而又具有时代时尚感的经典乐章,因此而造就的城市视觉形象必将是面貌一新而又充满“乡愁”.
参考文献:
〔1〕沈玲玲,李化来.新媒体语境下的安徽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J].艺术与设计,2014(12):41.
〔2〕李静,安化民居建筑符号再生设计研究[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1.4.
〔3〕肇文兵.从建筑符号看“信息”与“传达”[J].北京:装饰,2005(12):93.
〔4〕赵天宜.浅谈中国传统建筑符号性的运用[J].北京:教育教学论坛,2013(34):98—100.
〔5〕刘洪涛.“传承”与“戏谑”———中国传统建筑符号的提炼和应用[J].云南:建材发展导向,2016(4):154—155.
作者:李长福 郭艳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
相关专题: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 现代大学生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