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民族精神与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起到了关键作用,对民族文化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学校要改革教学手段,增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吸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扎根,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形成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特色,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教学特色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时代不断的积累和沉淀下,产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各种技艺、文化场所、表演形式、文学作品等,是一个民族表现出来的财富和智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核心力量,并且其不是以实物形式表现出来的。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国不但形成了多样的社会习俗,还拥有优良的社会传统。而在全球化进程中,我们要积极地保护、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民族化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也能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能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另外,通过发展一些手工艺品的批量生产制造、民族戏剧歌舞等,能够推动我国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推动社会进步,带动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教学的现状分析
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识不够清晰
通常情况下,学习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对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系统研究的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者对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或者保护承担着主要责任的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熟悉并掌握着非物质遗产项目精神文化的内核和核心技能,同时,担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使命。进入新世纪以来,民间工艺技能、艺术在慢慢流失,人们开始淡化本族文化。如在学术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一些来自民间的传承人遗失了其精神、内涵和价值。因此,为了引导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国家应加大扶持力度,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传承和保护。
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不够强
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价值、文化价值对于社会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核心、最原始的部分———传统文化的持续性是最值得学习的。但现实情况是,有相当多的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了解不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文化知识等之间的关系更是知之甚少。这说明在社会层面,引导人们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还远远不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也不清晰,阻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顺利传承和有效保护。
3.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目前,在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制定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执行力度不大,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导致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慢慢流失。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首要抓手就是要加强制度和法律法规建设,在制度层面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完善相关的申报程序和传承体系,确立保护措施,让人们加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识〔1〕。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使命和文化重担
1.历史使命
目前,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冲击下,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快速扩张,国家的民族与传统文化面临着强劲的挑战,不同民族、文化、宗教等民族文化被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着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社会文明建设道路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都将面临机遇与挑战。旅游管理专业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着对文化创新的重任,对文化有着选择、传承、传播的功能,不仅要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专门人才,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文化重担
对于中华民族来讲,精神文化尤其重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个新的社会文化概念,其集中反映了民族精神,承载着一个国家、民族、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作为以文化为媒介和手段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其他文化单位和个人不可比拟的优势,能够充分发挥积极作用。首先,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可以从各自的学术视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以研究,涉及到很多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学科,如社会学、艺术学等。其次,旅游管理专业具有丰富的科学研究资源,已经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等不同层级的培养格局,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学术支撑。另外,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资源优势,是收集和保护研究资源的场所,聚集了很多旅游管理方面的人才。同时,高等教育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对加强学生的素质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承担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功能,在传播与创造文化方面也发挥积极作用〔2〕。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在联系
1.旅游管理专业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先,为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保护”与传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土壤里,通过文字、录音、录像、现代多媒体技术等,可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不仅可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甚至经济价值,而且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因此,可以通过调整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开展相关的课程建设,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良好的氛围,增强青年一代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青年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认识和民族情感。更重要的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受过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艺术修养,富有激情,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充满活力。他们完全能够使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文化中获得“新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吸收和再创造,设计出符合时代特征和满足消费者喜好的创新性产品。其次,能够改变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以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手段古老,传播对象有限,主要采取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传承方式会影响传承效率。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出现了断层现象,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逐渐老去。因此,为了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普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打破了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象受限、场所受限、方式受限等局限性,能够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渠道。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能够使更多学生认真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校园传承的独特优势。再者,能够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推动地方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对旅游者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旅游吸引力,是重要的旅游资源。目前,在发展旅游业时,各地都在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但是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不够、理解不深等原因,存在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错误诠释和解读,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存在着盲目抄袭现象,极大地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形象。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能够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系统地学习旅游景点规划、旅游产品开发等专业课程,推动地方旅游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价值。
2.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能够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
首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因此,可以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增加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这类课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能够培养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同时,通过让学生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能够为学生传承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强大的动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深情厚意,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了解区域文化、家乡文化提供更直接的途径。其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能够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了解、认识、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理论知识讲授、专业技艺学习等多种方式,充实教育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有了学习一技之长的机会,增强学生讲解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宣传、弘扬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再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可以直接在课程讲授、实训实习环节中,实现教育教学与行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旅游管理专业对接产业、服务地方的能力,可以充分展示本地区、本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旅游管理专业要围绕地区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担负起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如为了让学生学习、掌握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线路等技能,让学生切身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进而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零距离”对接,可以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质量。
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途径
1.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吸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扎根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或课程教学的能力欠缺,师资问题是一大难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在校内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工作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训室,聘请行业专家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为客座教授开展纵向合作,甚至可以提供资金或技术支持,以实现双向互助合作,最大力度地吸引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来学校教学。同时,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带领原有专业教师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并且要让更多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通过课堂教学培养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改革教学手段,实现活态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文化,是在族群间的交流与互动中得以延续、传承的,是在一种持续的构建和重构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能,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必须强调能力导向,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在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不要将教育教学的场所局限在教室、仿真实训室中,要改革教学手段,让学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原生地去体味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走出课堂,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传承,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中,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与创新的动力〔3〕。
3.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为了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将两者融合。为此,有必要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程,实现形式可以多元化,可以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打造成一个形象窗口,帮助学生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为此,各省、市、自治区政府都在尝试不同办法,或者给予扶持政策,或者提供资金扶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如浙江省很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都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训室,学生在校期间都会到实训室完成实训任务和作业,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
4.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形成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特色
高校要以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为基点,修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旅游管理教学计划,增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课程。课程的实施以实践形式开展,课程的考核以学生参与项目的难易程度和实操任务为标准。同时,可以聘请有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功底的老艺人、专家编写出高水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教材,大力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开发。为了形成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特色,除了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外,还应采取教师强强联合的方式,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彭一敏,欧阳绍清.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问题的探讨〔J〕.学术口腔医学论文探索,2工程经济论文012,(2).
〔2〕申绪湘.依托高校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初探———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民族论坛,2011,(12).
〔3〕邢卫红.新时期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意义和对策探析〔J〕.中国报业,2011,(10).
作者:兀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