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及社会产业结构调整,毕业生数量与就业岗位严重失衡,如何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文中首先分析了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大学生创业的现状,进而从政府,学校,学生,自主创业等几个角度阐述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创业
随着我国高校的招生规模继续扩大,现今社会经济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为初次就业率不高,约为70%,就业层次不齐、离职率较高[1-2]。李克强总理说过“就业问题是全社会的事”,作为学生高等教育的培养者———学校师生,就业岗位的提供者———企业,都有责任和义务去深入思考,来促进学生的就业。自主创业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及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好的实现个人的价值。鼓励大学生以创业的形式实现就业,成为国家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简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学生、企业及学生自身等几方面因素,具体分析如下:第一,社会因素,国家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导致大学生待业人数也日渐增大;人才需求预测机制不完善[3],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岗位与毕业学生数严重失衡;大学生自主创业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但扶持力度有待提高。第二,学校因素,高校扩招使得就业学生人数突增;专业及相应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供求失衡;培养方式未与时俱进,达不到企业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对学生的职业规划不够重视,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力度不够,忽视创业对就业的带动力。第三,学生自身因素,选专业只考虑就业环境,忽视岗位需求量;职业规划意识不强,就业渠道狭隘,少数学生会灵活运用网络资源;对就业薪资及职位期望过高,忽视岗位的发展和公司实力;缺乏创业意识,项目营销及管理经验不足,心理承受度也有待加强。第四,企业因素,薪资达不到学生的预期;社会经济形势影响,导致企业招聘人数减少;招聘岗位设置了相应的经验或性别、地域限制。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
约80%的大学生考虑过创业,但只有10%左右的人付诸行动;少数人创业十分成功,但失败者大多会总结经验,重新规划。阻碍其自主创业因素主要有资金欠缺、人脉不广、社会经验不足导致对社会环境的应对能力差;国家对自主创业的支持相对满意,还有一定的不足。以上说明大学生对于创业有一定的概念,但是不少人只是出于思考阶段,未切实落实到行动上;一旦进行创业的人,思想也是非常的坚定,有越挫越勇的精神;创业要成功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和人脉网络,事前对创业项目进行完善的市场调研,实施后进行科学的管理。
三、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几点措施
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除了家庭因素外,与社会、企业、学校及个人密不可分,尤其是学校方面。首先,国家政府角度,继续完善扶持政策。从外部大环境来看,及时真实的反应劳动力市场变化,实施某些地区或行业就业补偿与激励政策,同时合理引导劳动者开展创业工作。对大学生创业政策上起到持续的帮扶促进作用,创业的资金帮扶要体现主动性,主动帮创业者联系相关的可出资方,对于科技含量高,新型的创业项目可以参与直接投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创业扶持注重公平公正性及对创业的舆论宣传性。其次,学校角度,进行就业创业引导。培育学生创新精神,重视职业规划建设并加强学生的创业引导;专业及课程设置形成专业特色,加强与行业技术、企业岗位相对应的知识引入;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设置就业指导中心及创业孵化基地,并实现机构人员专业化。定期组织就业模拟、创新创业培训及大赛,对于可实施的创业项目,配备教师辅助其进行孵化;重视学校社团,尤其是职业类社团的力量,可以拓宽就业路径。再次,学生自身方面,做好职业规划,重视知识应用,提高自身素养。正确自我定位,主动了解社会的就业政策及求职技巧,勇于实施以增强抗压能力及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并积极参与学校社团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学科竞赛及就业创业培训等,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良性的竞争意识;改善就业观念,掌握职业技能,注重职业的后期长远发展。最后,自主创业环节减轻社会就业压力。自主创业是创新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可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创新创业的意识应萌芽、形成并实施于校园。高校担任起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的导师,引导学生理性创业,并将可行的创业项目予以孵化。同时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累计经验以提升自身抗压和抗风险能力,同时政府及企业各界也应加大对毕业生创业的支持力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及家庭共同努力,才会使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得到提升,同时创业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学生的创业精神在教育的培养过程中要得到重视,这样学生毕业后的成功发展对社会,对学校,对个人都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刘洪昌.当代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纵横,2016(12):90-91.
[2]章国平,陈文远.试论高校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话语权[J]教育与职业,2012(6):76-78
[3]樊小辉,谷庆明,赵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研究:以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因素为切入点[J]中国市场文学期刊,2016(47):99-100.
作者:张吉松 苏凤 孙玉梅 贾振江 单位:烟台南山学院工学院 山东烟台南山集团 东海热电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