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学生就业情况直接影响办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学生就业存在问题,提出加强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建立多元化全程就业指导等提升就业能力的政策。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就业现状;就业能力
中外合作办学是近些年来除公立学校、民办学校外的高等教育新体制。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和整合国外先进教育资源、丰富国内高等教育内容和形式、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国际化复合人才,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中外合作的办学的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备受关注,加强研究中外合作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有效全面系统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能够更好地实现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13至2015年间,毕业生人数分别为700万人,727万人,749万人。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提供的工作岗位也逐渐增多,但是从大学生增长人数来看,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还是不容乐观。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大学生就业也局限于全国整体就业情况,就业途径和渠道与其它院校无较大区别,主要是出国留学、升学、协议就业、合同就业和自主创业等,只是在毕业生去向构成中,出国留学的比例要高于其它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在教学中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开设外教教授的课程,受到国外文化的熏陶,成功申请出国留学的比例要高于其它院校。
二、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分析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和其它高校同专业就业率的深度比较,除了大学生就业意识薄弱、就业能力不足、职业规划不明确等普遍问题之外,还存在自身特点:
(一)办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特殊性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引进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随之改变,调整原有的教学计划,增加合作办学外国高校的相关认证课程,加强语言能力的提升。这样势必会减少一些专业课程,增添一些语言类课程,或者原有一些专业课程被合作学校国外高校的认证课程所取代。但是,现在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很多都是在摸索中发展,存在与国际接轨时开设课程具有受约束和局限性,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没有充分发挥中外组合的最优化,没有把教学和就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大学生语言能力较强,但是专业知识相对薄弱,数学等基础课程学习深度不足。
(二)就业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从社会提供就业岗位看: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毕业生占毕业生总人数比率很小,现有的工作岗位中没有适应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特点和能力专门的工作岗位。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毕业需要与其他毕业生一样在诸多就业信息中,寻找适合自己的信息。从中外合作办学院校角度看:中外合作办学这样的办学模式兴起时间不长,毕业生总人数不多,并且各项工作都在摸索中进行和改善,并且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教学模式和内容上,对就业工作研究、规划和指导的较少。缺少系统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部门,缺少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很少举办中外合作办学专场招聘会。
三、提升中外合作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加强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除能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还有引进国外合作校的创业教育和职业发展理念,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化事业的创新型人才。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二)建立多元化全程就业指导,满足个性化职业指导需求
对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毕业生去向分析,总结毕业生就业特点,并结合社会大趋势和社会需求,建立多元化全程就业指导。在入学之初,评测学生的职业意向,有针对性分类指导,满足个性化职业指导需求。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学生毕业去向分为出国读研、国内读研、就业、创业几大方向,其中就业所占比率最大,其次是出国读研、国内读研、创业。针对就业学生要邀请成功企业家、国内外企业人事管理者和成功校友,对他们进行职业引领和经验分享;针对出国研读学生加强语言能力,分享国外高校联系方式和招收研究生的条件:针对国内读研的学生加强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育教学和辅导。
参考文献:
[1]牛娴.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职业价值观问题应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1):117-118.
[2]李培敬.大学生基层就业观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洛阳大学生的实证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52-53.
[3]丁西霞,赵满华.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初探[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9(8):149-150.
[4]胡尊利,刘朔,程爱霞.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其启[J].比较教育研究,2008(8):24-28.
[5]韩月纪.高等院校提升人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0(8):115-117.
作者:杨丹 王子靖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