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趣味性”公共艺术品的设计思维
“趣味性”公共艺术品创作需要设计者建立一种全新的思维,即在考虑公共艺术品审美价值的同时注重趣味情境的营造。下面笔者就结合大量实例,从四个方面总结、归纳近些年来最为常用的“趣味性”公共艺术品设计思维:
(一)偏离状思维
偏离状思维能够打破常态圈中事物枯燥、缺乏魅力的僵局,赋予作品素材新颖感与吸引力。一般来讲,“趣味性”公共艺术品常用的偏离状思维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意象偏离型。这一思维指选取同种题材中较为新奇、新颖的形象作为公共艺术品主体的设计方式。它能够从最直观的角度带给观者“趣味性”,因而被广泛用于雕像、纪念碑等大型公共艺术品。如捷克首都布拉格为纪念第一任国王圣文茨拉斯而设计的雕像,设计者并没有以驰骋疆场的常见英雄意象来表现威仪的国王,而是选择了圣文茨拉斯身骑死马的意象作为设计主题——一匹悬空、头朝下的死马为作品增添了些许趣味,使其从众多英雄雕塑中脱颖而出,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二是结构偏离型。这一思维指以非常规的方式对公共艺术品的形态结构或参与过程进行组织的设计方式。它能够将平常事物异形化,从而带给观者陌生而又新奇的感觉。以英国艺术家雷切尔•惠蒂尔德的景观雕塑《无题•房子》为例,作品中的窗户和门中心突出、四周凹下,并且大小比例同实际生活中的门窗完全相反,十分新鲜奇特。
(二)特殊感觉角度思维
特殊感觉角度思维是基于观者体验而来的,其具体是指选择一些常规情况下无法观察或是甚少注意的角度来表现对象的一种设计手法。它能够呈现出新奇的视觉效果,激发人们对公共艺术品的好奇心。如北京798艺术区的景观艺术品《笼中人》,设计师将常规中处于笼内的鸟搬到笼外,而将常规中处于笼外的人安置在了笼内。这样独特的视角不但产生了奇趣的审美效果,还同“换位思考、呼唤自由”的深刻主题相得益彰,赋予了作品无限的内涵。
(三)不相关组合思维
这一思维方式是从设计素材的组织角度而言的,其具体指将常规概念中互无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组合的设计方式。它打破了人们的规范与逻辑,能够带来一种独特的趣味感。以当代艺术家石向东的城市景观艺术品《行进》为例,设计师巧妙地将象征中国古代传统文明的兵马俑和象征现代科技的机器人以左右半身人的方式结合到一起,这两者在时代和造型方面虽没有任何关联,但组合后却产生了一种奇异的动感和反差强烈的新鲜感。
(四)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方式是相对于正常思维方式而言的,其具体指利用事物的两面性,从反面或是与现实相反的角度对事物进行表达的设计方式。这一思维能够打破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固有模式,以冲突的形式激发观者的疑惑,进而引起人们探索的热情和思考的趣味。以南宁市的广场艺术品《以石击卵》为例,设计师在表现二者撞击的结果时加入了逆向思维——“石头”在“卵”的撞击下掉落、碎裂,而“卵”却安好无损。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思维方式大大出乎人们所想,极具趣味性。
二、“趣味性”公共艺术品的设计形式
形式是表现内容、传达精神的一种载体,它比作品的内容和内涵更为直观,也更易引起受众关注。下面笔者就结合近年来的设计实例,从造型、材质、色彩三方面详细论述“趣味性”公共艺术品的主流设计形式:
(一)造型的趣味性营造
近年来,“趣味性”公共艺术品的主流造型手法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对比造型法。对比造型法具体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含有对立因素的形体有机结合到一个创作主题中的造型手法。它能够突出设计素材大小、轻重、曲直、刚柔、虚实等外在表现方面的对比,使作品产生矛盾与冲突,增强视觉效果,带给受众一种夸张、奇特的趣味感。以当代艺术家于世红的《无题(蜗牛)》为例,设计师选择了一块质感细腻、雕刻线条柔美的石头作为蜗牛壳,又选择了一块质感粗糙、未经任何雕琢的石块作为蜗牛柔软的头部。这样,两部分造型不仅实现了刚柔、曲直的对比,还实现了抽象与具象的对比,令人感觉奇趣而富有新意。二是仿生造型法。仿生造型法指在仿生学基础上,对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物象的动态与静态进行模仿的设计手法。它不仅能够使设计素材更加生动,还能营造出熟悉而又易于亲近的趣味效果。以法国雕塑家路易•迪朗的作品《红唇》为例,设计师采用现代材料和喷涂颜料将女性的红唇以及柔软灵巧的舌头表现得栩栩如生,令观者无不拍手称奇。三是视错觉造型法。视错觉造型法是建立在人类视觉生理现象和视错规律基础上的一种设计手法。它能使物体的形态、色彩、空间等发生异化,带给观者一种奇幻的审美情趣。以瑞士小镇Vercorin的外墙艺术品为例,设计师将整条小街上的外墙和屋角设计成圆弧状,当人们向远处望去,房屋与房屋相连处就会形成一个个完整圆,圆中又透出蓝天、树木等景色,别有一番意趣。
(二)材质的趣味性营造
当下,“趣味性”公共艺术品的材质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材质的异化处理。设计师可以异化设计素材固有的材料属性,使之呈现出一种非同寻常的趣味效果。以著名雕塑家展望的假山石系列作品为例,设计师将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艺术中叠石堆山的石质材料异化成了抛光成镜面的不锈钢钢板。这样一来,原本天然石头的肌理就被镜像中反射的光影所代替,观者看去山体“镜面”中的人同山体合二为一,既提升了作品的视觉效果,又充满了互动性与现代化趣味。二是综合材料的拼贴。高度科技化的现代手段给材料技术带来了巨大影响,同时也给公共艺术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设计师不仅可以选择木材、石材等传统材质,还可将化工材料、金属材料等融于其中,以综合拼贴的形式为公共艺术品增添全新的视觉趣味。以西班牙马德里某所大学的建筑外立面为例,设计师将厚度不同、质感不同的石块以及现代陶瓷材料混合镶嵌到一起,形成了一幅如同壁画般精美的浮雕式公共艺术品,其立体的表面、新颖的材质、多样的纹理无不透露着奇趣意味,吸引了许多人到此参观。
(三)色彩的趣味性营造
在公共艺术品设计中,色彩是最直接、最丰富的“趣味性”表达要素,恰当的色彩运用不仅可以使作品本身焕发光彩,更能点亮整个公共空间。下面笔者就选取装饰化色彩和怪诞化色彩两点对其进行举例论述。首先来看装饰化色彩。装饰化色彩能够提供写实化色彩不具备的丰富视效,使作品更具意趣,更吸引人。设计师在采用这一手法时,无需考虑光影原理和色彩规律,只需按照作品的情感表达和人们的审美需求进行搭配即可。以法国著名女雕塑家尼基•桑法勒的作品《NANA》为例,她选择了能够代表女性的粉色系为主色调,同时搭配了绿色、紫色等多种炫目感强烈的装饰色,使作品呈现出轻松、欢快的意趣。其次来看怪诞化色彩组合。来源于超现实主义的怪诞化色彩组合方式能够带给人们或神秘、或抽象、或奇异的视觉效果,深受现代公众欢迎。以法国艺术家简•迪比费的作品《巨物》为例,他在作品每个构件的白色基座上都勾勒了一圈黑色和棕色交错的线条,并在颜色融合的边界涂上荧光彩色。这种视效反差巨大的怪诞色彩群带给受众一种难以名状的新鲜感,极富视觉吸引力。总之,“趣味性”是公共艺术品接近大众、融入大众的最有效属工程经济论文性。作为当代艺术设计者,我们有必要不断研究公众的审美诉求,争取以更全新的思想和更高效的形式为广大群众带来更多充满艺术乐趣的公共艺术品。
作者:吴文超 李媛
相关专题:课程教学研究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