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托式医疗保障的优点
实施依托式保障,体现了“就近就便”保障原则,克服了多重转诊弊端,降低了后送医疗风险,方便了官兵就医。同时,医院前伸保障,分队卫生人员得以充实到团卫生队,缓解了基层卫生力量不足的矛盾,有利于提升建制卫勤保障能力。依托式医疗保障打破了现有医疗保障模式,医疗保障关系需要做出新的调整,以确保医疗救治有效衔接。应具体明确省军区、联勤分部、医院和部队卫生机构各自的职责任务、保障范围,理顺保障关系,规范医疗秩序。
2整合建制卫勤资源,实施区域式医疗保障
2.1实施区域式医疗保障的原因
按照现行编制,边海防部队通常配置营编军医和卫生员各1名,独立执勤连编军医1名,分散在各单位独立执行保障任务。由于力量薄弱、设备简陋,只能进行简单的医疗处置,大部分伤病员需要后送。而这些单位多数距离团卫生队和后方医院较远,路况不佳,如果遇到雨雪等恶劣天气,难以即时后送,易耽误伤病员的救治。整合现有卫勤资源,能够提高营连本级的救治能力。
2.2区域式医疗保障的适用范围及做法
在距离团卫生队和后方医院>50km区域内相近的营以下分队,建立中心卫生所[4],实行区域式医疗保障。中心卫生所配置军医和卫生士官各2名,开设急救治疗室、防检室、理疗室、留观室和战备卫生物资库,展开床位2张,按照营卫生所标准增加急救、检查、检验等专科器材,使人员具备常见疾病诊治、健康体检和急诊患者前期处置能力。实施区域式保障后,区域内建制卫生机构继续保留,人员集中使用,医疗用房和卫生装备处于功能状态。
2.3实施区域式医疗保障的注意事项
建立中心卫生所,关键是解决好人员、设备、经费及医疗用房等问题。应积极推行“集中式管理、派出式保障”的管理模式,明确卫生人员集中归卫生队管理使用,中心卫生所人员由卫生队派出,每半年轮换1次;设备、经费由军区或总部统筹解决,医疗用房由营房部门落实。建立中心卫生所,可有效整合力量资源,快速形成保障合力,产生“1+1>2”的捆绑效应。
3填补一线保障空白,实施定点式医疗保障
3.1定点式医疗保障的适用范围
边海防部队独立执勤班排和哨所高度分散,人员较少,一般只有10人左右,没有卫生人员编制,不仅远离后方医院,且驻地也少有地方医疗机构,是医疗保障的空白点。应在依托式保障和区域式保障都不能覆盖的独立值勤班排和哨所设立医疗点,实现医疗保障全覆盖,除完成平时保障任务外,还应考虑战时和特殊情况下的紧急处置任务,避免贻误救治时机。
3.2实施定点式医疗保障的注意事项
在人员配备上,医疗点配有兼职卫生员,具备高中以上学历,具有卫生专业中专或大专学历者优先选择。在技术培训上,按照“3+1”(理论学习3个月,临床实习1个月)的模式集中组训,重点学习卫生专业基本理论,掌握止血、通气、心肺复苏等急救技术,了解常见病、多发病的典型症状和一般处置方法,正确使用配备的药品、器材、设备,使人员具备一定的预防保健和突发情况紧急处置能力。在物资配备上,参照连卫生室建设标准配备常用药材,对超过10人的分队,增配综合急救箱、卫生员背囊、频谱治疗仪、中医治疗箱。所需药品器材,以建制保障为主,军区给予适当补助。
4走融合发展路子,实施社会化医疗保障
4.1实施社会化医疗保障的优势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提高部队医疗保障质量的必由之路。边海防部队医疗条件艰苦,更要借助地方卫生资源,提升卫勤保障效能。应遵循这一思想,着力在深化完善边海防部队社会化医疗保障[5]上下功夫。
4.2社会化医疗保障的做法
(1)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由各省军区与省发改委、卫生厅等部门沟通协商,联合下发《远离军队医疗机构人员门(急)诊社会化保障实施办法》及《实施细则》等法规文件,将符合条件的军队人员全部纳入社会化医疗保障范畴,建立官兵就医“绿色通道”,规范不同级别医疗机构诊疗范围、用药、检查、经费决算等内容,门急诊收费给予优惠。(2)将医疗社会化开展情况纳入双拥模范城评比内容,成立军地联合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医疗服务质量检查,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分析并解决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措施,促进制度规定和医疗保障有效落实。(3)在充分利用社会卫生资源做好军队人员医疗保障的同时,发挥军队卫生资源优势为驻地群众提供医疗服务,既是走军民融合之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部队医疗救治水平的有效办法。部队卫生机构应定期组织开展义诊、巡诊,在一些偏远山村,部队卫生所、卫生室要主动承担当地群众的医疗服务保障任务,填补地方医疗空白。
作者:王秀红 卢海仓
相关专题:微生物学杂志影响因子 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