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财务管理 >

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1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政府对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的非常重视,2009年出版的新医改方案,首次确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3],将相关疾病的康复治疗列为医保报销范围。鉴于基层医疗机构康复专业的薄弱和康复专业人才的缺乏,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全国康复专业从业人员进行了专门系统的培训,我院康复中心就是我省康复专业人员的培训基地。但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依然举步维艰,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人们心目中重治疗轻康复的理念依然根深蒂固,原有的残疾尚未进行康复,新发残疾又不断出现,老年慢性病也严重危害国民健康,先天残障危害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另外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卫生服务体系与居民健康需要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城乡居民对卫生服务利用率低。要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因果链条的最后一环就是实用型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社区康复制度的建立。21世纪是医学和生命科学的世纪,现代医学模式逐渐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的医学人才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4]。长期以来,我国缺乏康复医学教学体系,基本上是套用了临床医学的教学模式,实施了过分系统的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形成了一套以传统的生物医学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而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立于临床医学之外的,主要强调以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为基础,具有独立的理论基础、诊治技术和技术规范的医学学科,而不同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这就要求康复医务工作者除要具备生物医学的相关知识外,还应具备丰富的心理和社会学知识;同时康复医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其主要运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训练、中医针灸等来促进功能的恢复或代偿,体现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则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参与感、实践能力。而目前的教学仍多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学中老师以授课为主,与学生缺少互动,不能有效地调动和促进学生的积极性。这种单向传输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在我国医疗卫生水平较低、亟须康复专业专门人才的背景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增强以及康复医学服务范畴和模式改变的背景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显露出弊端,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窄,文化素质存在明显缺陷,注重临床理论培养,忽视康复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锻炼,因而社会适应性不强。虽然近年我国康复医学的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受传统生物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内容构成、知识架构、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对培养方向和目标定位不清,标准不明确,课程设置混乱。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没有统一标准,各学校差异明显;康复医学的专业教师背景主要是临床医学背景,缺少运动医学、心理学、物理医学、预防医学和社会保障学学科的背景;专业教学中临床医学的内容较多,康复及物理治疗的内容较少;实践教学脱离实际等。

2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康复服务的目标及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我国人口构成将发生明显的变化,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康复医学的服务对象和服务目标将从康复医学发展初期的对战伤、车祸、意外事件导致的残疾和先天缺陷者的康复,逐渐过渡到利用医学、社会、教育、职业等各方面的措施对病人进行康复治疗、训练、心理辅导,到对一些长期不愈的慢性病、工作和生活习惯病、老年慢性病、失能、反应能力适应能力下降者、心理障碍者等特殊群体服务的康复医学发展近期目标上来。今后还将拓展到广大基层地区以及占整个国家人口总数70%的亚健康群体以及亚健康状态评估、恢复治疗与健康调理等康复医学发展的远期目标上。这就必然要求康复服务的社会化和社区化,服务人群中除了受伤后的残障者,更多的还是心脑血管意外等的后遗症、高血压、糖尿病的并发症、老年性痴呆、老年神经运动系统疾病、慢性肺源性疾病、各类慢性职业病、癌症等患者,以及其他老年慢性病患者等[2]。人类生活的社会化和群居化,在社区生活中得到了最为具体的体现。同样人类生活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美德将把社区医疗的人文化关怀推向极致,使得社区医疗服务更加个性化和细致化,将把社区养老、康复、保健、医疗、预防融为一体,担负起家庭康复训练、康复治疗、康复护理、生活指导、健康生活教育及职业教育等,这将成为社区康复医学发展的趋势,并提出康复服务人性化和康复预防优先化等理念。在未来康复医学中,康复预防将占主导地位,那时人们不只是进行简单的康复评估与康复训练治疗,而是将相当资源用于一些亚健康状态、生活习惯和职业习惯病的预防上。未来康复医学除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外,还与保健医学、预防医学紧密结合,“人人享有健康”和“残疾者人人享有康复治疗”将成为康复医学发展之最高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教育活动中,在特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方针指导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两个问题。未来的康复医学教学模式的构建应有中国特色,立足于中国国情,着重于社区康复医学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改革。教学内容除包括临床医学和物理医学相关内容外,应增加心理学、物理医学、运动医学、社会学、预防医学的相关内容,并加大健康评估和心理康复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教学方法上应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社区康复服务教学;教师的学科背景应多元化,吸纳更多非医学专业人才加入康复医学师资队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我国医药卫生必将发生重大变革,目前凸显的是人才紧缺问题,主要体现在数量的绝对缺少与质量的相对缺少上,对于康复医学专业尤其突出,基层的医疗卫生体系严重缺乏康复医学的实用型人才。作者所在校康复中心是陕西省基层康复医学人才的培训基地,笔者针对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构建作一初步的探索。

2.1实用型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随着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的深入,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癌症等三类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这就要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管理体系作出相应的调整。国家医药卫生部门除了由过去单纯的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主导的模式转向以健康预防为主导和疾病治疗为主导并重的模式上来,还以医疗为中心转向医疗保健康复等为一体,并且引入循证康复医学的概念。这一服务目标的定位和服务目标的转变,对我国的现行医学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向影响极大,尤其是对康复医学的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培养何种人才就需围绕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这对我们康复医学的教学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结合我国社区养老模式的建立,我国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面向基层,适应老龄化趋势的康复人才这一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即为前瞻、全面、适时、实用。

2.2人才培养要求系统全面“全球医学教学最

低基本要求”提示医学院校要相应地优化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提前为医学生创造接触社区医疗和临床一线的条件[5]。而临床医学是康复医学的基础,康复医学则是在大量的基础医学理论和基础医学知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有着较强理论性和很强实践性的学科。这就要求康复医学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与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个人创新能力,要为学生尽早地接触实践创造条件。在明确的培养目标下,主要从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上进行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人类社会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方面的领悟;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③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④康复医学专业知识的掌握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⑤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⑥非逻辑性思维与思维技能的培养。以上六个方面可保证向综合性、实用性的人才培养方向发展。

2.3课程设置的改进

为了适应康复医学培养目标的转变和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康复医学教学课程的设置要进行改革。紧跟社会康复服务人群的变化及学科发展的步伐,按照康复医学教学内容的构成和培养的要求,增加学生相关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向综合性实用型人才发展。新课程设置主要整合八大模块:社会养老与保健医学模块、康复医学课程模块、物理医学课程模块、基础医学课程模块、心理医学课程模块、临床医学课程模块、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课程模块以及课外学习模块。课程模块在原有的康复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课外学习模块这四大支柱基础上增加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社会养老与保健学、心理医学、物理医学课程模块这四大支柱,形成八大支柱,从而使学生掌握卫生服务、健康教育与康复医疗服务三种类型的干预健康的手段。专业课程新增了心理康复学、社区康复学、卫生预防、医疗管理信息学、社会与养老学等课程。对康复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整合,增设了心理康复治疗实训课和康复训练治疗见习课;课外学习模块设有社区康复服务实践、志愿者服务实践、科研设计、社会养老课程讲座。在实践教学上为了便于学生能在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减少就业单位对人才要求的差距,实习内容和实习时间做了相应的调整,增加了慢性病康复治疗和社区康复服务的实习内容,延长了康复物理治疗和心理评估实习的时间,专业实习由过去主要去综合性医院改为主要去康复病医院或综合性医院的康复科实习,同时兼顾临床医学科目的实习。具体实习内容采取由学校选定和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既使学生全面了解本专业各知识的实际应用,又突出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就业无缝对接。

2.4传统康复医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目前康复医学的教学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其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教师能根据学生及时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实践证明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讲解单调枯燥、理论抽象费解、课堂气氛沉闷。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大大缩短,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继承传统教学的同时,作者就传统教学的某些缺陷进行了以下探讨:①引进讨论式和互动式教学,增加学生的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体现老师的主要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提高教学质量。②引进引导式和启迪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由于康复医学的教学内容机械和枯燥,因此有必要引进引导式和启迪式教学。引导式和启迪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交流,是优化教学手段的必由之路。③增加多媒体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性、形象化,将康复医学枯燥的教学内容呈献给学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是传统教学法无可比拟的。康复医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康复医学的教学内容较为单调,通过引导式、启迪式、讨论式、互动式以及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研究显示,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引导式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操作能力等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法[6]。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康复医学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医院的建设势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反观目前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现状,康复医院总量不足,康复专业人才不足等缺陷明显存在。这就要求康复医学的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改革过去已有的教学模式,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康复医学人才,以适应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适应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医生角色由“诊断-治疗”型向“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型转变[7]。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体现实时、适应人口老龄化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将养老与康复、康复与健康相结合,适时大力发展社区康复,注重心理康复和职业行为病以及老年慢性病康复的教学,并体现实用,符合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性专业人才的需要。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符合社会对康复医学专业要求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实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创新,努力构建一支既有临床医学经验,又有深厚的医学知识,既有现代康复医学理论,又有物理医学技能,兼具预防保健知识的基层康复医学专业队伍。

作者:杨建辉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


    更多财务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cwgl/181326.html

    相关专题:专业代写代发 证券投资风险与防范


    上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下的传统文化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