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农村水利设施存在的问题
1.1水利用率还是很低的
我国本就是一个水资源较为稀缺的国家,同时水利用率又是很低的,其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灌区水利用率低。在我国农村的灌溉工程中,保证工程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最主要的载体就是灌区末端的渠系和相应的面上配套工程,在这上面却也是存在着明显的问题的。末端渠系的管理工作对于群众的利益是有着直接的影响的,在我国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产权仍然不够清晰,平时也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维护,这就导致了渠系存在着严重的淤积和破损问题。当灌溉需要用水时,用户就会各自拨沟放水,浪费了很多水资源,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平均灌溉水利用水约为0.85,而我国只有0.45,并且小型水利设施的利用率又是要低于国有水库的;(2)饮用水工程的水利用率低。现阶段,我国在农村已经建立了大量的供水设施和饮用水设施,但其却普遍存在着管网漏损量大和利用率低的问题,管材质量偏低,设备存在着严重的老化问题,自来水也几乎都成为了“直肠水”。
1.2对工程设施的管理能力较差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我国对农村水利设施的资金投入水平还是较低的,并且缺乏稳定性,这主要是由于相应的经营管理单位财务状况太差,并且很多地方的水利设施的管理单位都是缺乏活力的,长期处于亏损经营的状态下,各项管理工作根本无法有效开展。
2我国农村水利设施产权制度的现状
2.1农村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所取得的效果。
2.1.1建立了权责明确、产权明晰的产权制度。对一家一户小型的水利设施应实行“自建、自营、自有、自用”的产权归个人所有的模式,而对于那部分富余的水则应根据物价部门核定的价格进行交易。而如果是集中成片的并且受益农户较多的小型水利设施,那么应采用用水合作组织的形式,产权则归用水的合作组织。个人投资的工程,其产权就归工程的投资者,而多方投资的工程,其产权则应实行法人实体内劳动者合作经营、按股分红、按劳分配。采取签订承包合同或是发放使用证和股权证的形式,明确改制后工程的权、责、利,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政策制度,有效的解决以往在经营、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大锅饭”问题;
2.1.2工程的存量资源被有效盘活了,工程效益得以发挥。对现有的水利设施出安全制度所进行的创新和改革,用资金代替了工程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之后再用这些资金去建设新的水利工程和管理现有的水利工程,对于我国的水利事业会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2.1.3充分的提升了管理能力。在创新和改革产权制度的过程中,更多的具备良好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人开始管理小型水利设施了,水利设施的管理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经营者有权对水利设施进行使用、经营和处置,那么他们就能够更加合理的出售工程水,而用户也不用再担心水利设施的维护工作了,节水意识得到了提升,同时水费计缴工作也能够更加顺利的完成。
2.2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小农经济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干部和群众现阶段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改革和创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思想上有所顾虑,这就大大的降低了他们在行动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2没有形成规范的运行机制。因为还没形成规范的运行机制,同时对其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因此,很多公有资产都存在着流失的问题,对于农村的水利设施来说,没有明确其所有者主体,有人用水,但是却没有人管水。没有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产权改革的所得资金,并将这方面的资金用到了别的地方;
2.2.3没有对水价进行相应的改革。在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的进程中,水价对其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并且其还会直接的影响经营者和用户的自身利益。现阶段,我国的水价水平还是偏低的,那么其对产权改革制度的推行就会产生制约作用,经营者无法获得相应的利益,而如果盲目的提高水价,那么用户又是负担不起的;
2.2.4没有形成完善的配套设施。要想保证产权制度改革的顺利完成,那么是离不开各个方面的配合和支持的,然而,我国还并未形成完善的配套设施和法规体系。
3农村水利设施产权制度创新的措施
3.1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场主体。在明确市场主体多样化的基础上,应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国家、股份、集体合作制等多种经济体制共同发展的水利经济所有制,确定水利设施的资本身份,从而统一其经营权和所有权。另外,还应适当的放开水利设施的建设权,建立以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层次并且多元化的水利投入体系,在投资小型水利工程项目时,应鼓励各方面的力量参与进来,在工程还未建设时就应明确产权,遵循“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确保其以资本的形式融入市场。
3.2做好土地制度的改革工作,从而建设和管理好农田水利设施。传统的家庭经营的模式,导致了很多农田水利设施存在着重复投资的问题,而这些农田水利设施就无法产生所期望的规模效应。举例来说,每一家的土地面积都不大,都需要安装一些用水设备,这就会产生一笔不小的费用,而这些用水设备很多时候都是处于闲置的状态的,不但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同时农民在其他方面进行投资时就是没有资金的了。所以,应深化改革现有的土地制度,大力的推行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的模式,最大限度的降低农田小水利设施的重复投资率,从而提升其使用效率。
3.3转换经营管理体制,对水价进行有效改革。要想科学的改善现有的水价体制,那么就必须先改革现有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的改革传统的国家定价的模式,应推行市场定价的模式,国家应主要调节并确定社会公益事业的相关收费以及少数的公益性商品的价格,应严格的遵循价格规律的具体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的指引下,价格通常都是由生产成本、利润、税金以及流通费用等几部分构成的,而商品价值变动、货币价值变动以及市场供求情况这几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也都会对价格产生影响,因此,应重视水价的改革工作,充分的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将其推向市场,从而促进水利工程的良性发展。
3.4建立完善的水利配套法规体系,坚持农业基础建设“两统一分”的思想。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相应的配套法规体系,这样才能以此为依据严格的进行管水和治水,在充分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改进现有的结构,统计的设计和规划各类农业项目,各个部门有组织的进行实施,这样才能充分的提升农田水利设施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5创新现有的筹资机制,改善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投入体系。在建立农田水利设施的过程中,首先应加大公共财政的投资力度,政府部门应多投资并牵引建设大型和中型的农田水利设施项目,小型的农田水利设施能够让农民直接受益,那么农民就应积极的对其投工投劳。应及时的转变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思路,逐步的过渡为工作指导型,大力的推行“政府组织引导、水利规划指导、乡村统一实施、农民出工受益”的工作方法,借助于相应的市场化手段刺激农民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工作中投工投劳,并充分的激发他们对这部分农田水利设进行管理和维护的积极主动性。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改革和创新现有的产权制度后,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能够得到有效改善,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农村的生产潜力,同时还有有助减少水事纠纷,群众可以从中受益,群众的水法意识也得到了加强,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运行。
作者:吴名栈 单位:广东省防汛抢险技术保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