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财务管理 >

物流发展模式与建议(3篇)

第一篇:零售商贸物流发展模式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贸流通业蓬勃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极大推动了商贸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商贸物流业无论在促进经济增长、服务民生方面,还是在优化国民经济结构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本文基于一体化理论对零售商贸物流发展模式进行分析。首先,文章简要分析我国零售商贸物流发展现状,进而找出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物流基础设施落后、配送体系不完善、配送效率低、配送成本高等。其次,探讨零售商贸一体化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体化物流的三个发展阶段、一体化物流的形成动因、连锁零售企业的四种配送模式。最后,在此基础上,构建商贸物流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零售商贸物流一体化的组建及进一步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一体化理论;零售商贸物流;发展模式;发展对策

作为现代商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商贸物流体系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商贸现代化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以及资源成本的控制等。此外,在现代商贸物流体系构建过程中,选择何种发展模式十分关键。就目前物流业发展来看,企业间的物流合作、协同模式已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导。因而,本文主要对零售商贸物流的发展模式进行简要探讨,以期为其发展提供参考。

我国零售商贸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零售商贸物流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贸流通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首先,从社会物流总额来看。截至201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213.5万亿元,同比增长7.9%。较之2009年的96.65万亿元,增长了2.2倍以上,如图1所示。其次,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1万亿元,同比增长10.7%。此外,2010-2015年间,其年均增长速度约为10%,如图2所示。而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进一步刺激了零售消费额与零售商贸物流的增长。截至2015年6月底,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6万亿元,同比增长39.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3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7%。在此带动下,电子商务物流需求也在快速增长,2015年上半年快递业务量完成84.6亿件,同比增长43.3%。再次,从连锁零售企业配送情况来看,传统零售企业主动转型升级,积极寻求合作,以实现物流共享。如百联股份、联华超市、永辉超市与武汉中百的联采、供应链协同等;步步高与区域零售商共同打造的中国0+0联合舰队,都极大提升了零售企业的物流配送能力。数据显示,2014年在75家百强网络零售企业中,半数以上企业已采用自建配送平台的方式,其中23%的门店开通了自提服务。以京东为例,截至2014年,其建立仓库118个,总面积230万平方米,全国范围内拥有2045个配送站及1045个自提点、自提柜。最后,从冷链物流市场来看,2014年冷链物流需求市场规模达11200万吨;冷库总量3320万吨,同比增长36.9%;冷藏车总量约8万辆,其中新增2.07万辆,百强企业冷链业务收入150亿元,同比增长36.4%。

(二)我国零售商贸物流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零售商贸物流发展迅速,然而就我国目前零售商贸物流整体发展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物流基础设施落后,配送体系不完善。虽然现阶段我国物流企业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是物流设施陈旧、技术装备落后、配送体系不完善、现代化程度低、信息化水平较低等问题依然是阻碍零售商贸物流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第二,物流配送效率低。实际上,物流设施设备的落后、功能的单一性等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物流配送的低效性。目前,零售企业中对于各类商品的分拣,依然以人工方式完成;大部分零售企业物流信息化和网络化程度较低,使配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偏低,出现低效运作的情况。数据显示,我国零售连锁经营企业中,配送中心与连锁店铺的数量配送比仅为1∶20,即一个配送中心只能满足20个店铺的配送需求,而国外这一比例则达到了1∶70。第三,物流配送成本高。据2014年物流行业数据分析,2014年社会物流总成本达到10.6万亿元,同比增长6.9%。同时占GDP比重为16.6%,而发达国家则已降至10%左右甚至更低。以农产品流通为例,据统计,我国每年农产品在流通配送过程中约有1亿多吨果蔬腐烂,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元。

零售商贸物流一体化的形成机制

(一)一体化物流的发展

企业内部的物流一体化阶段。对于企业而言,尤其是连锁零售企业,根据自身实际生产情况对物资需求量进行准确预测,能够有效提高配送效率。具体来看,企业在物资预测需求量与实际需求量偏差较小的前提下,其规划出的物流路线及配送计划不仅更为合理可行,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减少单独配送的次数及成本,极大提升物流车辆的配送效率。然而,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所需物资种类多、数量大等增加了物资预测和管理难度。因而,物流管理者在对企业生产所需物资进行预测前,应当全面掌握各生产单位及部门的物资需求计划,综合分析计划的急缓程度、计划单位的距离等因素,做到统筹安排,以规划出最优的配送路线,减少企业内部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同质企业之间的物流一体化阶段。随着企业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展及经营方向的多样化,多数企业整体物流业务总成本少于单个物流业务形成的成本之和。简言之,其实就是“1+1>2”的规模经济效应。在原材料存储、流通、零配件制作及配送等方面尤为明显。因此,各企业为了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主要通过组织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实现物流资源共享,从而形成更大的竞争优势,这便是同质企业之间在物流业务上的一体化运作机制。关联企业的物流一体化阶段。关联企业的物流一体化指的是不同产业的企业在开展物流业务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体化运作机制。与同质企业间的物流一体化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参与主体的多样性,即关联企业的物流一体化包括了生产商、零售商、批发商等不同类型的企业,这不仅使其物流资源得到进一步融合,同时也更有利于企业整体物流配送效益最大化的发挥。

(二)零售商贸物流一体化的形成动因

就零售业来看,零售商贸物流一体化的形成实际上是物流联盟演变发展的结果。在物流联盟中,零售商往往充当发起者的角色。例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连锁企业获得物流需求信息并将其发给一个物流企业或配送中心,然而却常常出现一种情况——由于区域内的个体资源有限或自身能力不足等,以致其自身无法单独完成物流需求的运作,这就促成个体之间的联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并获得物流需求信息的企业其实就充当了联盟的发起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发起者并非领导者,其不具有绝对优势。即使其中部分企业成为盟主,其同样不具有绝对的排他性优势,以及单独实施物流方案的能力。而当发起者得到其他企业的响应之后,就可以建立一种同盟关系,即物流同盟的形成。在这个同盟当中,既有同质企业之间的协同关系,也有关联企业之间的合作,且这种关系并非仅局限于两个企业之间。而较之一般性物流合作,物流同盟强调的是个体参与的主动性、有序性以及成员彼此之间的约束力。因为在同盟开始形成的时候,同盟内成员往往会出现相对激烈的动态博弈局面,在这之后,同盟关系才会趋于稳定。在这一阶段,同盟成员就会对组织内人才、物流资源、技术等进行更为专业化的分工,以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互补优势,并提高物流资源利用率和降低物流成本。在这种情况下,随着联盟关系的不断发展,各企业之间的物流一体化也会越来越明显。

(三)连锁零售企业的主要配送模式

当前,连锁零售企业的配送模式主要有自营配送、供应商直接配送、第三方物流和共同配送四种,以下分别对其进行分析:自营配送模式。这种配送模式由连锁零售企业出资自建配送中心并对其进行经营管理,以完成各门店的配送任务。较之其它配送模式,自营配送在时空上具有明显的灵活性、针对性和较强的掌控权。通过这种方式,商贸流通企业不仅可以适时、灵活的为连锁店铺进行商品配送,同时还能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和有效管理。然而,一次性投资大、占用资金多、高成本等也是自营配送模式现存的主要问题。因为企业的物流体系是由运输、包装、储存等诸多环节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所以物流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大。就目前来看,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于一些大型连锁企业,如沃尔玛公司、华联超市、卡斯美公司等。供应商直接配送模式。一般而言,供应商直接配送模式常用于对时间要求相对严格或价值较高的产品。即生产企业或供应商直接将所需商品送至各店铺,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配送商品的及时性与安全性。比如,海尔公司的43个配送中心,每天根据各网点需求量,对9000多个网点及1550个专卖店直接配送。然而,这种配送模式也时常因商品缺货断档等原因导致配送不到位。因此,这种配送方式在连锁企业中的应用相对较少。第三方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是指由交易双方外的第三方专业物流企业完成商品配送。其优势主要有配送的专业性、高效性以及低成本等。这些物流组织不仅对物流市场有着更为专业的认识,同时还能利用规模效应,通过合理协调物流网络及专业化的配送体系,提高配送设施使用率和社会物流资源共享率。对于连锁企业而言,在竞争愈加激烈及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环境下,第三方物流配送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首先,连锁企业将配送业务委托给专业物流公司,可以减少自身在专业物流设备建设方面的固定资产投入,从而提高资金周转率;其次,连锁企业将物流配送等辅助业务交由第三方,可以把更多的资源、资金、精力等集中于核心业务;最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物流设施设备、物流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而对于单个连锁企业而言,物流设施设备更新的及时性无论在技术还是费用方面,都存在一定难度。而较之自营配送,这种模式的不足在于企业对物流环节的控制相对较弱,无法保障配送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共同配送模式。共同配送是指由不同类型的多家企业联合参与,共同建设配送中心以满足其配送需求的方式。作为典型的协作型配送模式,共同配送以互惠互利为前提,将企业间物流资源充分优化利用,在有效减少各企业物流成本及投资费用的同时,极大提升了企业整体物流运作效率,降低了企业配送风险。此外,该模式还增强了企业间的信任度及优势互补性,利于形成各成员之间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

零售商贸物流一体化模式的实现

(一)商贸物流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作为衡量商贸物流传递能力的有力工具,科学可行的商贸物流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真实反映商贸物流服务传递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为提高商品流通效率、改善商贸物流服务体系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因此,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当遵循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针对性、独立性以及可操作性等原则,以最大程度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本文在综合相关文献及分析物流一体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主要从企业基本情况、敏捷性、可靠性、互补性四个方面构建商贸物流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零售商贸企业组建物流一体化模式的对策

第一,全面进行市场调查,选择最佳发展模式。当前,我国连锁企业主要分为三类:以沃尔玛、家乐福为代表的老牌大型外资零售企业;以华联、华润、新一佳等为代表的大型内资企业和其他管理相对落后的小型企业。事实上,不同类型的企业在物流需求上存在一定差异,因而连锁企业选择物流联盟组建一体化发展模式时,应当具备相应的识别能力,客观科学的对自身条件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还应对整个物流市场环境做全面深入的调查,通过分析当前市场上各企业的物流配送方式、业务类型、配送区域等,了解其物流配送的优劣所在及能力水平。只有在此基础上,连锁企业组建的物流一体化模式才会更适合自身发展,也更利于一体化模式的长期稳定运行。第二,连锁零售企业应当形成正确的合作意识。实际上,连锁企业组建物流联盟就意味着合作关系的形成。而在上述零售商贸一体化形成动因分析中,虽然连锁企业在组建物流同盟时会签订相应的联盟协议,并对个体成员产生一定的约束力,然而在动态博弈过程中,这种约束力对于部分企业而言往往不起作用。因而,只有连盟企业管理层真正从战略性、长远性角度出发,树立起“共赢”的合作观念,与合作伙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坦诚合作,才能使这种合作关系长期维持,从而实现同盟成员的共同发展。此外,还应形成友好协商的机制,以便有效解决联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第三,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由于物流系统涉及面广、构成环节多、资金投入大,因而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尤其是在现代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建设及行政管理两大方面。其一,政府部门应从零售商贸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制定适合零售商贸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积极引导其健康快速发展。其二,严格规范物流市场竞争秩序,密切关注零售连锁企业发展动态,对于行业产生的新问题和新需求给予足够重视,并有针对性的出台相应的解决方案或政策,最大限度的为零售企业物流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其三,根据零售商贸物流发展情况,加大商贸物流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优惠融资制度、物流现代化资金贷款制度等,保障商贸物流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和增强抗风险能力,尤其是中小型连锁零售企业的发展。其四,政府和相关物流行业协会要不断加强对零售商贸企业的指导,通过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形成物流行业标准化的服务理念、服务规范、服务质量和服务内容等。同时,政府部门和物流行业协会应与重点企业建立完善的联络制度以及时了解其发展动态。近年来,商贸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城市共同配送效率大大提升。2014年,在商务部试点的22个城市中,浙江省提出的大力推进城市快速消费品共同配送,引导大型零售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通过共建配送中心、集中统一配货的形式,使得全省商品流通效率达到最大化。山东烟台市则通过社区“双进”工程的打造,形成“一刻钟便民消费圈”。其中新建各类放心早餐快餐连锁网店33个,平价连锁肉店31个,平价蔬菜连锁店14个,培训家政服务员1120人,肉菜流通追溯体系成功启动。第四,完善物流服务体系,提高物流服务传递能力。首先,完善物流服务体系。一个完善且运行有效的物流服务体系对提升商品配送效率及商贸物流行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因而商贸物流企业应当建立并不断完善物流服务网络,当然对于物流同盟来说亦是如此。其中,物流基础设施作为构建物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加强各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整合、优化等方式合理利用仓储、冷库等各项设施,以提高设施利用率,同时还应强化信息网络的管理工作等。其次,提高物流服务传递能力。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商贸物流企业应与消费者建立起友好关系,以便得到市场认可,形成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这些对于零售商贸企业组建物流一体化模式都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论

综上可知,零售商贸物流一体化发展模式作为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物流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无论是在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流通成本上,还是在提升零售商贸物流服务传递能力及流通效率上,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零售商贸企业应在全面了解市场情况及自身条件的基础上,积极与其他企业建立物流联盟,并最终形成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一体化物流发展模式,以增强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作者:张晓燕 单位: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第二篇:物流发展对商贸流通格局的影响

内容摘要: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就是物流服务,尤其是处于电商时代的发展环境下,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商贸流通产业的建设布局。在物联网时代下,物流业作为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之一,尤其是在区域物流整体规划的建设布局上,合理化的区域物流规划及建设能够对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产生正向的推进作用,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推动区域物流的发展,提升区域物流的创新水平。

关键词:区域物流;商贸流通格局;物联网;空间集聚;创新驱动战略

引言

近几年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它已经从原先的末端产业变成了先导性产业,并逐渐成为决定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互联网使得线上与线下的交易活动得到更高程度的融合,商贸流通企业也能够不断满足客户对于交易移动化、即时性、支付便捷性等方面的需求,这就使得商贸流通业需要强有力的区域物流服务体系来做支撑。此外,区域物流的发展能够不断调整商贸流通产业的布局,使其更具合理性。本文基于区域物流对商贸流通业格局合理化的影响进行分析,对商贸流通业的产业布局规划提出有利对策。

相关理论概述

(一)物联网

物联网,顾名思义即是指“两物之间相互连接的互联互通的网络”。物联网的运作原理就是利用射频识别技术以及其它类型的技术把硬件与网络相互连接,以达到信息共享与传递的目的。物联网的管理和监控均通过智能化手段来进行,可以利用GPS的全球定位功能实现物流的实时跟踪。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崛起的,是互联网发展的一种延伸,它正是一个将物品和虚拟网络链接起来的一个统一体,最终实现万物的互通与互联。在可以预计的未来,物联网势必将成为全球化的超级产业,能够涵盖计算机、传感器、半导体等多个专业技术领域,在实践的运用与推广中还需要生产大量的设备,因此物联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但是目前实际工作中对于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物联网已经逐渐深入到智能家居、旅游、工作、医疗等领域,在未来的实践中还会与物流、交通、金融等多个产业紧密相连。因此,商贸流通产业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与物联网的融合应更加深入,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提升自身运营效率,并且进一步提升区域物流的创新能力。

(二)区域物流

所谓的区域物流,就是指一个集成化的物流管理体系,它是为了实现该区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需求而打造的,区域物流服务体系应该能够适应该区域环境的特征及变化,并且为其提供相应的物流服务。区域物流具有一定合理性的空间结构与服务规模,它能够实现区域内物流信息及服务的有效组织和管理。区域物流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对于商贸流通业的集约化与集成化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两者在现代化的建设路程上相得益彰。

(三)实体物流网

实体物流网是多个收发货物的地方及物流道路所建立起来的一个网络系统。“实体”,顾名思义是指具体的、实实在在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流点。“物流”通俗来说就是运输方式,也叫物流线路,广义的物流线路可分为路上、水上和空中三种,狭义的物流线路就是具体规定的物流路线,可包括铁路、公路、水运和空运。据此不难看出,实体物流网就是贸易生意的传统送货收货方式,是贸易发展的最初阶段,其中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在经济全球化下,商品贸易自然也要适应全球化这一要求,才能不被社会淘汰而更好地稳固发展,实体物流网中最重要的包括两点,即物流线路和物流节点。显然限制了自由贸易的太多条件,无法做到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贸易。例如,一个在北半球的货物需要运输到南半球,对于实体物流网来说需要一条从北半球到南半球的物流线路,其次还要在这些线路的必要处设有物流节点,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也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对贸易的发展十分不利。

(四)商贸流通格局合理化

基于产业自身的发展而言,商贸流通格局合理化指的是商贸流通产业在区域规划与布局上的合理性,商贸流通产业基于这一格局具有良好的物流承载能力、区域创新能力、流通能力、产业运作与优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这是一个合理的商贸流通格局应当具备的优势。基于产业的联动效应而言,商贸流通格局的合理化还具有更深层的涵义。商贸流通产业作为我国的先导性产业,它必须具备良好的资源整合能力与产业协同运作能力,那么商贸流通业在规划布局上就必须要考虑与其它产业进行关联,从而促进产业之间的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产业间的关联效应,进一步提升商贸流通格局的合理化水平。区域物流发展对商贸流通格局合理化的影响分析区域物流的建设包括了四大方面,分别是区域物流承载能力、区域物流规划水平、区域物流的创新力以及区域物流的运作和优化能力。区域物流的承载能力是指该区域物流体系的运输承载水平、服务承载能力,它反映的是该区域物流体系的服务承受能力,若该区域的物流承载能力较低,那么该区域商贸流通业的产业格局就会小而低下。区域物流规划水平指的是该区域物流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区域物流体系服务功能的健全性。区域物流规划水平对商贸流通产业格局的合理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该区域的物流规划及设施建设比较完善,那么该区域的商贸流通业的产业布局就会更具合理性,并且也能够为该区域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带来正效应。

区域物流的创新力是指该区域物流

体系的综合创新能力,它对于商贸流通业的产业布局能够产生正向的推动作用。区域物流的运作及优化能力对于商贸流通业的产业格局主要是起到促进作用,通过物流体系的优化来带动该区域商贸流通业格局的协同优化,从而促进两者运作效率的提升。

(一)区域物流承载能力

区域物流承载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我国商贸流通业布局的合理性,在我国各个区域内铁路建设、航运建设、航空建设以及公路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区域物流承载能力逐渐提升,物流设施的综合程度不断提高。区域物流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实际上对于商贸流通业的流通效率起到了极大的提升作用,并且可以通过健全物流网来降低流通成本,省去了很多繁杂且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从而促进了现代商贸流通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建设。通过表1可知,我国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出,在21世纪20年代,我国的普通铁路网络预计将覆盖2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快速铁路网络计划覆盖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航空业务则会将我国90%的人口量全部覆盖,我国流通体系的建设正趋于完善,基础物流设施的建设将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区域物流的承载能力。

(二)区域物流规划水平

区域物流规划水平指的是该区域物流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体系格局的合理性与完善性,区域物流规划水平对商贸流通业格局的合理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商贸流通业整体综合水平并不高,虽然有众多的流通企业,但是这些企业的规模都较小,并且很分散,不能形成高层次的流通服务体系,也更加不能形成龙头驱动效应。区域物流的规划建设主要包括高端物流人才的引入、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各级政府对物流格局规划的大力支持,在推动该区域物流规划水平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更多专业交易市场与批发集散市场的发展与壮大,使得商贸流通产业的运行机制更趋于合理化。

(三)区域物流运作及优化能力

区域物流的运作及优化能力的提升能够同步带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也在提升,因此我国的消费市场呈现出多元化、高档化与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我国的商品积压现状却令人堪忧,商品的供需矛盾也日渐暴露和激化,因此提高区域物流的运作及优化能力具有现实的急迫性与必要性。通过提高区域物流体系的运营能力,能够进一步加速商品的流通效率,从而能够不断应对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变化,使得该区域的区域物流体系以及商贸流通产业的各业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四)区域物流创新力

区域物流的创新能力对商贸流通产业的布局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能够为现代化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创新能力无论是对于一个企业还是对于整个产业体系来说,都是关键因素,尤其是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已经逐渐从线下走到了线上,创新战略的实施则是促进我国商贸流通业后续发展以及实现战略转型的有力武器。随着区域物流规划水平、运作效率及发展规模的不断提高,我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对物流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创新,积极发布相关政策为我国区域物流的管理与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也能够推动我国商贸流通业的技术变革与管理模式创新,加快商贸交易一体化的建设进程,使得商品信息条码化和标准化,促进商贸流通产业格局更具合理性。

商贸流通格局合理化发展对策

(一)加强对商贸流通业布局的政策支持

商贸流通业的规划与建设离不开政府及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通过增强商贸流通业的规划水平、优化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商贸流通业的综合能力。由于商贸流通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具有“点、线”的结构属性,因此我国政府在此基础上将商贸流通产业的空间格局划分为九大商贸流通区域,并且这九大商贸流通区域的划分符合了经济和行业的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九大商贸流通区域的交通通达性、空间关联程度、行业互动融通程度等方面都有所差异,具体可划分为东北区、华北区、东南沿海商贸流通区、西北商贸流通区、西南商贸流通区、山东半岛区、长三角流通区、珠三角流通区以及中部流通区。商贸流通区域的建设与区域物流的规划建设息息相关,商贸流通区的周边必须配备有相应的物流服务基础设施,那么围绕该流通区的物流服务体系便可形成集成化的发展规模,与商贸流通区域形成相呼应之势,从而促进区域物流服务体系与商贸流通区域体系资源的双向流动与整合调整,逐步形成商贸区域一体化的产业服务空间格局。

(二)强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商贸流通业在服务业态层面上具有生产性的服务功能,这一功能能够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其发展起到有力的推进作用。近年来我国政府的政策导向逐渐注重环保、节能产业的建设,在积极推进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中,除了要充分把握政府的政策导向外,还要进一步强化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实体物流网与虚拟物流网。如图1所示,现代的综合运输体系不仅包括了线下的实体物流运输服务,还包括了线上的虚拟物流运输服务,虽然商贸流通产业属于传统的实体行业,但是虚拟物流网的建设与运用却是大势所趋,并且虚拟物流网的建设主要是为了辅助实体物流网而存在,它还需要依托实体物流网来获得生存。此外,我国商贸流通业流通渠道与体系建设不健全,出现了贸易流通的商品质量不过关,农产品在流通中所处的主体先导性作用难以发挥到最大效益。因而,改善贸易流通渠道,包括渠道体系的多样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这很大一部分需要依赖于政府的支持与帮助,国家政府的有利政策出台,地方政府的实际落实,在农村贸易流通的基础设施、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以此进一步优化农村地区农林牧渔业和消费品制造业的发展,扩大城乡消费者的需求量,并实现农产品在流通中的主体先导地位。最终化解农业产品的销售以及消费品购买之间的矛盾,从而提高商贸流通业产业布局的合理性。

(三)提升区域物流运作及优化能力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产业的向前推动离不开信息网络,尤其对于物流行业而言,没有完备的信息化是无法使物流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无论是对于传统行业还是高新产业而言,信息化建设对于改变物流体系的流通模式与产业发展格局都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在物流体系中,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建设,广东省揭阳市的“淘宝村”—军埔村就是依托信息化平台,结合自身周边大型商品批发市场的区位优势,依靠政府在资金、资源、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获得了运作资金,进一步促进了军埔村电商贸易的发展,同时也为建立商贸流通体系打开了一个切入口。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商贸流通产业实行数字化的管理模式。虽然商贸流通产业是在实体环境下发展和运作的,但是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包括库存信息、财务信息、商品信息、物流信息,商贸流通企业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全面掌控,从而能够在数字化的管理模式下合理地安排采购和销售,进一步减少企业的成本开支,同时完善自身的产业链,提高行业的流通效率。

(四)推进物流创新驱动战略

物流创新驱动战略是指进一步加强对区域物流的创新发展模式的积极探索与应用,不断增强区域物流的创新水平,同时也能够满足商贸流通产业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从而促进商贸流通业布局的合理化建设。要做到切实推进物流创新驱动战略,一方面,需要在各个物流区域里引入更多的人才,包括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保障技术创新水平提升的同时协同带动管理模式创新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采用物联网的运作模式,将EPCgloble网络、传感网技术、RFID技术作为载体,由GPS全球定位系统对商品进行实时追踪,然后通过M2M技术平台及时地反馈到区域物流信息平台上或者是商贸流通产业链条上的各参与方处,这样就可以做到商贸流通产业链上的各参与方都能够对产品的整个物流进程实施全面的掌控。物联网技术在实践中的运用,商贸流通业的各参与方可以对其产品进行实时跟踪、监控,避免商品在配送过程中出现被偷盗、调换、错投等现象。

(五)引入第四方物流

在商贸流通业的配送环节上,有许多商贸流通企业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商,这在提高流通效率的同时还能够大大节约成本。但是这样的模式在物流体系当中,对于资源与系统功能的整合还是不完备的,因此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了物流系统的管理难度。第四方物流的概念由美国的埃森哲咨询公司首先提出,是一个专门为其他方提供物流信息系统、物流规划建设、供应链管理活动的物流集成体系,它能够满足整个物流系统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整合了最新技术和社会资源,减少货物配送时间,提高产品流通及物流运输的效率,提高供应链过程协作与供应链过程的再设计能力。结论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改革机会,与此相对应的商贸流通物流体系也产生了新的发展空间。在商贸流通产业中,物流服务是基础性的配套设施,区域物流的规划建设对商贸流通业的产业布局具有重要的作用,区域物流体系的创新能力与发展程度能够对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同时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也会反哺区域物流经济的发展。本文从区域物流对商贸流通格局合理化的影响分析入手,进而对区域物流与商贸流通业的协同发展提出可行性策略,首先,加强对物流发展的政策支持。其次,进一步强化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提升区域物流的运作及优化能力,积极推进物流创新驱动战略,最终实现区域物流与商贸流通产业两者的协同进步。

作者:敦蕾 刘娜 单位: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

第三篇:交通物流发展水平评价与建议

摘要:通过选取长三角五个同类城市,调研了城市的GDP、三产业增加值、物流业增加值、运输线路、车船数、公路和水路货物运输量及周转量、物流园区和A级物流企业数量、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等,采用动态因子分析法,确定8个动态比较因子,即三产业增加值、货运量、货物周转量、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GDP总值、人均GDP,计算五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得分及排序,得到嘉兴市交通物流发展在同类城市中的水平,进而为促进嘉兴市交通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交通物流;动态因子;发展评价

嘉兴市交通物流业主要包含了现代物流业中的“道路运输、水上运输”以及与这些运输相关的仓储、装卸搬运等辅助环节,在嘉兴市现代物流业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和重要的地位。为了评估嘉兴市交通物流业发展水平,并且为了保证评估的可操作性,选取了五个同类城市进行比较。五个城市均位于长三角,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物流发展规划目标层次相当,具有可比性。五个同类城市物流发展规划目标如表1所示。

1基础运行比较

(1)经济运行指标(如表2所示)(2)运输线路(如表3所示)(3)车船数(如表4所示)(4)货运量(如表5、表6所示)

2物流园区和A级物流企业

(1)物流园区简况嘉兴物流园区建设起步较晚,目前初步建成10个重点物流园区,其中,省部级物流园区2个;湖州市建成物流园区9个,其中:4个为新建项目,5个为扩建项目;扬州拥有不同类型的5个一级综合型物流园区和13个二级专业型物流中心;常州市各类物流园、物流中心达到50余个,其中省级重点物流基地(企业)24家;绍兴基本建立起了1个部、省级共建设物流基地,2个市级重点物流基地,以及多个县级物流中心的物流基地网。(2)A级物流企业数量A级物流企业评估主要是评估机构依据《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国家标准评估认定A级物流企业,以此引领物流行业沿着标准化、现代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如表7所示)。

3物流信息平台

嘉兴建立了1个政府主导平台———“嘉兴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1个企业建设平台“嘉兴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两个平台与“国家交通运输公共信息平台”实行对接,同时多家大型物流企业正在实现与国家平台的互联互通;湖州以物流园区为载体,通过企业战略联盟,建立了“湖州物流信息网”;扬州目前有两个特色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项目向全国推广,一是中国冷链物流网,二是智慧物流大数据平台;绍兴重点加快“二网二节点”信息化建设,加快农村物流信息网建设、加快物流商贸配送网建设,推进物流园区的“园区通”,加快物流园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仓储管理信息平台等系统软件开发;常州建立了面向全市的“易呼通物流交易平台”,市经信委主办建成了“常州现代物流网”和各企业建立了“物流信息网”进行交互,物流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

4发展水平比较

为了将五个同类城市的交通物流发展比较结果进行量化,根据动态因子分析法,分别选取2014年和2015年8个因子数值: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货运量、货物周转量、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GDP总值、人均GDP。将物流发展水平分三种类型:强、中等和弱,得到五个城市交通物流发展水平,仅供参考。(2)进行指标正向化选取的8个评价指标都是正向指标,所以无需进行正向化处理。(3)构建“指标—时间”综合理想矩阵(如表10所示)(4)按时间权重分别求正向矩阵和理想矩阵的加权矩阵对于时工商管理论文间权重的确定采用主观赋权将2014年和2015年的时间权重系数分别设为0.6和0.4,根据时间权重分别求出正向矩阵的时间加权矩阵(如表11、表12所示)。

5评估结果与建议

本文以0.7和0.5为临界值,将五个同类城市的物流发展分成三种类型:强、中等和弱,具体分类结果见表16。从得分可以看出,五个城市中发展水平最强的是扬州和常州,中等水平的是绍兴和嘉兴,较弱的是湖州。为了促进嘉兴市交通物流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加强行业体制机制创新、突出物流基础设施投资重点、构建与产业层级相匹配的多层次物流网络、推动物流运输组织模式优化、构建“两业联动”示范区、推进专业特色物流发展、加快推进传统物流企业的市场化水平、推进供应链金融服务企业发展、加大物流专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等。

作者:江莉 单位: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更多财务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物流发展模式与建议(3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cwgl/172753.html

    相关专题:什么是债务税盾 内蒙古医学杂志


    上一篇:农民合作社信贷挑战及对策简述
    下一篇:旅游企业内部控制优化方案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