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财务管理 >

贸易发展的竞争力状况和演变趋势

一、研究方法、对象和数据来源

有关对外贸易发展国际竞争力的衡量,国内外学者大多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来衡量,也有研究采用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指数)衡量。出于多种方法衡量下,比较结果更好的稳定性保障和规律性特征清晰显现方面的考虑,研究综合采用较常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同时还采用了净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进一步比较重点考察了中国在美、日、德三个较具代表性发达国家市场,服务贸易发展的竞争力状况。比较参照对象的选择方面,我们既考虑了法国、德国、日本、英国、美国、瑞士等老牌发达国家经济体,也考虑了部分与我国在全球市场同时存在紧密合作与竞争的东亚经济体,包括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分析同时还考虑了“金砖四国”其他三个成员国,即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基于多角度对比较国家和地区的上述选择,相信可以更真实反映中国服务贸易在三大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具体分析中,各国或地区服务贸易细分行业对三大市场进出口贸易数据,主要来源于OCED官网数据库下的Tradeinservicesbycategoryofservice子库,并经整理和计算得到。服务贸易分类标准主要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FiftheditionoftheBalanceofPaymentsManual,简记为BPM5)中的服务分类以及扩展的服务收支平衡表(theExtendedBalanceofPaymentsServices,简记为EBOPS)下的分类统计得到。具体包括交通运输服务(Transportation)、旅游服务(Travel)、通讯服务(CommunicationServices)、建筑服务(ConstructionServices)、保险服务(InsuranceServices)、金融服务(FinancialServices)、计算机和信息服务(ComputerandInformationServices)、专利许可服务(RoyaltiesandLicenseFees)、其他商业服务(OtherBusinessServices)和文化娱乐服务(Personal,CulturalandRecreationalServices),共计十个服务细分行业。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原始数据并没有直接给出从中国角度统计的、针对三大市场细分服务行业的进口和出口数据。本文用三大市场对中国的出口间接衡量中国从三大市场的进口状况,用三大市场从中国的进口数据间接衡量中国对三大市场的出口状况,并以此进一步构造相关竞争力指标值。类似处理的还有巴西和印度。

二、国别市场竞争力总体状况和分类行业比较

(一)三大市场总体竞争力状况表1给出的是代表性国家或地区在三大市场上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竞争力状况。为降低个别年份数据异常波动可能带来的影响,统计结果描述的是2006~2010五年间的平均值。由贸易竞争力指数(TC)比较情况可见,除中国台湾和巴西表现出不同程度比较劣势外,其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日本市场上均表现出一定的竞争优势,最终使得以上所有考察国家整体在日本市场上的服务贸易竞争力也表现出微弱优势。刘艳君和商伟(2010)不同角度下的类似研究也指出,相比其他发达国家,日本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整体水平较低。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在日本市场上表现出的微弱竞争优势水平略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在“金砖四国”中的表现则高于印度和巴西。德国市场上,以法国、英国、美国和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以及俄罗斯均不同程度表现出相对比较优势,日本最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使得其同样表现出运输和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发展要强于新兴服务贸易,进而服务贸易总体规模偏小且呈现逆差。但另一方面,近年来其服务贸易发展开始有所起色也是事实,并主要集中在以美国和德国等为代表的欧美市场(朱玉荣,2011)。比较而言,以巴西、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等为代表的“亚洲四小龙”在德国市场上多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虽然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和“亚洲四小龙”同德国的双边服务贸易保持着更快的增长势头,但受地理区位条件限制,通勤成本相对较高。目前主要表现为在服务产业内分工格局下,上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从德国市场服务进口的增长迅速。由此导致总体贸易逆差逐年扩大,进而总体竞争力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而在日本市场上,中国等国家和地区更主要与其同时在产业内分工格局和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下存在着双边服务贸易往来。其中,突出表现的是日本大量服务外包活动的转移,激发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后发优势并带动服务贸易增长,进而在日本市场上一定程度的竞争力表现。最终整体表现方面,虽然发达国家在德国市场上大多表现出比较优势,但是明显要低于在日本市场上的表现;而正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在德国市场上的竞争劣势显著高于日本市场,最终导致整体竞争力表现方面,在德国市场的竞争劣势是三大市场中最突出的。再就美国市场来看,除德国和中国香港表现出弱竞争优势外,更多国家和地区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竞争劣势。虽然具有一定区位优势,但以巴西为典型,发展中国家在美国市场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表现多为显著比较劣势;发达国家中以日本为代表,表现出较小的比较劣势。综合表现来看,不同于日本市场,各国在美国市场上整体平均也表现出微弱比较劣势。当然结果也不同于德国,尽管美国在全球服务贸易发展中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但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美国本土市场上的竞争劣势反而比德国市场要低,尤其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巴西和印度等在该市场的表现。我们认为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下,美国同样将一些劳动和资本密集服务活动大量外包。在外包地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墨西哥和巴西等南美国家以及中国和印度等为代表的亚洲国家。这在加深双边服务贸易合作的同时,也使得接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借机形成对美国市场服务贸易出口的显著增长,进而服务贸易逆差的降低。鉴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相对要素禀赋优势、需求偏好相似性和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这就决定了在简单服务产业间国际分工格局下,以上国别市场竞争力表现特点很难实现。而这恰恰是目前中国与德国展开服务贸易领域合作的主要模式。尽管从德国自身角度来看,其处于竞争优势地位,但这种建立在过度“单向性”基础上的优势很难长期维持,其必然构成双边服务贸易领域深化合作最不利的方面。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结果中,与TC指标结果类似,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仍然是在日本市场上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比较优势。再就德国和美国市场总体比较情况来看,与TC指标结果类似,RCA指标结果依然支持多数国家和地区在德国市场上存在更不利的竞争劣势。综合RCA指数分析进一步可见,作为“金砖四国”之一,虽然中国同日本在地缘文化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双边经贸合作关系也非常紧密,但在对日服务贸易发展的竞争力表现方面,仍没有表现出比印度和俄罗斯更明显的优势。而在对美国市场的发展方面,反倒优于印度;在德国市场的竞争力表现则是最差的,依旧凸显拓展该市场的必要性。最后,采用净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给出的考察结果中,各国家和地区在三大市场上的竞争力构成和影响情况,再次印证了前述规律性发现。(二)服务细分行业竞争力表现表2进一步就中国服务贸易细分行业在三大市场中的竞争力表现进行比较,结果证实相比德国和美国市场,中国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表现还是最突出的。具体来看,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显示中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和旅游服务四个子行业在日本市场上均表现出了很强的比较优势,通讯服务业亦有较强比较优势,其他商业服务也呈现微弱竞争优势;专利许可服务行业则处于较强竞争劣势;而由于较高成本性质壁垒和本土市场封闭性(王涛和姜伟,2010),我国建筑服务、金融服务和交通运输服务在日本市场同样处于竞争劣势地位。细分行业德国市场竞争力表现整体明显不如日本,虽然其他商业服务、通讯服务、计算机和信息化服务表现出微弱竞争优势,但金融、保险和专利许可服务以及劳动密集型的交通运输服务和资源密集型的旅游服务则都处于明显竞争劣势地位。应该说这里行业比较更好揭示中国服务贸易在德国市场上竞争劣势的成因———无论传统服务还是资本和知识更加密集的新兴服务行业,大都未表现出明显的比较优势。甚至从要素禀赋影响下的比较优势发挥来看,中国在全球市场上仅有三个呈现出一定竞争优势的服务子行业(即建筑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在该市场上的表现也没有真正体现我国相对要素禀赋优势。综合德国市场表现可见,一方面重点加强与德国为代表欧洲发达国家在新兴服务行业领域内的经贸合作,仍有很大的空间。这对于更好、更快提升中国服务行业国际竞争力,适时形成跨越式发展是有益的。另一方面,传统服务行业领域内双边经贸合作关系的不断深化,在更好发挥我国现阶段相对要素禀赋优势的同时,可能更容易实现双边服务贸易往来“规模”总量上的显著增长。进而在形成一定规模效应和彼此对对方市场更充分了解以后,双边合作领域的深化与层次提升才能够获得更坚实基础。静态视角看美国市场表现,中国仅有运输服务子行业表现出微弱竞争优势,其他子行业竞争劣势地位比德国市场上的表现更突出。综合中国服务细分行业在三大国别市场竞争力状况所表现出的不平衡性,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其一,专利许可服务作为最体现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特点的服务行业,无论何种指标结果,中国在三大市场的竞争力都处于明显劣势地位。伴随此前较长期内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美国、日本和德国已经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技术转移和输出国。加之技术水平上存在的较大差距,中国与三国之间技术交流在日益增强过程中,最主要成为大量版权和技术许可的进口方。根据数据统计,由于原来基数非常小,中国对三国合计专利许可服务出口规模2010年虽也不过刚达到2.5亿美元,而相应年份进口则为67.7亿美元。同样处于明显劣势的还有金融相关服务子行业,2010年中国对三国金融和保险服务出口规模合计为2.4亿美元,进口合计则达到22.6亿美元。其二,尽管其他商业服务、通讯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更体现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特点,但中国这些服务子行业的贸易竞争力表现已有显著进步,尤其日本和德国市场。以通讯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两个服务子行业为例,2010年中国对日本、德国市场出口规模合计分别为45.99亿美元和2.04亿美元,同期进口分别只有17.82亿美元和2.75亿美元。其三,作为典型的传统服务行业,虽然大量研究已表明中国交通运输和旅游服务在全球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但在德国市场还是表现为显著竞争劣势。纵向时间维度比较可见,中国1996~2010年间对德国市场交通运输服务子类出口与进口差值从0.61亿美元持续扩大到4.75亿美元。

三、三大市场竞争力状况的动态演变特点

前述静态比较揭示了中国服务贸易在三大市场上的竞争优劣势基本情况。但在过去较长时期内,我国服务贸易在三大市场上的动态演变情况究竟是怎样的,仍不得而知。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对后面基本趋势的有效判断。下面在净出口显性比较优势(NRCA)指数考察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国在三大国别市场上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动态演变情况加以考察①。图1给出的中国在德国市场服务分行业贸易竞争力动态演变特点方面,大致以2004年为转折点,呈倒“U”型结构。在这之前,NRCA指数值由1998年最低时候的-0.0745上升到2004年最高值0.193;此后则持续下降,并在2007年前后转为负值,2010年达到十多年来最低值-0.088。从数据来看,尽管中国对德国市场出口平均增速在2004以后较快增长到21.5%水平,但进口增速在2004年后也进一步增长到21.8%,平均而言还是较出口增长快,由此进一步拉大出口与进口之间的差距。而导致中国在该市场竞争力不升反降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东欧部分国家与德国基于产品内国际分工框架下更紧密合作关系的建立,这很大程度上形成对中国的市场“挤出”效应。当然即便如此,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市场对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而言仍具有很大空间。就中国对德国市场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值情况来看,虽然绝对规模从1997年的13.82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11.9亿美元,但平均而言仍只有美国的31%和日本的43%。占所有国家对德国服务出口比重份额虽然从2002年开始稳定突破1%水平,但到目前为止还不超过2.5%,美国这一数字在2010年就已经高达7%,日本也达到了4%左右水平。由更细分行业表现可见,总体演变形态特征主要是由旅游服务、其他商业服务和建筑服务的倒“U”型形态结构决定的,三者在总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平均达57.2%。其他如通信、金融和保险服务等部门的NRCA值基本维持在零水平值附件,波动性明显要小得多,对双边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格局的影响也微乎其微。由于数据缺失,我们无法得到中国服务细分行业在日本市场2004年之前的竞争力构成情况,仅从此后时间段(2004~2010)内的主要趋势看是略微缓慢下降的。当然另一方面,与德国市场表现不同的是,日本市场对应NRCA指数值始终维持在零水平以上,表明中国在日本市场服务贸易整体竞争优势反而是较稳定存在的。并且正是旅游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形态结构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总体竞争力演变情况。这很好说明,对日本市场而言,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条件和地源文化相近性始终是中国传统服务贸易在该市场发展能够保持竞争优势且进一步显现的重要根源。细分行业方面,旅游、其他商业服务和交通运输在中国对日本总服务贸易中合计占比虽从2004的70%下降到2010的50%左右,但正因为这三个行业竞争力表现形态结构的变化特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总体竞争力演变情况。图2中还不难注意到,以2009年为拐点,2010年中国在日本市场上多数服务子行业的竞争力都出现了较明显的提升。中国在美国市场上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动态表现在经历1997~2003年的增长后转而下降,在2008年之前始终表现为微弱竞争劣势,但此后同样得到一定程度的形势扭转。从1997~2010年中国对美国市场整体竞争力表现看,主要特点还是在反复中基本维持缓慢上升格局。具体细分行业表现方面,中国对美国交通运输和旅游两个服务子行业进出口占总进出口比重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甚至从1997年的接近60%进一步持续增长到2010年的近70%,占所有国家对美两类服务进出口比重也由3.8%增长到近10.6%。较大比重构成决定了较长时期内,交通运输服务行业是构成总体服务贸易微弱竞争优势及其动态变化特点最主要的根源,旅游服务不利竞争地位的降低也做出部分贡献。无论对美国还是对日本,鉴于在全球价值链深化解构过程中,中国与美国、中国与日本在过去二十多年主要在制造领域形成较为紧密的产品内国际分工合作关系。美国和日本通过大量转移出本土生产制造活动并根植于中国,使得中国制造能力显著增强,并因此对美国和日本制造品出口竞争力获得极大提升。综合图2、图3中国对美国和日本服务贸易竞争力演变情况可知,中国近年来通过积极承接来自美国和日本的服务外包活动,对两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也初见端倪,更显著的增长情况有可能再次重演。而注意到近年美国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并将开放重点聚焦于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在该框架下,如果其能够在非歧视性、开放和包容的前提下,就中国具体准入门槛在不失灵活性的条件下早日达成一致,显然对中美双边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在美国市场上服务竞争力状况的改善,更是不可多得的契机。综合中国服务贸易竞争优势静态与动态比较分析可见,尽管静态分析很好揭示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部分技术密集型服务子行业在三大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已经开始有不同程度表现;但动态演化趋势分析则更好表明,囿于交通运输和旅游服务在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发展中仍占有的较大比重,这些典型传统服务仍是最主要决定我国对三个发达国家市场服务贸易发展总体竞争力状况变化特点的行业———服务贸易失衡问题依然存在。而本着以更高质量提升我国对美、日、德三大国别市场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为目标,分析表明关键是继续大幅提高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结构比重和影响。

四、主要结论和启示

通过多指标总体和分行业比较,本文重点关注了我国服务贸易在三大代表性发达国家市场上的表现和竞争力状况。研究一方面肯定中国对日、美市场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所呈现不同程度竞争优势的存在,其中对美主要表现为反复中基本维持缓慢上升格局;对日竞争力表现虽缓慢下降,但在2009~2010年还是有显著提升。比较而言,中国对德国市场服务贸易发展则处于明显竞争劣势地位,相应竞争力动态演变呈现出的倒“U”型结构特点表明该市场拓展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细分行业分析比较揭示:专利许可和金融服务为代表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在三大市场上构成最主要竞争劣势;通讯服务、计算机和信息化服务为代表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则在日本和德国市场上初显竞争优势。然而即便如此,交通运输和旅游等传统服务仍较高的权重比,还是决定了前述技术和资本相对密集型服务对我国总体服务贸易在三大市场竞争力表现的影响仍非常有限。综合以上主要结论,研究认为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思路等方面的原因,再加上我国服务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大多仍然不强,人力资源素质总体偏低“短板”约束以及服务贸易环境改善的相对迟缓,都决定了短期内全面扭转当前持续扩大服务贸易逆差等不利局面是不太现实的。为此,在继续关注全球服务贸易总量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我国更应重视“引进来”过程中,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别和区域市场结构特点,扩大市场准入范围。特别是在新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下,通过多形式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全面扩大同美日德市场之间、以服务外包为主要形式合作关系的深化,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结构层次和持续竞争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上述市场贸易渠道的拓宽,也将很好弱化中国传统服务贸易竞争优势过度集中的潜在风险。中国商务部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的出台,更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提高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这实际上是确立了以上发展思路在国家宏观战略层面的政策支持,表明中国版“服务先行策略”已具雏形②。同样结合本文分析,我们认为在努力拓展同发达国家市场之间的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合作关系过程中,更应充分认识并重视服务行业异质性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其中一些技术和知识含量更高的新兴服务行业,更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干中学”来获得自身能力的提升。以美国市场为例,在新国际分工格局和全球服务外包体系下,随着美国传统服务贸易出口的明显下滑,信息、通讯、金融和专利许可等技术密集型服务比重近年来提升迅速,并将进一步释放其助推器作用。为此,继续加强与美国在重点服务行业领域内的合作,加大本土新兴服务领域贸易人才的培养和新兴服务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将会显著提升我国技术密集型服务国际竞争力。鉴于服务在生产和消费方面所具有的同时性、无形性和市场贴近要求,这都决定跨境交付和商业存在等构成了服务贸易的主要形式。而作为商业存在的具体实施方式,各类服务企业对外投资也已成为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且规模仍在逐年增加。这在顺应服务全球化内在要求的同时,实际上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中国对外服务贸易的出口规模和新增长点的出现,相对也更容易获取国外先进技术,进而对我国全面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而在进一步以直接投资方式“走出去”过程中,特别是在走向发达国家市场过程中,如何更好发挥本土相对具有优势的技术和人才等高级要素禀赋优势、不断完善“走出去”过程中的法律保障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及提供更便捷行政审批服务,成为最重要的“一揽子”激励。另一方面在积极拓展发达国家市场过程中,努力培育“中国服务”品牌的全球认知度,亦是保证可持续且更高质量竞争力获得的重要基础。在现阶段尤其需要加快提升国内各服务行业领域内领先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品牌意识、品牌档次和本土市场影响力,进而为逐步迈向国际市场并扩大品牌影响力奠定坚实根基。

作者:陈健 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更多财务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贸易发展的竞争力状况和演变趋势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cwgl/157045.html

    相关专题:福建体育科技 官网 蜘蛛侠:时空边缘


    上一篇:高职数学分层教学对策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