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财务管理 >

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研究

一、职业教育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1.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调整建议根据以上调查结果,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电子信息产品的安装、调试、检测、维护能力,具备电子信息技术的开发、设计、推广、应用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2.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由电子信息专业教研室牵头,以电子信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专业指导,召开职业工作过程与职业能力分析研讨会,邀请企业一线专家代表,对企业的工作过程与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岗位群职责与要求进行分析研讨,校企共同选择分析企业真实项目,确定工学内容,共同设计工学模块、工学方案,并将意见进行分析、分类整理,并快速反馈,形成“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3.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建议以“校企共育、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为目标,构建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途径是:通过专业调研分析,对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得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确定“职业能力目标”;与职业技能考试标准相结合设置相应课程,也可按职业能力相关性形成多门课程;并按工作过程展开的顺序确定课程排列顺序,同时,兼顾教学内容前后联系、循环递进的原则,形成“结构完整、相互支撑、有机沟通”的专业课程体系。4.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师资与实训条件配置案例(1)师资建议:某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团队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2012年已评为市级教学团队。在该项目的建设中建议该专业有教师17人,其中聘任企业兼职教师7名,专任教师10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助教1人。专业带头人2人(其中企业1名),骨干教师7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8人,硕士4人。(2)实训条件配置建议:目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有一定的基础,根据对企业和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调研可以看出,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因此建议实训条件配置为新增SMT生产实习基地、PCB实训室、单片机应用综合实训室。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基于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一方面必须遵循职业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以及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另一方面必须遵循职业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接受社会的评价,即职业院校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是否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该遵循如下:(1)突出特色、准确定位通过科学分析社会需求、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化教学资源,制订切合实际和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2)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应充分体现出人才的职业性和高等性。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构建课程体系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3)工学结合、突出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教师深入生产一线,以此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改革,建立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将就业与顶岗实习紧密结合。(4)特殊针对性与普遍适应性相统一人才培养模式既要有普遍的适应性,普遍适应于学校专业群的整体实际;又要有一定的针对性,针对不同专业的个体差异。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环节及课程的设置应该是针对一定的职业岗位(群),同时还必须考虑培养学生的就业弹性与持续学习能力。各类职业院校开展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种种人才培养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提法:(1)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2)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4)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上述种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确实能阐释和指导职业教育,有其合理之处。以“产学合作”、“需求导向”等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显得笼统和模糊。以具体培养措施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又显得过于狭窄和偏颇。因此,以人才培养模式目标作为我国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不够全面。既然上面种种提法都不是很科学,那么,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只能表明在“怎样培养人”上面,即在人才培养措施上。综上所述,结合我市具体情况,以及电子信息专业多年来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校企共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新模式,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二个方面:“校企共育”就是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两种教学资源,发挥企业和学校的人才培养优势,共同作用于学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即聘请企业专家与学校专业团队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联合制订计划、组织教学、开发课程;通过“校企共育”模式,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文化氛围,按照实际工作过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形成工学结合、产学结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方式。学生在企业实践,或作为员工实习,在工作中培养素质和提高技能;在人才培养途径上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双证融通”就是以培养应用能力来设计培养方案,依据电子信息领域标准和岗位的任职要求,与职业技能考试标准相结合,重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达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这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采取专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培养方式,实现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通,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实现“一教双证”。具体表现在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上:在课程模式上,是以突出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当前,职业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是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来开发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是针对典型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按照工作过程导向,与企业合作开发,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在教学模式上,实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大胆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等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启发引导、模拟训练、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在实践教学中,突出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实践环节,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加强顶岗实习力度(不少于半年)。在考核方式上,注重学生实际能力和技能的考核,采取校内考核和企业考核、终结考核与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和实操考核、文本(试卷、报告或论文等)考核和产品(或项目)考核相结合,并逐步转变为以企业考核、过程考核、实操考核和项目考核为主。在评价体系上,引入社会、行业和企业(或用人单位)和学生与家长作为重要评价主体,把学生职业能力对职业(岗位)的适应度和社会、行业和企业(或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作为人才培养的最终评价标准。

作者:张庚 许戈 单位: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


    更多财务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cwgl/155136.html

    相关专题:集团财务管理架构 论文投稿流程


    上一篇:项目教学法对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的应用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