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财务管理 >

小议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一、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文化是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当然之举

文化产业既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有活力的发展领域,也是文化本身得以发展、创新的有效途径。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指出,文化产业作用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那么,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可拉动如旅游业、休闲业等相关产业发展,优化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构建。黔东南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文化产业是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是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当然之举。

(一)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是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

随着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文化资源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资源,美国著名经济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法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认为,各种文化价值在经济增长中起着根本性作用,是抑制和加速增长的动力和基础。从文化资源来看,文化产业集群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出现和形成的。文化,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历史性和民族性。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品开发提供了潜在的可能,会促进文化产业的形成,推动经济的发展。黔东南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东邻湖南省怀化地区,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河池地区,西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抵遵义、铜仁两地区。境域总面积30223平方公里,总人口441.7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1.87%。世代居住着苗、侗、水、瑶、壮、布依、土家、仫佬、畲等30多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并传承着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原生民族文化生态系统保存比较完整,种类繁多,精彩纷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有38项之多。这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苗寨—雷山西江千户苗寨和最大的侗寨—黎平肇兴侗寨,有粗犷奔放的狂欢舞蹈—反排木鼓舞,有“行云流水”之称的苗族飞歌,有“天籁之音”之誉的侗族大歌,有独具特色、原汁原味的姊妹节、芦笙会,有记载镌刻历史的精美而斑斓的侗族、苗族服饰,有独特的苗族银饰锻造技艺、民族器乐制作技艺,有流淌千百年的“以歌养心、以舞养身、以酒养神”老百姓的普通生活,等等。黔东南被国内外游客赞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博物馆”、“人类保存的最古老的歌谣”。更是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1]。黔东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厚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为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无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创新是黔东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黔东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由于历史原因、基础落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发展的任务艰巨,难度大,责任重,必须依托自己的资源优势寻求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跃升。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的赶超行为。既然是“超常规”,它就不是通过单纯地加快速度可以实现的。它必然要突破传统工业化道路中单纯追求“速度型”增长,避免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以及“单项突进”的发展模式,而追求一种速度与效率并重,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兼顾,经济和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2]。作为新兴产业,民族文化产业生产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物品和服务。它并不像传统工业十分依赖自然资源,而是主要依靠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整理、开发、生产与商业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创造出一定的经济与社会收益,没有环境污染,追求自然资源低消耗的经济成长路径,是一种低碳经济模式,可以缓解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可以改变社会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环境之间达到协调发展。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民族文化产业具有资本循环周期短、投资回报率高及强辐射性、高渗透性等特点,可以从各个角度扩展和提升生产力,产生较强的资本积聚,形成庞大的产业链条,创造巨大的高附加值,产生巨大的效益放大效应。一个运作成功的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可以在短时期内为投资者带来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回报。如阳朔的“印象•刘三姐”、丽江的“丽水金沙”等就是很好的成功实例。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不断深入,经济与文化更加相互融合,文化产业在经济产出中的贡献率将越来越显著。因此,民族文化产业就成为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殊道路。民族文化是黔东南最具优势的资源,依托自身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黔东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三)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创新是黔东南社会和谐构建的助推器

文化产业不仅可以直接产生经济影响,而且对社会的文化资本以及社会资本有着长期而重大的影响,是社会资本积累的重要方式,推动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判断的模式,利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一方面,技术理性的膨胀日益对人的精神领域产生僭越和侵蚀;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物质需要已逐渐转化为文化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黔东南加快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生产出更多富有人性和精神内涵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仅可以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可以起到愉悦身心、健全心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生存质量等作用,是和谐黔东南建设的精神支点。

二、黔东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创新的对策

(一)创新理念,激发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源动力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不更新,就不会有创新的行动,创新理念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1、科学发展的理念。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如认为文化是“虚”的,只有经济才是“实”的,看不到文化产业是文化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发展文化产业就是文化彻头彻尾的商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等等,要从这些观念中解放出来。在摸清本地民族文化资源(包括文化遗迹、历史文物、民居建筑、服饰、饮食、乐器、歌舞道具、宗教器物、交际礼品、工艺产品、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等有形文化资源和神话传说、史诗谣谚、故事寓言、音乐舞蹈、节庆活动、民间习俗、人生礼仪、宗教祭典等无形文化资源)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发展战略,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2、和谐共融的理念。即和谐文化建设理念,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和内在支撑。发展民族文化产业,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用和谐的理念、态度、方式,来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传统文化理念。3、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理念。即坚持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实现的前提,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实现的保障,没有现实的经济效益,就没有长远的社会效益。政府有关部门应当转变职能,做到管办分离,对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实施宏观调控和依法监管。4、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联姻的理念。文化产业离不开高新技术,高新技术需要文化产业。增强市场意识和使命意识,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体现比较优势,立足市场打造品牌;要制定政策引导高新技术进入文化领域,运用高科技手段,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推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多层次开发;加快数字化、网络化建设;通过运用高新技术,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形成共栖、融合和衍生的良性互动关系,不断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二)创新机制,优化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机制是谋划民族文化产业有利的条件,可以吸纳各种资源的深度投入,获得跨越发展的重大平台和载体。1、政策导向机制。由于民族文化产业有其“文化”特殊性,它的社会效益是支撑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更需要出台切实可行的加快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用政策来引导各种资源流向文化创新、催生各种创新要素的产生和集聚,鼓励各种力量参与发展民族文化产业。要加大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扶持有发展前景和竞争力的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引导民族文化产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提高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贷款比重,帮助有条件的文化企业直接融资,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介入民族文化产业,多渠道筹集民族文化创意发展资金;要将民族文化产业的重大基础设施和标志性工程,纳入重点工程管理,将民族文化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纳入科技攻关计划;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每年投入文化事业经常性增长幅度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政府要将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创意纳入财政预算或设立专项发展基金,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和文化产业壮大的专项工作,并逐年增加;政府健全与完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与功能设施服务体系,积极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和内容向不同价值链渗透与融合的产业组织氛围与发展环境,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广义创新系统耦合;要制定相关的法规,避免受现代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而使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娱乐、节庆活动变异和退化,使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2、人才机制。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离不开人的参与,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加快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关键。一是大力培养民族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技术人才。从政策、环境等方面提供支持,为民族文化产业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条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尊重文化人才成长规律,定期举办民族节庆和各种文艺比赛,让民族民间艺术发扬光大,也为文化人才提供锻炼机会,支持中青年文化人才尽快脱颖而出,扩大名人效应。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把引进文化产业尖端人才纳入人才引进计划,积极从外部引进专家型人才,加快文化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步伐,提升民族民间文化产品的档次,生产独具特色的文化精品。三是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要营造适宜民族文化产业人才的生存环境,致力于创意阶层崛起,重奖贡献突出的文化人才,充分调动文化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3、社会参与机制。民族文化产业是通过文化产生经济效益的,当地居民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因此要积极提升当地居民的参与层次,使当地居民能参与到民族文化产业之中去,采取措施保护当地居民的利益,从制度方面保障其在民族文化产业中享受一定的收益;要积极支持培养“乡土艺术家”,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要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避免居民生活环境恶化。4、舆论支持机制。要大力加强宣传力度,全面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新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使全社会理解、认同、支持、参与、崇尚文化创新与民族文化产业;配备足够的媒体资源,大力宣传民族文化产业、文化创新型人才和文化创新型成果;以各种宣传手段,引导社会关注各类文化创新活动;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加强文化创新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形成全社会浓郁的文化创新氛围。

(三)打造特色品牌,培育民族文化产业竞争力

黔东南独具特色、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由于诸多原因,特别是未经产业化运作,始终未能在营销和市场竞争中形成品牌,“养在深闺人未识”。所以,黔东南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必须打造唯我独有、唯我是优的民族文化的特色品牌,创造品牌效应,增强民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1、对民族文化的特色精华进行认真分析、筛选,抓住最具有独特性的东西,精心策划和定位,确立鲜明的主题,树立新颖的形象。2、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全方位、系列化、经常性的宣传和促销,实施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事件和营销项目,进行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和对外交流,提高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将文化品牌不断推向世界,推向未来。3、选择差异性发展模式。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的创意是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实现的,不同的文化资源开发应有不同的发展途径和开发模式,要注意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

(四)构筑产业链,推动民族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

1、依托文化资源和品牌优势,借助地域集中形成的集聚效应,根据不同的产品特色,大力发展与专业市场关联度紧密的产品制造业集群,努力培植手工艺品、特色农产品、休闲食品等产业集群,使这些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优势行业迅速成长。2、充分利用建筑、服饰、歌舞、器物、神话、传说、语言等民族文化符号发展创意产业。将大量的民族文化符号与象征元素运用在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让产品成为文化意义的承载者,从而大大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创造出新的盈利模式和盈利空间。3、运用高新技术,提高民族文化产品和民族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丰富民族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产业与民族教育、民族科技、民族信息、民族体育、民族旅游、休闲等产业联动发展,形成新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黔东南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将民族文化打造成为民族文化产业,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应妥善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文化产品具有精神和物质二重性以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功能,社会效益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前提,经济效益又反过来为社会效益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二者相互促进、共生共存,缺一不可。因此,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力求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既不能以牺牲和抛弃经济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所谓社会效益,又不能“一切向钱看”,一味追逐经济效益。推出的文化产品,既要有市场,又要能有效满足群众文化消费需求,提高文化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

作者:刘冰清 单位:三峡大学


    更多财务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小议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cwgl/151907.html

    相关专题:职称英语论文发表 北方民族大学


    上一篇:写作文之作文教学论文
    下一篇:经济法到底有哪些功能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