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维护生态环境作为评价经济
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将维护生态环境作为评价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之一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超越和扬弃。根据马克思感性活动理论,人不仅是感性的存在,人也进行感性的活动,也就是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而现存的外界事物则是人感性活动的结果,也就是实践的结果。因此,自然尤其是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所出现的“人化自然”是人的对象性存在物,是人的“作品和现实”,体现人的固有的、本质的物质力量,又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的“对象和工具”。因而,人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就不是单纯的外在关联,而是内在的统一,是一种相互依赖、共生共存的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维护生态环境成为人的活动的目的性内容本身,成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因而也必然成为衡量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蕴含几大关系的和谐发展
首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蕴含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和人类社会归根到底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自身”①。可见,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未来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维度。其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蕴含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源于某种不和谐的社会制度、生产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因而,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瓦解资本关系逻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继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统一的根本途径。再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蕴含物质财富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和谐。在具体的社会发展阶段,以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为主要内容的客体性发展与以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性发展是以矛盾的形式相互存在。由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过于追求客体性发展,致使主体性发展在某种层面受到制约,因而有必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致力于主体性发展,通过改变自我达到自由自觉活动的状态,实现主体性和客体性的双重发展。概言之,以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物质财富增长是考量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手段
在生态文明视阈下探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价值,既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又对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消解现代性悖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深刻的方法论意义。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够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类社会生产的过程是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相统一的过程。因而,自然生产的可持续性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社会生产的可持续性,而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恰恰忽略了自然生产的可持续问题,致使生态危机爆发,人与自然的关系陷入困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倡导的循环经济弥补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这一缺陷,并对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的和谐统一起到积极作用。可以说,循环经济是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佳经济模式。此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提倡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弱化了自然的神秘力量,使人类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然规律,并以自然规律约束自身的经济行为。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越来越能够预见到其干预自然的行为所引起的后果,从而帮助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减少和避免生态破坏以及环境污染。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利用科学技术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生产过程和资源利用方式,并着力创造新的社会发展条件,试图为缓解全球性生态危机开辟新的路径。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本质中可以看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构成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会引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从而对社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引领下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不仅能够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公平缺失的问题,还能够有效解决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是实现人的发展的必然选择。人的发展,在逻辑上首先要求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当人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人的发展就表现为人追求幸福和理想的过程。过去,人们片面地以为经济的发展和GDP的增长就是幸福和理想的实现,却忽视了自身的发展才是一切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满足人们对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修复了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断裂,使人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帮助人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重建价值理想,塑造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独立人格。
(三)生态文明视阈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建议
首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以马克思生态思想为指导。马克思强调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科学技术是占领优势地位的关键因素,而科学技术的应用恰恰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为前提,应大力开发人力资源,进一步优化和调整经济结构,从而形成更高水平的生产力。马克思还强调制度创新的重要性,要以制度创新推进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概念的提出正是基于马克思生态思想作出的制度创新,它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现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要以“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内涵为指导,并通过法律、行政的综合手段,完善制度建设,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以人的发展为导向。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根本目的,马克思在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描述时就曾指出,“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②然而,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的发展却被经济增长所掩盖,失去了其作为人类文明价值取向的光芒。其实,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讨论早在20世纪中期就开始了,人类在对传统发展战略、基本需求战略、协调发展战略等发展观进行实践后,仍然没有取得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性的突破。归根结底,人类的观念仍然受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束缚,仍然没有摆脱单纯追求GDP增长的思维惯性。因而,当下要想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由注重经济增长的“物本”主义转向注重人的发展的“人本”主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目标与核心价值取向。最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首先,科学发展观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发展观通过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国内外的发展规律来指导实践,它要求以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待发展,强调统筹兼顾和可持续;同时继续坚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根本,并在此过程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其次,科学发展观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如何发展、为谁发展等问题,明确了发展的中心和方向,同时,提倡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式统筹各地区发展和各利益集团的均衡性。因此,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框架下寻求手段和途径,切实发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整个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生态等各个方面的价值。
作者:汪楚凡 单位:沈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