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财务管理 >

老人公寓交往空间设计论文

一、国内外养老模式现状及老人心态问题

自从1982年第一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于在维也纳举行以来,欧美主要工业化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相继步入老龄社会。相对于中国而言,这些国家步入老龄化社会时间比较长,因此相对应的养老机制及结构也比较完善,是中国完善健全养老机构的经验来源。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现在的养老形式主要有老人居家养老的家庭养老、自费入住公立或民营的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和护理院等社会养老和介于两者之间的通过社区服务辅助的社区养老三种方式。以澳大利亚为例,从8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开始关注老年人的居住养老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并按照不同老人的特性以及需求区分了3种不同的养老形式:首先,政府鼓励条件合适的老人居家养老,并为其提供专门组织“HACC”(HomeandCommunityCare)的细致服务;其次是建造适合老年人集体生活的老年公寓;再者就是为多病体弱的老人设置的护理之家(NursingHome)。而老人公寓是指与其他养老机构相比更符合老年体能心态特征的公寓式老年住宅,同时具备餐饮、清洁卫生、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比较全面的服务体系,是现在养老机构的一种比较重要的形式。从养老心态上来说,因为文化的差异西方老人与中国老人在心理上却有着比较大的不同。西方老人更加注重社会的尊重,用积极的精神与不服老、自立的态度来维护他们的社会地位以及个人价值的体现。这让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比较独立的方式养老,比如居住在老人公寓或者单纯的老人社区。美国亚利桑那州甚至有一座拥有16万居民的“老人城”——太阳城(SunCityCenter)。在这里只允许55岁以上的老人入住。社区通过合理地建筑规划与丰富的社区活动帮助老人能够不孤独而又不限于温饱的生活。据有关调查表明太阳城老人平均寿命也有着比较显著的提高。

二、老人公寓存在的必然性及现状

1.老人公寓存在的必然性

居家养老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自古以来“四世同堂”是中国家庭引以自豪的居住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方式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国务院2011年颁布实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表示到2015年我国要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30张养老床位的目标。这数据说明有大约97%的老年人必须依靠居家养老。同时,老人愿意与自己的子女在一起生活,除了方便子女对其照顾外,还可见老人害怕孤独,希望有人关心、亲近并与之交谈的愿望。与此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中国城镇人口当中,空巢老人所占的比例是很大的,以广州为例,市人大代表许若宁提到据不完全统计,广州老年人总数达到110万,空巢老人已超6万人,并呈逐渐增长之势。尽管依靠社区辅助大多数老人可维持居家养老的状态,但是仍然有一部分老人因为住房限制、无法生育、子女不在身边等不可抗拒的因素仍需要依靠机构性的养老方式解决居住问题。在“百行孝为先”的传统观念下,很多老人对养老机构仍持有排斥的负面感受,但事实上国内心理学者范悦斌等人曾抽取社区养老院及敬老院与独自居住的70岁以上老人做比较,发现健康程度上来说两组人员相仿,但前者的心理和社会功能都显著优于后者。这一结果的出现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现代居家环境的户型与户型间的隔离,交往空间的节点较少而导致的。由此可见,拥有良好条件的养老机构不但能消除老人被抛弃的负面情绪,还能帮助老人重新建立起更健全的交往圈以满足他们急切的交流需求,让他们在集体的生活中找到小家无法满足的亲情、友情甚至是新的爱情。北京老年研究心理所所长韩布新认为对这些建国后成长起来的老年人来说,承认自己的需要、摒弃旧思想只是时间问题。

2.老人公寓的现状及国家政策扶持

现阶段大部分老人公寓本身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由于社会资金投入有限,公寓本身的条件比较简陋;另一方面,因为地块紧张很多老人公寓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僻,因此配套的基础设施及周边环境设施比较缺乏。老人在情感交往方面仍然面临着居家养老中封闭生活的尴尬处境。从老人公寓的数量上来说也是远远无法满足需要入住老人需要的。面对这些问题,政府采取了比较积极的解决态度,在2011年广东省民政厅对政协提案中了解到广东省计划投入逾4亿元在海珠区、萝岗区、荔湾区进行社区老人公寓试点,鼓励较为成熟的“三旧”改造项目用于建设社区老人公寓在保证了比较齐全的配套设施的同时能把建设成本降至最低。建设的资金将从住房公积金收益、福利彩票收益以及引用社会民间资本等渠道来解决。

三、环境引导行为的老人公寓交往空间设计

1.交往与交往空间的概念

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每一种活动类型对于物质环境的要求都大不相同。社会性活动亦称为交往活动,而具有大量社会性活动的户外公共空间则称为交往空间。作为社会属性的生物,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对于生理功能衰弱心理又易感觉孤独的老人来说,加强交往行为能更好地调节他们的情绪、舒缓压力并形成比较健康的生活习惯。除此之外,不同空间的尺度也同样会对交往的属性产生不同的作用。爱德华.T.霍尔《隐匿的尺度》就定义了欧美人不同交往形式的习惯距离:0——45cm为表达温柔、舒适、爱抚以及激愤等强烈感情的亲密距离;0.45——1.30m是适合亲近朋友或家庭成员之间谈话的个人距离;1.30——3.75m是朋友、熟人、邻居、同事等之间日常交谈的社交距离;而大于3.75m是用于单向交流的集会、演讲,或者人们只愿旁观而无意参与这样一些较拘谨场合的公众距离。所有这些尺度构成了人们在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交往方式,我们在设计合适的交往空间时应当更全面地考虑距离与强度,即密切和热烈的程度之间的关系,根据老人交往层次的需求,营造出不同尺度的交往空间以供选择。

2.交往与交往空间的概念

环境对于行为的引导作用在阿摩斯.拉普卜特的《建成环境的意义》一书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阐述,环境可以通过组织人们的知觉和意义,从而诱导出合适的社会行为。美国心理学家伍得斯提出了“S-O-R”行为表示式,用以定义人的“行为”。他认为行为是有机体在外界环境影响刺激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心理变化的反应,简单来说就是说行为是有机体对环境刺激所作出的反应。老人的户外活动主要是以必要性活动为主,这类活动带有一定的不由自主性,与空间环境关联不大。但是在良好的环境引导下,一些必要性活动会转变为自发性活动,让老人能自愿加入到活动与交往当中来。这说明品质优良的物质环境对于行为有着不可或缺的刺激与引导作用。从而使两种不同性质的交往活动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甚至产生变换。

3.以环境为引导的老人公寓交往空间设计

(1)以环境选址为引导的交往空间设计

一般来说由于城市地块比较稀缺、地价过高,老人公寓的选址因通常会选择在比较偏僻的地区比如城郊结合处。比如现在中国规划得比较全面的老人公寓北京太阳城就选址在京城北郊昌平区小汤山镇,太阳城公寓以创造一个比较高品质的生活环境为目标,比较合理地考虑到了就环境本身而言的各个方面,比如适合老人居住的低层低密度,优美的小区环境、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等。同时还贴心地准备了十几种不同面积及居室需求的户型让老人按照自身的条件来选择入住。但由于地理位置限制、老人的社会性交往对象比较单一,老人们在居住时会产生与世隔绝的孤独感,因此也戏称这里是“老年集中营”。可见在公寓所在的环境位置对于老人交往环境的形成和健全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在前面所提到的广州市拟以较为成熟的“三旧”改造项目用于建设社区老人公寓这一方法有着比较积极的现实意义。在老人公寓的选址这一方面,可以把老人公寓以点的形式按照一定范围比例关系介入周边的居民社区当中,这样能提高周边比较齐备的配套设施的利用率,降低老人公寓建造的投入成本;另一方面,老人的交往范围也随着环境的熟悉会呈现发散式扩大,让老人在养老的同时也不会与社会脱节,形成稳定的社会交往,引导老人走出公寓,与周边的人群进行自发性交往。

(2)老年人的基本特征及以环境安全性为引导的交往空间设计

《周礼》中是这样描述老人的五个年龄阶段的:“五十曰艾,六十曰耋(die),七十曰耆(qi),八十、九十曰耄(mao),百岁曰期颐。”现代学者为研究方便把老年期划分为55-65岁的老年前期,65-75岁的老年期,75岁以上的衰老期。一般来说生理年龄到60岁左右时人的各个脏器功能开始出现老化现象,人的各个方面特征也会随之出现衰弱的现象。但是生理年龄并不一定完全等同于生命年龄,比如同样是70岁的老年期老人,有的看起来很苍老,步履蹒跚,有的却呈现精神焕发很年轻的状态。除了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外,后天环境同样在很大程度上使机体的生理功能、组织结构的老化速度产生比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也从生理学角度印证从环境设计的角度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属性特征能帮助他们形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老年人的生理衰老不仅仅是表现在外表的变化上,一方面老人身体的贮备能力减少导致老人对于环境的适应力下降对于环境转变等所导致的意外承受能力降低;其次老人机体的衰老会使其变得动作迟缓、反应迟钝,行动不便而容易出现意外事故、摔交、跌伤等;再者,老年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感觉等感觉器官系统的老化让他们对外界各种刺激往往表现出感受性较弱、反应迟钝等状况。由此可见,老人生理的衰老会直接影响到其心理活动及生活行为,比如记忆力的衰退、听力与语言能力的减弱会使老人变得封闭不自信,从而降低他们主动与人交流的欲望,而脏器的脆弱及病变长期的折磨容易让老人产生消极、抑郁的情绪,失去活动的动力,从而形成不健全的循环。《论语》有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因此在进行老年人的生活及交往空间设计的时候应该维持环境的稳定性及安全性,并且能够以一些场所及设置适当刺激老人的感知能力让他们能产生相应的活动欲望。

(3)以自然环境为引导的交往空间设计

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对于自然有着近乎本能的亲近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似乎与祖先有着相同的本能——急不可待地、不自觉地趋向于水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约翰.O.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8月)西蒙兹以人的亲水性为例用很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人类对于自然靠近的本能。由此可见,在交往环境中对于自然条件的考虑与设计能产生一种不自觉地场地吸引,让人们聚集并产生交集。比如利用人的亲水性,在户外空间中设置适宜安全的水体景观,在调节微气候改善了环境质量的同时也能增加老人之间的交往机会,并提供合适、宜人的场合。于此相关的设计还可以考虑到环境的气候特征、自然景观、植物植被等。

(4)以传统聚落环境为启发的交往空间设计

在设计老人公寓的空间结构形式时可以借用中国传统的聚落形式来形成围合空间,我国传统聚落中建筑的布局形式多是合院式,如四合院、天井院、客家土楼等。这样在延续中国自身特色设计风格的基础上也能给老人在心理上带来亲切感,以建筑的多种围合形态来营造出既能满足人们心理上安全需求又能产生交往效应的院落空间。这样的空间能够比较轻易地让老人产生类似于家庭的归属感。传统民居建筑物构建结构会有一些常见的较小尺度的多功能空间,比如胡同、巷道,这些空间既满足了交通连接的需要,形成“私密——半私密——公共”空间的一个过渡系统,同时也增加了人们的必要交往与被动交往的可能性。可以把握合适的尺度,创造温馨亲切的交往空间,许多交往的节点就是在这些区域内产生的。现代的居住环境因为建筑密度等原因难以形成传统的这种小尺度空间形态,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走廊、露天阳台、以及底层架空形成类似的交往空间。与庭院开阔的空间尺度相比,这种空间更适合老人与熟悉的朋友之间进行日常的交流。传统聚落空间中的门前、树下、天井等场所通常会因为一些劳作成为人们聚集的场所,人们在这里交流、休憩甚至会自发性产生一些娱乐活动如下棋等。创造一些活动场所也可以作为汇聚人流的方式帮助老人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所在,从而根据不同兴趣范围形成一定的比较固定的交往关系。传统空间比之于现在的居住空间有着更加温情的考虑,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从这里我们能看到人们在居住环境中与邻里之间的交往、周边人群的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尤其对于行动不方便、心理渴望交往却又因为自身条件被层层限制的老年人来说这种交往关系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5)以传统聚落环境为启发的交往空间设计

在之前的养老交往空间当中通常是以休闲与娱乐的形式为主,长年累月的轻松生活会让许多的老人甚至忘记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其实对老人精神世界的充实与健康生活的倡导是不利的。美国著名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将美学理论融合于心理学理论中,于1954年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了“需求等级”学说,他把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五种需求当中,前两者是指人生存的基本需求,在相关老人公寓设计考虑时我们可以归结为最基本的居住属性,环境安全性的考虑,无障碍的空间特性等。爱与归属和尊重的需要则更倾向与心理方面的需求,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则需要在前面几种需求的基础上竭尽所能的发挥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趋于完美以期能达到高峰体验。爱与归属、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几点需求在现实中往往被人们所忽略,老人在生命中闲暇的阶段里由于退出了之前的工作与交往圈,会产生比较强烈的孤独感,觉得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与尊重,也无法体现本身的价值。因此在设计时我们应该帮助老人摆脱单纯的“无为”养老模式,在空间功能上配合老人自身特性、活动特征与适当的活动,比如设置一些可以让老人适当劳作的空间,划分部分地块作为花圃、菜地让老人享受农耕的乐趣;设计一个露天的小剧场让平时有音乐爱好的老人有一个展示的舞台,同时也能吸引其他老人甚至是社区当中的人们过来观看;开辟一个工作室角落,老人可以在这里做一些手工或者给社区里幼儿园的小朋友讲故事。这样的一些带有特殊功能的环境能引导老年人与其他老人、与周边环境当中的人、与看护工作人员等形成新的人际关系圈,以享受充实的夕阳时光,让他们能有劳动与收获的快乐,并在传统的劳作模式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中进一步开发人际关系。

四、结束语

1.老人在垂暮之年因为种种原因选择在老人公寓中开始新的集体生活,年龄的增长让他们在生理上越来越衰退,但与此同时他们与人交往的愿望却没有半分衰减。在一些不利于人们聚集交往的环境中会让他们退缩于一个人的孤独世界当中,从而变得越来越沉默,情感的缺失对于他们的身体健康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2.在思考针对于老人的公寓交往空间设计时,应该从老人们的生理、心理特征与需求出发,为他们营造出更适宜的互动交往环境。

3.以环境对于行为的引导进行设计研究,促进老人之间的聚集、交往,从而让老人公寓中的老年居住者能有一个更温暖幸福的晚年。

作者:郭宜章 杨思宇 单位: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更多财务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老人公寓交往空间设计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cwgl/148193.html

    相关专题:航海技术 银行竞争力


    上一篇:地区蓄水保墒造林技术分析
    下一篇:装修工程质量控制及防治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