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障碍
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广义上来说,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制度。简单地说,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整体的生活方式。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文化个性,是一种历史现象,文化形态在不同文化之间是不同的。文化包括一个社会所具有的信仰、制约、目标、习惯和技术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体,而且包括习惯、思想、语言等非物质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表现模式。不同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同文化间的联系使得文化交流成为可能,而它们之间的区别就会产生交流障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表达其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工具。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一种语言反映了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观、思维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性。各民族的经验、宗教、态度等不同,人们所形成的信仰、语言、风俗习惯等也必然不同,这就造成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口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在这一交际过程中,口译者成为文化交际的桥梁,要能准确并快速地传递不同文化背景下双方的意图。如果口译者不熟悉文化必然会使口译工作失去文化蕴意,无法达到文化等值。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时,相互之间也会存在理解障碍的问题,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理解障碍就更大了。仅仅具备良好的语言技能,口译员要想准确传达交流者的真正意图,还需要了解对方的文化差异。口译不仅是个语言问题,它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二、文化差异下的口译对策
首先,要注意政治术语的含义差异。一些政治术语是特定环境下的“特产”,比如经常讲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如果将这里的“精神文明”译为“spiritualcivilization”,外国人听到后首先想到的是宗教信仰问题,这就与本义相左了。另外,像“五讲四美三热爱”,如果逐一顺序英译,则会十分难懂。但仅仅注意到词语含义的不同要避免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是远远不够的。时代不同,词义也随之产生变化,原本中性的词可能产生了感情色彩或发生褒贬转换。因此,掌握词汇,一方面要了解其本义,一方面还要知道其喻义、引申义或转义。只有熟悉词义在不同语境中的真正意义,才能在口译中做到语用得体。如果现象1中的口译员能够全面地掌握词义,随时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内涵,在口译工作中就可避免交际障碍甚至交际灾难。其次,要注意不同语言文化下的词义差别,了解不同文化中对应词的意义是否完全对等。在两种语言里,某些词语表面上好像指的是同一事物或概念,但其实却是两码事;或者由于一些概念、事物在某种语言里只有一两种表达形式,在另一种语言里,却有更细微的区别。谈到对农民的说法,对于现象2中在旧中国,口译员把农民译为peasant是可以的,但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农民,因为其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翻译为farmer才比较妥当,这样的翻译结果才能与外宾的文化相对接,他们就不会困惑:如果中国强调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平等,怎么还把农民称为没有教养、社会地位低下的乡巴佬呢?由此可见,口译中不但要掌握词语的字面意思,还要掌握其内在含义,特别是词语中隐含或附加的延伸意义经常会造成口译中的误解。除了要注意词语的含义、词义变化外,在口译中还应注意民族文化特异性所导致的“词汇空位”问题。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就会产生不同的语言。如果生活客观环境中根本不存在某一现象或事物,那么语言中自然也不会存在对应的词语。在进行口译时,如果被译语言的形式只能以译入语中意义相同的形式不同的语言的词汇来表达,就意味着译入语相对于被译语来说,存在着一个“空位”。词汇空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而这却给翻译特别是口译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口译中的很多不可译现象基本上是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直译的方法就行不通了,而运用意译的方法就能够破解难题。譬如,汉语“物极必反”在英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语,在口译时可以根据汉语词汇的内在意义,将之翻译为:Achangeintheoppositedirectionisinevitableonceacertainlimitisreached.但是“词汇空位”只是文化海洋中的一滴水,词义联想更能折射出文化的差异。在不同民族的语言演变过程中,由于对某些情景和事物所发生的联想都有其特殊的感情环境氛围,因此,即使在不同文化中意义相同的词汇其感情色彩也会略微不同或大相径庭。中国人常用“肥缺”来表示一件好的差事,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则把“apieceoffatmeat”看作是一件废弃的事。
如果在口译中缺乏对文化差异的充分认识,往往会造成理解上的巨大差异,甚至会导致南辕北辙的结果。此外,在口译中还应注意不同文化中存在的思维、风俗以及价值观念等的差异。一位政府领导人在向来访的美国代表团团长引见自己的夫人时说:“这是我爱人”,如果望文生义,直译为“Thisismylover”,则会令美国客人大跌眼镜。在英语中lover一词既有西方人的情夫或情妇之意,又有丈夫或妻子之意,因此,为准确表达妻子的意思,应将lover变为wife,就会避免在公开场合的尴尬,在口译中只要平时注意这种不同文化间的细微差异,就能够有效避免难堪场面。
对年龄持有的不同态度又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另一个重大表现。中国文化中存在敬老文化,因此往往不会忌讳“老”的问题,而在西方国家,非常禁忌“老”。因此在遇到一位老年外国朋友时,中国人处于客套,往往会说“我们都老了”,这在中国文化中无可厚非,而且非常得体,但是,外国朋友有可能认为你把“老”强加于人,很不谦虚,也不礼貌。而在礼仪方面中西方也存在较大差异英美人在日常生活中“Thankyou”常在嘴边挂,表现出良好的社交礼仪,但是中国人往往比较内敛含蓄,不善于直接表达,这在外国人眼中就难以理解。中国主人在接待外宾时可能会说“没什么好菜”,如果直译为“Thereisnogooddish”,就会让外宾丈二摸不着头脑。西方人的落落大方和中国人的含蓄,体现了两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特点,在口译中要特别注意。
三、结束语
文化差异会造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正常交流的障碍,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沟通交流的效果,严重时甚至会造成较大的文化冲突,造成严重后果。语言是一面镜子,反映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宗教信仰、地域生态、历史背景、民俗风情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这些都会对两种文化的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产生较大影响。口译作为沟通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文化差异是口译者无法逾越的问题,口译者必须充分重视并且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学习积累,掌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在口译中游刃有余、恰当处理。
作者:张海莉 单位:洛阳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