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在课程中应挖掘学生自我期望的力量
期望不仅是对他人而言,也可以是“自我”领域的。心理学实验的过程难以避免失败,有时学生自己充当实验过程中的被试或心理咨询过程中的来访者时,往往更容易体会到挫败感,当遇到这种情况时,作为心理学实验课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发挥自我期望的力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心理学实验课教师一方面应鼓励、赞扬学生,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的自我期望。
2教师期望效应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教师期望要符合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现状
心理学专业学生之间能力存在差异,有些大学生由于心理学基础差,或缺乏自信;或者有的大学学校招收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生源有文科也有理科,对于文科学生来说,有些实验课程理解会有难度,如心理物理学实验、认知心理学实验等,最终导致了这些学生对所学实验课程兴趣降低等问题。而在实际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统一授课,往往会忽视分析这些大学生的客观条件,如果形成过高期望,将会使这部分学生产生实验课程难度大、速度快,即使努力也无法完成实验任务的感受,长期则会导致学生丧失自信心,学习兴趣下降。因此,作为心理学实验课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现状。
2.2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对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期望既要合理,也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即符合教育学的“最近学习区”理论,“跳一跳,摘桃子”。如,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对基本理论还没有掌握的情况下,就期望学生创新设计,这一期望就会过高,学生再怎么努力跳,也是摘不到桃子的。这时应设立小步子,最终一步一步达到期望。可以让学生在原有经典性实验的基础上略作调整,如改变实验材料、自变量的水平,因变量的指标等其中的一个因素,既让学生摆脱了对原有实验的简单重复的枯燥感,又让学生体验到了自己动脑筋进行设计的创造感,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期望。学生完全掌握了实验的过程,以及注意事项时,再大胆的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
2.3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要切实可行性
心理学实验课教师的期望应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即要通过一定的期望措施来达到期望的效果。心理学实验课教师应给予教学班级全体成员以积极的期望。心理学实验课教师应给予教学班级全体成员以积极的期望,这样可以提高班级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动机。如果一味的教师操作,学生模仿,会造成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因此,应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首先,因为实验课程内容较多,有的还很复杂,对于一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困难,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实验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其次,在实验课教学的过程中,应运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方法,使学生能够将所学书本知识和实验相结合,提高其学习热情;最后,在课后一定要完成实验报告,一方面是对一个实验的总结,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学实验课教师应根据其学生具体情况给予合理的期望。有些心理学专业学生学习成绩差,在学习活动中往往比他们表现出来的更加被动和更加依赖于教师,这需要教师能更多地关注学生,激发其自信心和兴趣。心理学实验课教师可以成立学习兴趣小组,让这些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重新燃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也能够使他们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对于理论知识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理论学习也有促进,形成良性循环。而有一些学生,在实验课程中过于活泼,甚至有时会使实验教学处于一种混乱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对这部分学生给予“我看到了你是一个好学生”的积极期望。让这部分学生可以参与到课程上来,主动承担实验任务,使他们注意力转移到实验过程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时学生的这种表现是因为他们对实验非常感兴趣,这是一种积极的表现,应充分发挥,因此,可以在课后把实验室对他们开放,鼓励他们把实验的兴趣转变为实践的行动。
2.4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要内隐、持久
大学生的人格已经基本形成,对他们的期望不能停留在口头,而应当是满怀期望地潜入他们的心灵。有时提出期望时要内隐,避免非常明确的期望增添学生的心理负担。此外,大学生的心理及行为是长期形成的,要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时短时间根本看不出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的期望要有信心和耐心。我国现代教育家夏沔尊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不能称其为教育。”教师不应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成为学生心灵的工程师。
作者:金雪莲 赵行宇 李英 单位:吉林医院学院心理学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