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根据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D.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语言的使用能力,例如语法知识,口语能力等,不是靠教师或者父母“教”出来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者接触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语料之后自然而然地获得的。[1]由此可见,学好一门外语,在学习者可接受范围内的大量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关键。而在国内,除了少数一线发达城市外,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输入环境是较为困难的。因此阅读,作为一种简单易行随手可得的学习方式,成了国内学生的语言输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汉•罗伯特•姚斯(HansRobertJauss)提出了接受美学理论(ReceptionalAesthetic)。它的核心理论是:对于一部文学作品而言,读者的阅读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即使已经出版成图书也只能算半成品。“文艺作品的创作目的就是被阅读或欣赏,它的社会意义、自身意义以及美学价值,正是在阅读和欣赏的过程中被赋予的。”[2]对于大众而言,面对同一个作品,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认为,一部文学作品的呈现实际上是一种三角关系,即作品、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其中,读者不仅不是被动因素,相反,它本身而言就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创造历史的力量,而不是单纯地做出反应的环节。[3]他尤其强调读者的主动的参与,认为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同时他提出,文本接受是一种解释活动,在未阅读前,文本在字里行间有许多“空白点”“未定点”,等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去“发现”“填补”。读者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这些“未定点”“空白点”进行填补的过程。可以说,作品的意义不是文学作品本身赋予的,而是经过读者阅读后二次生成的,是读者赋予了作品新的意义。[4]在开始阅读之前,每一名读者都有特定的“期待视野”:文学作品在被欣赏和诠释的过程中,读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成长环境,理想抱负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取向,这些又决定了每个读者独特的意向以及他们对接触到的文学作品的评判标准。[5]
二、接受美学理论给英语阅读教学带来的几点启发
1.“读者中心”与自主阅读。现行的英语阅读教学多呈现为“热身-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的模式,以词汇、语法、句子的讲解为主,常常把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另外,大量的考试、功利性地阅读导致许多学生对英语的阅读望而生畏。这些都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也违背了教授这门课程的初衷。接受美学强调读者中心,重视读者的主动参与、创造的过程,一个理想的读者,是可以在阅读中通过理解、欣赏或者评判文本的过程中感受到阅读审美的享受和快乐。不论是通过联想、钦佩、同情、批判或者远观的形式,他们能从阅读中体会到文字引起的共鸣,一本好的作品可以被广大读者分享和体会。因此,在教学当中,要改变原有的教师单纯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重拾阅读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做到这一点,首先,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教师应该选择学生乐于接受、容易引起共鸣的内容。题材的种类、文体的形式等也应尽可能丰富多样。其次,在讲解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过程,课堂上预留适当的时间给学生自主、安静地阅读,取代传统教学当中“满堂灌”的教学手法。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看似教师没有做任何讲解,实际上却是阅读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创造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这个时候观察学生的反应,给予及时的指导和纠正。第三,阅读前,教师应该预先提问,抛砖引玉,让学生猜想,激发阅读兴趣。例如,针对《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文章“SecretofStraightAStudents”,教师可以先针对题目设问:这篇文章即将描述什么问题?大家觉得怎样才能成为全优学生?等等。待阅读完成,再针对文章具体内容设定相应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让其自主阅读,体会阅读带来的积极的体验。
2.“期待视野”与阅读题材选取。接受美学理论中,“期待视野“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在文字作品阅读过程里,读者原有的知识、体验、爱好、修养、思想理念等整体素质构成的对阅读内容的一种欣赏要求和鉴赏水平。[6]“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情感体验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阅读的选择和体验,这些是单词、语法等知识无法替代的。因此,教师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要选择尽量贴近学生学习、生活或者与专业领域相关的知识、素材,满足学生的期待视野。如果对学习中文专业的学生选择物理的相对论、宇宙起源等方面的英语阅读材料,无疑会严重打击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很容易使他们在看到文章标题的那一刻就失去阅读的兴趣。相反,《双城记》《呼啸山庄》《雾都孤儿》等英文的小说一类题材,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学习中文的学生需要阅读大量书籍,增加英语原版小说的阅读,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妙处,同时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在授课之前,教师也要适当补充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识,因为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能正好符合学生的“期待视域”,阅读是永无止境的,教师要努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渐渐形成相应的新的“期待视域”,阅读材料的丰富多样性,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通常是成正比的。选择阅读题材时,有时候也不单单要选择适合学生的题材,还要适当地超出他们的“阅读视野”。正如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言,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接受略高于现有水平的知识传授。可以选择难度略大,略微超过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阅读材料,阅读选题的新颖、内容的独特,往往给学生意外的惊喜,引起更强烈的情感体验。
3.“空白点”“未定的”带来的启示。根据接受美学的“空白点”“未定点”理论,阅读不是孤立的单词、词组、句型的理解,而是在整个篇章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中的“未定点”“空白点”进行挖掘、解释和填补。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给予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时间,并适时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填补“空白点”。文本的单词与单词、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阅读理解题解答过程中我们常常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一样。让学生静心阅读,独立思考字里行间的联系,即“空白点”“未定点”,才能让学生真正读懂文章,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站在作者的立场,忘我地阅读,体会阅读带来的愉快的体验。传统的阅读教学认为阅读就是逐字逐句的读懂甚至翻译下来,殊不知这误读了阅读的真正含义。读懂了每一个单词、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个句子的句法成分并不代表阅读的成功,试想我们在阅读中文报纸书籍的时候,是否会对每一个词语咬文嚼字、对每个句子划分成分呢?那样做无疑是非常可笑的,相信即使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也不会那么做。拿我们阅读中文报纸为例,通常我们的阅读非常跳跃,给每个字的时间很短,几乎是一扫而过,而当我们遇到自己感兴趣或者认为重要的内容时,会自动地慢下来停留在某一段文字,变得非常专注。在这个专注的过程中,大脑迅速搜集整理文字给予的信息,在内心留下纷繁复杂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不仅因人而异,而且会随着时间、地点的改变而改变。在某些特定的时候,甚至会让读者产生“忘我”的感觉,仿佛时间停滞,当停下来却发现时光飞逝,这就是人们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产生的自然的反应。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此时的阅读是连贯的、自然的过程,所谓的文本中的“空白点”在此时会由大脑自然而然的无缝地填补上。而在英文的阅读当中,我们同样希望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然地阅读,传统的阅读往往以回答几个预设的问题为目标,显得过于刻板,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忘掉”阅读的任务,“忘掉”四选一的选择题或是二选一的是非题,而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内容,专注于阅读本身,让这个过程更加自由。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有效的阅读,即填充了“空白点”的阅读。虽然阅读过程主张让学生更加自由,但是不代表阅读就完全自由散漫。学生有了自由积极的阅读体验做基础,下一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训练。阅读的数量多少也是评价一个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欲取得好的成果,勤学苦练必不可少,这是一个“量”的积累的过程,但强调此处的阅读仍然必须是有效的,那是“质”的要求。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视角进入文本当中,可以把自己设想成主人公,畅游文字带来的另外一个时空环境,或者从欣赏赞美的角度享受作者创造的劳动果实,抑或是批判对立的角度,享受阅读体验引领的思想的碰撞。这无疑是最完整、丰富的阅读体验,是最好的填补“未定点”方式。坚决杜绝用统一的“标准答案“去约束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具体问题直抒胸臆,各抒己见,不设过多的限制。另外,“空白点”的填补很大程度上依赖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增强学生情感的培养,不光传授书本知识,更应多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增长见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例如,可以带领学生游览自然风光,与自然亲密接触,培养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对环境的珍惜。创造直接的情感体验,这些远比读几篇课文来得生动形象。三结语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语言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学好英语对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帮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接受美学理论使我们从新的角度认识了英语阅读教学,使我们在教学中更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作者:郑小娟 单位:泉州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