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翻译的本质——跨文化交际
我们说翻译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根据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不同的语言国家对现实拥有着不同的经验、切分和建构的方法。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和著名诗人巴斯奈特把语言比作“文化体内的心脏”,并且指出“外科医生在给病人做心脏手术的时候,不能忽视心脏周围的脏器,所以作为文化传播使者的译者也不能将翻译活动独立于各种文化之外,否则一定会出现差池。”
二、语言的文化内涵的差异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体。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认为:语言离不开文化,语言只有在文化语境中才能生存。奈达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一书中也表述了类似的看法:“语言在文化中的地位和文化对词义的影响是如此的广泛,以至于在不考虑文化背景的时候,很难对文本给出恰当的理解。”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物质环境大体上相同或者相似。所以,他们在描述各自的物质生活的语言上有许多共同用语,比如天空、汽车等。但是在不同文化的长期演化和发展中会影响他们形成各自独特的规范和世界观,除了那些表达物质生活概念意义的共核语言之外,还有大量表达文化内涵的语言。因此在翻译的时候不可照字面意译之。
三、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念体系包括人生观、道德标准、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许多方面,是一个文化群体的文化意识核心。西方国家的价值取向基本上是以个人为中心,这造就了他们排他性的特征,对与本民族文化相悖的文化因素采取排斥的态度。我们在《迦茵小传》的两个译本中看出这一点。这本小说最初是杨紫麟翻译的。在这个译本中,原著中有关于男女情爱的描写均被删去,尤其是女主人公未婚先孕的情节更是被译者毫不留情地删去了。于是,经过译者加以修饰的女主人公因符合当时中国的价值标准而被舆论界誉为“清洁娟好,不染污浊,甘牺牲生命以成人之美,实情界中之天仙也”。若干年后,林纾也翻译了这本小说,而且没有删减原著中的任何故事情节。然而这触犯了当时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观念,该译本被评论界唾弃为“淫贱卑鄙,不知廉耻”。
四、译文读者的受教育程度差异
任何翻译作品最终是服务于译文读者的。而译者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其理解的重要因素。比如“Sizedon'tmatter,choppingwood…”,这句话的翻译可以是:“说到劈柴个头并不重要……”,或者译为:“个头没啥关系,劈柴嘛……”。显然,受教育程度低的读者可能更容易接受后者。
五、审美观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的思维方式、语言形式、哲学精神的不同,使读者的审美观带着很大的民族差异色彩。同一个事物在这一民族文化中认为是美的,但是在另一民族群体的眼里却是不美的,甚至持有厌恶的态度。作为文化传播的译者必须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审美差异,找出与源语言最为接近的目标语审美等值体,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或者相近的审美感受。
六、结束语
霍尔曾经指出:“人类生活中还没有哪一方面是不受文化的影响,不被文化所改变的。”语言和翻译是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必然受到文化的影响,甚至被文化改变。翻译活动不仅是语言活动,文化的方方面面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翻译活动。
作者:顾三宝 褚杨杨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