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财务管理 >

义务教育减负的思考

【摘要】义务教育减负问题一直是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而“适合生长”理念不仅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也符合素质教育的本质,更为当前义务教育减负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以“适合生长”意涵为基点,着眼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提出针对性策略十分必要。

【关键词】适合生长;教育减负;义务教育

一直以来,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实行有效教学的问题备受人们关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关于教育减负问题的文件就有近50份,例如,1951年政务院在《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中指出:“减轻学生课业学习和社团活动的负担”;196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转教育部临时党组的《关于克服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现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报告》中指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更加严重,其原因是,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开始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相联系了;2000年《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重在落实义务教育的规定,更对考试范围、教材购买、有偿教学等情况进行果断的处置,防止进一步恶化;等等。2015年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有委员向大会递交提案,建议义务制教育跳出“应试”怪圈。该委员表示,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下发的“减负令”不少,学校基本做到了令行禁止。但一些教师、家长开始出现设法将应试内容充斥到学生课余活动中的苗头,无形中占据了学生本应自由支配的时间。此外,一些地方把音乐、美术、体育等成绩计入中考总分,其初衷是引导教师、学生和家长重视这些“副科”,但“考什么就教什么”其实是应试思维,这种改变,只会把艺术和体育教学带入应试教育的怪圈。[1]上述这些现象说明我们还未认清教育减负的本质。其实,学生的学业负担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而看不见、摸不着、难以估量的心理负担尤应受到重视。教育减负问题关系到教育的真正旨意能否实现,也关系到学生的身心能否和谐发展,更关系到我国教育体制能否健康运行。基于此,从“适合生长”视角探讨教育减负问题,提出针对性策略尤为重要。

一、“适合生长”的教育内涵

“适合生长”本身是一个合成词,在自然科学领域较为常用。但由于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以“适合生长”在教育领域也并不陌生。对于“适合生长”概念的界定,有必要将二者进行拆分再作进一步探究。“适合”简单地说是适宜、符合、恰到好处的意思。在教育中就是指遵循师生成长的规律,关注人本、重视个性差异、倡导多元策略。而有的学者认为“适合”既要在主观上“满足人的需要”,又要在客观上“可能实现”。判断“好”的基本标准是“适合”。所谓追求“好”,实际上追求的是“适合”。所以,没有好东西,也没有坏东西,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东西。[2]而“生长”是指生物体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体积和重量逐渐增加、由小到大的过程。生长是发育的一个特征。生长不仅是一个诗意的词语,而且是一个具有理论渊源的概念。近代以来,西方教育思想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卢梭、杜威为代表的“教育生长论”。杜威对于“生长”的内涵有独到的见解。[3]杜威强调的“生长”也有经验的特征,生长是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生长的方式是持续不断地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的。生长就是经验品质的改进和提高。在英语中表示生长的单词有两种,有时用“growing”,有时用“growth”来表示。前者注意生长的结果,到一定的限度会中止;而后者则强调生长的历程或过程,即在过程中生长。而杜威强调的是后者之含义。[4]综合上述,“适合生长”是指为师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教学生活,能够促进师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资源和物质环境,它是一种教育指导思想和理念,是“个性化教育”“人本教育”,其思想核心是根据学习者自身的差异来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最优质的教育,通过适当的方法达到舒适的目的,让师生过上幸福的校园生活,从而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适合生长”是一种规律,是成为人的条件;它是一种理念,是贯穿教育领域的一条主线;它是一种追求,是教育改革的起点和终点。

二、“适合生长”是教育减负的应然之则

(一)“适合生长”是素质教育的思想来源

古今中外,关于“适合生长”的教育思想颇为丰富。在中国,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教学方法很明显地强调教育要适合儿童的生长;《学记》中的教学原则“豫时孙摩”中的“孙”,是循序渐进的意思,暗含了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所谓“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其中“孙”的含义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妥善地安排教学进度。否则,“杂乱而不孙”,不按顺序教学,就会使教学陷于混乱而难以收到效果;老庄的“道法自然”也强调万物都要依从自然的本性;包括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教育也是对当时教育界不适合的生长方式的批判,呼吁解放儿童,给予儿童自由。在西方,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是贯穿其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原则,其思想核心就是要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儿童;卢梭提出教育要培养“自然人”,强调儿童要归于自然,回到乡村;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长”的教育本质亦是隐喻了教育与儿童生长的重要性。心理学家对于“适合生长”更有直观的表达: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他认为儿童处于什么样的时期就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维果茨基提出著名的“最近发展区”,强调新知识的水平需要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儿童能够在成人的帮助下顺利完成知识的学习;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将人的智力分为八种,说明学生的智力水平是存在差异的。可见,“适合生长”这一理念从古至今就被呼吁和提倡,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提出,都足以说明这一理念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教育并不是非要培养各级各类的顶尖人才,而是要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培养“适合的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人是独特的存在、独特的个体,要承认差异,强调的是和而不同;人是关系的存在,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和人之间需要合作,强调的是合而共进;人还是价值的存在,人都有梦想,都有精神追求,人人都可以成功。因而素质教育培养的是“真正的人”“会合作的人”“有梦想的人”。

(二)“适合生长”是学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人的身心发展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特点,顺应儿童的天性和智力发展,适合儿童生长,教育才能事半功倍。良好的教育应该适合学生的生长,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生长的机会。不同的学生或者同一个学生在相同的阶段或者不同的阶段,其智力和非智力水平是有差异的。因此,教育应该给予每个学生适合其生长的空间。关于“适合生长”的对策,一些学者认为包含这几个方面: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材的编写以及评价方式要适合学生的生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适合学生的生长;而且还要创造适合生长的各科教育,依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来创设适合生长的环境、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等等。还有学者认为“适合生长”的内涵既包括个性化生长也包括多样化生长,强调学生生长的主体性地位,并指出生长的方式是一种自主选择。而关于“适合生长”的实践探索主要包括小学心理课程建设和小学德育体系建设、创立生长课堂等。适合的学校文化建设和良好的课堂都是学生生长的沃土,所以教育者应积极为优质的教育寻找沃土。

三、“适合生长”理念下教育减负之策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拥有“春风化雨”般的诗意,拥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境。要在适合的环境(土壤、气候、阳光等)里引领师生自由舒展、自主生长、自觉涵养。教师的教学要适合每个学生,通过建设适合学生生长的课程、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机制,来建立符合师生成长规律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发展模式,达成“共筑适合生长的教育生活”。

(一)遵循学生内在需要,探明减负本质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务必要扛起减负的大旗。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学习主体性。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了,面对新颖的知识就会有渴求,就会主动地学习,而不用外力强加;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高了,才能激发自我提高内驱力,实现自我提高的愿望。作为教育者要鼓励学生学会学习,这也是履行终身教育制度和进入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要懂得循循善诱,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真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主要途径,就是保证思维活动的丰富性。有学者从教育心理学视角对课堂教学中盛行机械学习和死记硬背的状况提出了批评,指出机械学习的时间消耗是有意义学习时间的三倍以上,并主张从机械学习向有意义学习转变的教学改革,全方位地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人格和谐发展。因此,必须大力提倡有意义学习,让教师和学生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此外,在减负过程中,教师也要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学生的内在需要角度分析,若要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必须要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若要攀上山顶,没有坚定的信念和“磨刀石”的功夫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建设,培养学生对一定程度学业负担的抗压能力;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不再感到学习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而是自我的内在需要和无限动力实现的过程。需要说明的是,减负绝非不要负担。其实,在一定范围内合理的负担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有益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培养学生的耐力和意志力。所以,这里的减负是要减轻不必要的、过量的负担,尤其是伤害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负担。

(二)立足学生生长,实现教育“六大解放”

早在20世纪初,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对于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至今在我国教育改革中仍占据指导思想的地位,尤其在我国当下中小学教育减负的问题上,成为一面不可或缺的思想旗帜。基于此,我们必须立足学生生长,实现教育“六大解放”。其一,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领略多彩的世界。作为教师,切不能将学生的眼睛局限在书本知识上,而应多鼓励学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奇妙之处,用眼睛发现真理。其二,解放学生的头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解放了头脑,才能让学生更加灵活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将学生的头脑禁锢在书本中,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往往较为低下,特别是当遇到新的问题时,很难着手解决。其三,解放学生的双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并强调学的过程要结合“做”的效果才最好。研究表明,人脑的运转速度要结合手指的运动才会更快。因此,学生务必要摆脱课堂上的“抱背”姿态,多动手,多互动。其四,解放学生的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若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就要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让学生敢说、敢讲。倘若课堂上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就算有疑问也不敢表达,如此被动地学习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在人际交往中,沟通是必要的途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务必要多鼓励学生发言,只有在学生间不同想法的相互碰撞中得出的真理才能令学生信服,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其五,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身心放飞。真正的教育不仅在教室产生,广阔的自然界都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例如,有些课程的主题贴近自然,教师不妨带领学生到户外,坐在草地上,沐浴着阳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很多时候,自然界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美感,从而促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其六,解放学生的时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中国古代的《学记》曾提出“藏息相辅”的教学原则,意思是学生的学习必须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必须要劳逸结合。然而,无止境的补习班、题海战术只能使学生的学业负担雪上加霜。家长和教师必须要以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为出发点,给予学生更多自己的时间,让他们在自由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总之,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是履行素质教育承诺的必要前提,是健全终身教育制度的必需环节,是走向学习型社会的必经之路。教育应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生长的机会,只有在“适合生长”的环境下孕育学生才能体现真正的教育真谛。

【参考文献】

[1]孙惠玲委员:让孩子跳出“应试”怪圈[EB/OL].(2015-03-07)[2015-09-20].

[2]陆有铨.适合是最好的教育[J].教师月刊,2010(3).

[3]孟晓东.生长课堂:从应然到必然[J].江苏教育,2014(14).

[4]王晓芳.解读“教育即生长”———基于隐喻视角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

[5]刘合荣.学业负担问题缓解———课堂内外的探索与行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庄舒涵


    更多财务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义务教育减负的思考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cwgl/119584.html

    相关专题:代发表职称论文 论文发表代理可靠吗


    上一篇:纺织品有毒有害物质研究
    下一篇:信息系统应急管理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