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德育的重要性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还要促使大学生在直接参与各种各样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将道德教育内化为良好的品行,进而外化为良好的行为规范,从而使其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怀,拥有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三观”,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据此可知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尤其在常被忽视的体育教学中。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一个个市场主体都成为利益主体,个人利益空前突出了。”[1]“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口号已经成为市场经济背景下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挡箭牌。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物质利益观念空前膨胀,这一定程度上表明人们已大致摆脱了“重义轻利”等陈腐观念的束缚,可以真正去争取自己合理的物质权益;但与此同时,又为极个别人的投机取巧、用不正当手段争取个人利益的行为在思想方面提供了土壤,致使一些消极的价值取向大行其道,比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研究表明,在价值观选择方面,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出现多元化的取向,他们崇尚实用主义,对政治漠不关心,无意于研究经济文化。有些学生在道德选择上出现困惑,感到迷茫,身陷道德观念模糊失衡的困境中。”[2]此外,巨大的压力也极易导致学生在体育课上参与度不高,萎靡不振,不主动配合教师的集体训练,没有集体观念,而压力的来源主要体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上。面对就业压力,许多学生出现消极畏难的情绪,刚踏进校园就开始非常关心就业情况,感觉压力非常大,个别学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这些都对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实现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学校原因
步入新世纪,高等教育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大学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但是一些高校盲目跟风,导致与社会发展脱节,具体表现在专业的设置、招生规模的控制、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等方面,都没有从社会的发展需求出发,导致专业设置混乱,课程设置与实际脱节,重理论而轻实践等。”[3]从学校到教师,由于招生规模扩大,导致不能实现顾及每一个学生的初衷,体育课堂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因为班级人数多,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针对学生个人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致使一些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没有归属感,产生被忽视的感觉,思想上表现为消极悲观,行为上则是迟到早退,上课不认真听讲,或者无故缺课。尽管这种现象不是主流,但给德育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和挑战,加之部分学生崇尚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不正当地追求一己之利,给高等院校校园文化打上了功利色彩的烙印,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大学生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实现。
(三)家庭原因
当前,一些家长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对其子女进行教育,甚至于许多家长把子女上大学看成一种“商业投资”,认为子女上大学,就是为了“锦衣玉食”、“光耀门楣”。功利主义在求学和就业方面占据相当重的比例,一些学生认识不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尤其不认为体育课教学中也会有德育教育的渗透,在此影响下,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受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也会打击授课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更是百害而无一利,往往培养出道德素质差、竞技成绩高的学生,与社会发展需求严重脱节。
(四)学生自身原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当代大学生自主性、独立性、差异性、多变性增强。市场经济影响下,有些大学生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理解外部世界,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意志来行动。而有些大学生则将“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各扫门前雪”等流行语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其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在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面临冲突时,他们的选择往往背道而驰。由于处于心理逆反期,大学生容易蔑视道德,以丑为美,亵渎理想,更甚至于将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视为榜样,顶礼膜拜,视道德教育为空泛的条目。
作者:王亚丽 单位: 北京体育大学思政部
相关专题: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 日化用品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