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是培养一线高技能实用型专门人才,提高高职毕业生职业技能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以下简称“公差”)课程是机械相关类专业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技术性强,适用性广,在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一、公差课教学现状
(一)缺乏专门针对高职学生编写的公差教材,教材内容无法保证专业能力培养目标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选用的公差课教材存在以下不足:1.理论性太强,与机械设计、工艺规划等实际应用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完成该课程后,无法直接灵活应用到以后的工作过程中去,如形状和位置公差的选择。2.教材多为本科教材的缩减版,内容多,公式推导、形成原理和表格参数较多,计量器具的工作原理、误差分析推导的较多[1],操作技能培养的内容少,适合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内容少。3.课程内容太过于注意单学科的逻辑性,缺乏相互渗透和交叉。4.习题部分缺少和实际工作运用结合的综合实训项目,不足以让学生举一反三,达到岗位能力需求目标的培养要求[2]。
(二)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目前,有的高职院校由于条件有限,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和校内机械加工实习实训基地等缺乏,情景教学条件受限,导致很多教师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灌输法,即“老师讲,学生听”,整个教学活动中,老师完全占有主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填鸭的状态。公差课本身理论性较强,术语和概念性的东西较多,再加上该课程和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机械制图等课程内容相互交叉融合,传统的教学手段,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失去了该课程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考核方式过于陈旧,一卷定乾坤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把公差课定为考试科目,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测验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而对于他们如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是否会用测量器具等以后工作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却忽略不计。
二、公差课课程改革思路
(一)以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制定课程标准
公差课是机械类专业的基础学科,注重学与用的有效结合。应通过开展行业企业标准、工种要求、岗位需求、工序规则及项目技术所需的理论素养、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等方面调研,清楚知道本课程学习完成后,学生应具背什么样的能力。
(二)以实用、够用为原则选择或编写教材
高职院校中公差课的授课总课时通常为60个学时左右,教学进程中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约为7:3[1]。而现行采用的教材通常包含光滑圆柱公差配合、测量技术、形位公差等约10来章节的内容,无法有效完成教材内容教学,甚至只可能完成一半的教材内容。
(三)以实验、实训为抓手打造学生职业能力
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应尽可能的安排较多的实验实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1.学校和任课老师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把实验实训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去完成。2.加强公差实验室和校内机械实习实训场地的建设,配备足够的量具量仪、备件工件和装配拆卸的零部件供学生使用。3.加强与大中型机械加工企业专业建设合作,提供较多的学生学习实习的机会。
(四)以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直观展示教学知识,增强学生求知欲望
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3],而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采用流媒体形式将多媒体教学内容呈现,既能很好的展示教授内容,体现老师的教学思路,又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
(五)以组合考核的方式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果
随着课程标准和教学模式的改变,考核方式也必须随之改变,一卷定优劣,无法衡量学生的真正水平[4]。考核方式包含平时成绩、实践技能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按照3:4:3的比例汇总成该门课程的总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平时动手、态度、团队协作等;实践技能考核成绩以实验实训时候的任务为主要的考核依据,结合问答或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期末考试则以闭卷的形式,对该门课程的必须掌握的内容用试卷加以考核。
三、结语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是高职院校机械类相关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与专业技术岗位能力息息相关,无论以后从事加工制造、生产工艺、机械类产品设计、生产管理、产品检验等岗位工作,都离不开该专业的基础知识[5]。
作者:汪峻峰 单位: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专题:600139西部资源 海尔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