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VP)主要来自于鱼虾蟹等海产品及盐腌制品中,进食含该菌食物后可引起中毒,临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症状,故也称之为嗜盐菌食物中毒,多见于夏秋季节的沿海地区〔1,2〕,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沿海地区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菌。有效预防和控制副溶血弧菌性食物中毒是卫生防疫和医源性感染重要任务。为了解副溶血弧菌感染和流行机制,对某医院肠道门诊病人送检肠道标本检出的副溶血弧菌生物学特征及耐药性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方法
1.1标本来源
本研究所有标本均来自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门诊2011-2014年病人送检。这些病人均因急性胃肠炎症状就诊,调查内容就是了解肠道门诊病人粪便和肛拭子标本中副溶血弧菌检出情况、生物学特征以及对医院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情况。
1.2研究方法
1.2.1标本采集与检测标本采集均由临床医护人员按照规范操作方法,由腹泻病人留取粪便或医生采集的肛拭标本,送该医院微生物实验室负责检测。送检标本均进行细菌初步培养分离,采用生化鉴定方法对副溶血弧菌作出鉴定。血清学分型试验采用特异性“O”抗原血清凝集试验方法。具体操作步骤是将细菌培养物经100℃煮沸20min(目的是破坏K抗原),经离心后弃去上清液,再用灭菌生理盐水洗涤3次制成浓集菌悬液。用副溶血弧菌O群血清抗原作玻片凝集试验。1.2.2药敏试验采用纸片(K-B)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根据临床常用抗菌药物选择药敏纸片,贴放专业培养基平板,培养后参照美国CLSI规定判读试验结果。
2结果
2.1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该医院肠道门诊在调查期间共采集腹泻病人肠道标本528份,共检测出副溶血弧菌52株,检出率为9.85%,与本地区其他几所综合医院结果基本一致〔3,4〕。
2.2血清学试验结果
52株副溶血性弧菌均能完全分型,共分出5个血清型(群),主要集中于O3血清型,检测出37株,构成比达到71.15%;其次是O4血清群(表1)。药敏试验结果该医院肠道门诊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对多数常用抗菌药物比较敏感,对青霉素类和氨苄西林等抗菌药物耐药率分别为88.46%和82.70%,对头孢噻吩和阿米卡星不同程度耐药(表2)。
3讨论
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感染性腹泻的常见致病菌,由于其主要源于鱼虾海藻等海产品及盐腌制品,故在沿海地区更为多见。本地区属于宁波沿海一带,在医院肠道门诊528份感染性腹泻标本中共检测出52例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较高。目前,在副溶血性弧菌中已识别有13种O血清群和65种K血清群,其中已知与人胃肠炎有关的O与K的组合已超过84种。本次通过购买的诊断血清型共检测出5种血清型,其中主要是O3群,其次为O4群,大体以O3群为食物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要血清型〔5,6〕。副溶血性弧菌主要的致病因子是耐热的直接溶血素(TDH)和直接溶血相关毒素(TRH)。TDH能在萋血平板上引起β溶血,是副溶菌的主要毒力因子,具有致死毒性、心脏毒性、细胞毒性和肠毒素作用〔7,8〕。副溶血性弧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具有较高的耐药率,本研究检出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噻吩和阿米卡星等抗菌药物的耐药菌株,对多数抗菌药物均比较敏感。随着对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大量滥用,耐药现象应引起重视,且不同地区耐药现象差异较大〔9〕,临床应以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何珊娜 陈敏 金海英 单位: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