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化环境下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1)需要学校与企业开展深层次的合作交流,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更适应产业发展。(2)调整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3)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软硬件办学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内、外实训基地规模有待扩建。(4)各类信息化教学资源等需要进一步完善。2.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议服务首都文化创意产业,走校企融合发展之路,以育人为本,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实施“校企联动、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双向度阶梯式”课程体系,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深化校企合作,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着力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在全国起示范引领作用。
二、信息化环境下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创新实践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必须满足职业的需要,职业教育是为职业需求所服务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职业学校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本专业现有基础上,建立、实施“校企联动、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引入教学,分为学校学习、企业实践两部分,并交替同时进行,根据内容需要调整时间比例,逐层加大实训的比重,实现学习过程向工作过程的顺利过渡。校企联动,指学校将一个平面设计公司引进校园,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带动专业建设。学做一体,学校依托引进企业和校内工作室,将学生在校学习内容分为学校综合素质学习、企业实训项目学习两部分交替进行、逐层递进、学做一体。让学生顺利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使其毕业进入企业工作后,不需要二次实习和过渡期,就能直接上岗,为企业创造效益。1.“双向度阶梯式”的课程体系创新为了构建“双向度阶梯式”课程体系,需做以下几点:(1)在“校企联动、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构建课程体系。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的内容横向关联,横向关联即主要核心课程围绕相同教学内容展开,用同一主题关联所有课程。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3部分构成。(2)阶梯式思维实训任务,创造性思维培养。在培养专业设计思路上,打破传统的“绘画+软件”学习模式。在专业学习初期,避免学生过早地接触电脑,软件仅作为设计的工具,学生首先要掌握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采用阶梯式的思维实训任务,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形成我校自己的设计思维培养模式。在11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推出“创意策划”“平面广告设计”“装帧设计”“印刷设计与工艺”4门精品课程,由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根据行业需求共同开发。2.开展“活动合作化、平台信息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的教学过程创新(1)开发“数字模拟印刷系统”。“数字模拟印刷系统”是将传统的平面设计作品,通过数字模拟的形式以立体效果呈现出来的系统。该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时间效率,节约了去印刷厂进行后期加工的大量时间。学生通过这套系统的学习应用,检查设计作品的合理性和模拟效果,实现技能提升。通过“知识储备,上机印刷,效果展示,知识考核”这四部分,进行整体设计。(2)建立“专业资料室”。专业资料室是在传统资料室的基础上创建一种全新的数字资料馆形态,学生每门课程所需要的课例、素材、资源等均整合为电子资料,形成资料库,以声音、图像、视频和演示文件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现相关信息,方便学生随时预习、回顾所学,查找相应资料,实现资源共享,提供远程教学。(3)建设“设计艺术博物馆”。通过视觉的动态、静态、固态三方面,展示艺术设计类行业发展史。通过博物馆的展示内容,使学生了解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艺术设计作品的不同风格,认识并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规律及产生背景,加深对本专业的认识,提升综合素养,培养民族自豪感。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按照企业的工作过程展开教学过程,将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实施阶段式连排授课,应用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能力。构建“1+1”的学业评价体系。3.以培养职业人为标准的改、扩、建实训基地建设(1)新建“短版印刷实训室”—与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条件,其中短版印刷设备实现平面小样的出片打样、装订制作。短版印刷实训室,同时还进行与短版印刷相关的教学工作。(2)新建“材料应用与技巧工作室”,提供场所、工具、材料辅助教学,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课程。(3)改建“平面工作室”,完成模拟工作任务和设计工作任务的教学指导,并完成工作室承接的实际工作任务。(4)扩建“摄影工作室”,对真实工作情境进行模拟教学,分别进行不同层次的学习与实践,并完成工作室承接的实际工作任务。为相关专业课程及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支持。(5)“校外实训基地”新建校外实训基地6个。通过与企业深层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结合专业领域,资源共享,使学生置身于现实工作场景中,进一步加强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延伸校内实践教学的同时,实现社会沟通合作。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章程。在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计划、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等方面形成条文,落实到位。
作者:张侨 单位:北京信息管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