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唱词
弦板腔的唱词表现为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也有五字句和六字句,上句最后一字落音平仄不论,但下句最后一字的落音一般均在平声上;七字句词格为二二三,有时也出现三二二,其实是二二三的一种变化形式;十字句词格为三三四,三四三为它的变化形式;五字句词格为二三。弦板腔用陕西关中方言,其演唱和道白要求吐字清晰,讲究字正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倚音的演唱要圆润、细腻,上滑音和下滑音的演唱在掌握好气息运用的前提下,要平稳流畅而不留痕迹。
二、板式
弦板腔唱腔在板式上习惯称为九种,即〔正板〕、〔上音子〕、〔三不齐〕、〔气死人〕、〔紧板〕、〔二流板〕、〔导板〕、〔撇板〕、〔滚板〕,另外还有一种“喝场”。以〔正板〕为例,〔正板〕唱腔是弦板腔唱腔音乐的主要板式,速度较慢,具有歌唱性和旋律性,长于叙事和抒发人物的情感。由于唱词结构及词格的不通又有七字句、十字句〔欢音正板〕、〔苦音正板〕和三不齐正板之分。在〔苦音正板〕唱腔中,依照剧情及人物情绪的需要还有一种特殊的拖腔,它细腻委婉,擅于抒发人物的心里情感,艺人称之为“麻簧”。〔气死人〕只有在苦音〔正板〕唱腔中出现,唱腔旋律低沉,只有一个上、下句,也称作〔阴司板〕,多用于人物昏死苏醒时,常与苦音[正板]衔接使用。尽管不属于独立板式,但有专用曲牌起板,十字句“气死人”唱腔和七字句“气死人”唱腔结构相同。另外,还有一种三不齐结构,常用在七字句[正板]唱腔中,依照剧情及人物情绪的需要,常变原来的基本词格二二三为三二二结构形式,艺人们习惯称这种结构形式的词格为“三不齐正板”唱腔,其实并非一种办事,它是七字句〔正板〕唱腔的一种变化节奏形式,只有一个上、下句,多在唱段中部,以四三拍记谱,并非每段唱腔里都有,欢、苦三不齐结构相同。“喝场”是弦板腔唱腔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有苦无欢,属散节奏节拍形式,并非一种板式。一般多用在苦音〔正板〕前和苦音〔紧板〕之后,唱词无严格的格式,多为非正式唱词,“唱场”这种形式带有强烈的呼唤性,常把情绪推向高潮。在弦板腔唱腔音乐中,还有吟诵调,它包括〔上场引子〕、〔坐场诗〕、〔下场诗〕、〔板歌〕等。〔上场引子〕也称“上场诗”,一般为两句,多为上、下句对偶的四言或五言。吟诵中,句间铜器铺垫。〔坐场诗〕多为七言四句,吟诵中,前两句完后铜器铺垫,另外,第四句第二字后垫铜器,四句完后,又铜器收。〔上场引子〕和〔坐场诗〕常常衔接使用,很少分开。
三、板头起法
弦板腔音乐尽管属于板腔变化体也讲板眼,但不像秦腔那样严谨,它的板眼主要针对节奏和速度的变化而言,如〔正板〕记谱主要以四二拍为主,但板头过门中有八三拍,唱腔中有四三拍,起唱均从强拍开始。无论是过门还是唱腔中出现的节拍,均有自己的规律性和相对固定性。又如〔紧板〕唱腔记谱为四一拍,但板头过门记谱按八一拍记,唱腔中梆子的击法每小节击一下。
四、器乐
弦板腔的乐队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主要用于伴奏唱腔,演奏曲牌;武场除用于伴奏唱腔、曲牌的起奏和击节外,还承担开场的演奏以及动作铜器。与秦腔不同的是,在弦板腔乐队中主要伴奏乐器为二弦和板子。二弦,也称硬弦,由琴筒、琴杆、琴轴、千斤、弓子等部分组成。琴筒称圆形或八角形,多用樟木和桐木。琴杆多由硬木制作,上端呈方形,顶稍向左弯,全长550mm左右,上系两根牛筋制作的琴弦,演奏时,食指、中指、无名指戴金属指帽。音尖清脆,穿透力强。板子包括二板子和蚱板。二板子是以两块长厚而长的长形的板子,常用枣木或梁子木制作,两板上端各平行左右开有两个小孔,以皮绳连贯而成,板与板之间留有适当空间。蚱板是由一块比二板子的稍薄的一块枣木和两块较短较薄的竹片,用绳通过小孔连贯而成。演奏时,左手执蚱板,右手执二板子,蚱板压打。发音高而亮;二板子发音恍恍。起板后,蚱板子所起的作用实际上是代替了干鼓和牙子,二板子代替了梆子。以上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弦板腔的音乐形态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得弦板腔能够跻身于陕西戏曲的行列,在戏曲的海洋里独树一帜。目前,它的演出形式经历了从皮影到舞台,再回到皮影的形式,笔者试想这是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首先,电视电影等媒体冲击着民间艺术的发展,处在这个大的背景之下,弦板腔也受到了影响。其次,秦腔的流传广、影响力之大,远远超过了弦板腔,多数群众更喜欢看到舞台上秦腔的表演,从而弦板腔失去了群众基础。再次,经费不足,政府投入不足,也是造成舞台表演的弦板腔无法发展原因之一。最后,弦板腔最早是依附于人们喜闻乐见的“皮影”的形式进行表演出的戏曲剧种,后经过其不断壮大,唱腔与伴奏都进一步发展,由“地摊”转换为真人表演,但由于时代的变换,使舞台表演弦板腔的发展面临困境,同时,缺乏专业编创人员,没有适应现代社会的新的剧目也是舞台表演的弦板腔无法进行下去的原因。总而言之,弦板腔的表演形式受到了外因与内因,即社会因素和个自因素的双重影响,不得不转换表演形式才能得以生存,但其自身的艺术魅力、音乐特征却是任何剧种无法替代的。
作者:师玉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