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强化外语能力培养
外语能力是培养国际化高级软件人才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企业用人的重要考核项目。高校外语教育应打破现有的大学英语课程所固有的教学模式,着重促进学生外语国际交流能力培养,以适应社会对国际化人才的要求。对于国际化软件人才外语能力的培养,可以尝试通过实行英语分级教学,增设IT职业英语、跨文化交际类课程,鼓励学生用英文撰写毕业论文,进行英文答辩等方式提高学生外语交际能力及专业外语水平。
2设立有独立培养计划的国际化班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向国际化的转变,许多传统固有模式下的班级设置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及社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为了更好地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学生的国际化能力培养,高校需要进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原有专业基础上创设特色国际班项目,积极搭建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平台。将国际化特色班级建设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方向,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技术过硬、外语精通的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东北大学软件学院自2005年开始,先后创设了软件工程赴日班、软件工程(英语)国际班以及软件工程(日语)国际班3种特色班级,培养了一批具有全球化视角、外语精通、技术过硬的高级软件人才。
3建立多形式的国际化办学模式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已经使国际化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长期以来高度集中统一的办学机制、封闭运行的培养体制、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践证明,高校探索本科教育国际化办学模式是一个趋势,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渠道[3]。国际化办学主要分为松散型、融合型、嫁接型3种模式。松散型模式是通过聘请国外教师来校讲学,学校教师出国学习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学生去出国短期学习、实习等手段,实现教学与国际接轨的方法;融合型模式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和国外合作学校的教学模式完全融合在一起;嫁接型模式主要是充分保留各自的教学模式,通过双方互认对方学校的学分,学生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多年来,东北大学软件学院的国际化办学从松散型模式发展到融合型模式,再到嫁接型模式。通过赴日软件工程师日语强化班、软件工程(英语)国际班、软件工程(日语)国际班等办学形式作为面向国际办学的尝试,多种办学模式并举,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不断积累经验,并将行之有效的做法逐渐在学院内铺开,深化学院的国际化办学工作。
4建立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关键环节[4]。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也是打造一批能承担国际化教育任务的师资的过程。国际化教育的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高校应结合国家和高校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培养人才[5],冲破思想的束缚,立足国际视野,主动学习国外教学经验,共享全球教育资源,努力促使教师来源多元化、国际化。
5加强学生国际交流
推动学生间国际交流是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以此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不同文化的国际化人才,以服务于本国本地区的发展战略[6]。学生国际交流情况是高等院校国际化的重要衡量标准。随着全国高校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当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工作主要包含通过参与国际项目让学生“走出去”和将国外学生“引进来”两个方面,两者同为高等院校国际化办学工作及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点。为培养国际化软件人才,东北大学软件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学生国际交流。依托学院国际交流项目,学院出台了各种政策措施支持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出国交流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在引进外国留学生方面,学院每年积极邀请英国、日本等国外合作高校学生来院交流访问。2010年开始,学院软件工程学科硕士留学生招生实现零的突破,成功招收1名伊朗硕士留学生。2013年,在现有软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与东软集团校企联合培养硕士留学生的办学模式,首次正式成班建制招收全英文授课硕士留学生。
6结语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竞争全球化,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有国际化的人才队伍。软件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是适应时代发展和国际大环境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7],它深刻揭示了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等学校要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化软件人才,就要坚持“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合理有效地引进和利用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先进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融合与创新,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化教育及办学模式,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国际化软件人才。
作者:尹楠 于瑞云 朱志良 单位:东北大学 软件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