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在实验之前,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准备。实验时、通过巧设悬念、引导猜想、明确实验要求,组织引导小组实验,改进或设计实验的方法,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规范;猜想;明确;改进;组织引导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科学探究是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科学课是以实验作为切入点进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科学研究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出发,提出问题,之后动手实验探究,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再回到实际生活中进行验证,加以推广和运用,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有效的手段。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小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对科学的探究欲望。
一、做好实验前准备工作
教师在实验之前要做好准备。首先要把握教材,明确实验流程和目的,制定实验要求,准备好实验器材,并设计好实验记录表。课前教师要试做实验,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准备好弥补方案,使实验的设计更加合理规范、切实可行。在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操作应规范准确,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起着示范作用。如教学认识固体时,在闻物体气味时,教师要扇气入鼻,学生也会学着做,让学生养成规范的科学实验的习惯。学生也需做一些准备。可以要求学生准备实验材料,教师必须检查材料是否适合在实验中使用。比如在做《认识种子》的实验时,让学生提前四五天泡蚕豆等种子,种子种类要多,便于学生观察。还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安全措施,以免在实验中发生危险。例如在引导学生运用一切感觉器官全面观察。关注每一步细小的变化。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用鼻子闻、用手摸、用耳朵听、用嘴品尝或借用工具观察。教师也要教给一些操作工具的方法,如安全使用刀具,正确使用天平、温度计等,能帮助学生全面感知事物。
二、注意实验过程的有效性
(一)巧设悬念,引导猜想
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巧设悬念或鼓励学生猜想,吸引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就会慢慢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经验中提出科学问题的方法。如在教学三年级《果实与种子》时,教师先创设帮小猴找果实的情境,然后拿了一些水果和蔬菜,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猜想,学生的探究热情被点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接着学生切开材料,观察内部后,归纳总结出果实的特点。这样巧设悬念,引导猜想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二)明确实验要求
实验前教师一定要明确实验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可投影到屏幕上,确保让学生熟知。实验要求要简洁明了,明确实验的操作过程,提出观察任务。例如在教学四年级《声音的产生》一课中,探究声音的产生实验,我用大屏幕出示要求:1.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让这些材料发出声音。2.注意观察物体发声时的变化,做好实验记录。学生按照要求,实验完成得较好。
(三)组织引导小组实验,让实验更有效
首先教师按照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使每个组实力相近。小组内可设立小组长,负责分配实验任务、实验角色,组织成员共同讨论、相互交流。实验时学生比较活跃,很可能会“炸了锅”,教师也可用组与组之间的比拼,促使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能动手操作,又能静下心来,仔细倾听,交流想法。这样分工明确,共同合作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人人参与到实验中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实验会更有序、更有效。
(四)改进或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
我校使用的是苏教版科学教材,由于地域和条件等差异,很多实验效果不理想,甚至无法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因地制宜,贴近学生的生活,改进或设计实验,实验设计要符合科学科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进行《小孔成像》试验时,教材中使用蜡烛,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小学生使用明火有很大的安全隐患,聪明的科学老师用手电筒代替了蜡烛,既安全,效果也很理想。在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中,教材中实验器材是瓶中放些细盐,但我发现手握瓶子细盐敲打瓶壁的感觉很微弱,于是我用绿豆代替细盐,实验效果明显,帮助学生理解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养蚕,蚕离孩子们生活很远,所以无法开展实验学习,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引导学生饲养小动物,从中认识动物的特点。总之,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仅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也要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发展。这样,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曹燕.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J].才智,2015,(11).
作者:杜俊利 单位: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呼伦南路小学